解读《方山子传》中五个问句

2016-11-23 23:09黄荣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方山山子隐士

黄荣

问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问题入手,带着问题去解读文章。问题既可以源于文本本身,也可以来自学生,还可以由教师预设。当这三个维度的问题达到高度一致时,说明这个问题对解读全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方山子传》时,笔者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方山子传》中出现了五个问句,而这五个问句是学生在理解文章时的一个大障碍。通过反复研读,笔者本着“名作细读”的原则对这五个问题进行了详实的解读。希望借此方式对问题式教学进行环节补充。

1.此岂方山冠之遗像乎?

此句为苏轼借他人之口引出方山子称谓的由来,同时点明方山子的形貌之异。带着“方耸而高”的“厨师帽”仅仅是作秀吗?学生可能有此疑问,但通过对文本进一步的解读发现,“因谓之方山子”,于是称他为方山子。方山子带着这样一顶帽子,人们很自然就将他与隐士联系起来了,说明此时他的身上有一种隐士所特有的精神气质。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三个阶段——侠、儒、道。“少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他的第一次转变是从行侠仗义、济人困厄的游侠转变为“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士。

2.何为而在此?

意为“你为什么在这里?”在作者看来,方山子是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他乡遇故知,本是人生一乐事。流放于黄州的穷乡僻壤中遭遇老友,却令寂寞孤独的苏轼百感交集。这个问句中包含意味远比它的字面丰富。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的官”,故不应在此;“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不当官二代但还是可以当富二代,亦不应在此;满腹才华,文才武略兼备,更不应在此。惊讶与疑惑之意溢于言表。

不应在此却事实在此,突显的是方山子追求自由、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3.而岂山中之人哉?

意为:“难道会是山中的人(隐士)吗?”“精悍之色,犹见于眉宇”,隐居生活并没有消磨方山子少年时期就形成的豪侠英雄之气,反而赋予其特殊的隐士气质。方山子两次的人生转变,并未丧失侠客气质,而是增添儒雅敦厚、飘逸恬淡之美。他是一位隐士,但绝非一般的隐士,而是一位集侠、儒、道三种气质于一身的真隐士!

这样的方山子在山水中潇洒自得,确实为黄州创造了一份灵动悠然之美,我们可以说方山子跟苏轼一起成就了文学意义上的黄州。

4.此岂无得而然哉?

理解这个句子的重点在“得”字上,“得”在这里表缘由,意为这难道是无缘无故就这样吗?方山子之隐当有得于心。那么哪些原因促使他“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方山子舍弃了尘世的荣华富贵,这些为世人热衷追逐。方山子却弃之敝履,毫不在意,可见世俗意义的名和利并不是他的理想追求。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通过烘托,我们知道方山子在穷山中过着闲适快意,悠然自得的日子;简朴、清贫的生活的境遇并没有让曾经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方山子难以消受。“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何等的潇洒自在、宁静淡泊的人生意境,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收获。

方山子舍弃尘世的荣华富贵,出发点是心性的自由。在光、黄间的山水中陶冶性灵,别有一番风味,“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在人生困顿失意的黄州,友人这样的生活选择会给他怎样的启发?

5.“方山子傥见之欤?”

字面意思是询问方山子可曾见避世“阳狂”之“异人”,言外之意是方山子正是这类“异人”志同道合的知音。苏轼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对方山子这类“异人”流露出很复杂的感情,有理解,有羡慕,有怀疑。

方山子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彻底消解自己的“驰骋当时”的理想,苏轼已经从其眉目间的“精悍之色”看出了这一点;光、黄间异人“阳狂垢污”何尝不是另一种掩饰,只是为了压抑心中的喷薄而出的激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为方式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抗争。

苏轼对方山子一类人独特的人生道路选择与超脱的人生的赞赏与羡慕。

尽管苏轼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却始终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理想让他矢志不移,就算前路荆棘丛生,他也“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绝对不会选择半路逃离。

在这篇人物传记中,苏轼以其奇特的构思和奇妙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方山子,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安贫乐道的高洁品德。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结合作者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附:《方山子传》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猜你喜欢
方山山子隐士
论玉雕山子工艺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隐士的文艺范儿
从“山子雕”说中国玉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