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珂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能源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供应能力和供电质量提出刚性需求,随着新常态下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和转移力度加大,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加快推进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创新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F4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54-01
“十三五”期间,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多元化负荷快速发展,电能替代大力推进,随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能源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供应能力和供电质量提出刚性需求,随着新常态下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和转移力度加大,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加快推进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
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能源智能生产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产,以及多能源智能协同生产等技术。
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等技术,以及能源路由器、能源交换机等核心装备。
促进能源智能消费技术创新,重点研究智能用能终端、智能监测与调控等技术及核心装备。推动智慧能源管理与监管手段创新,重点研究基于能源大数据的智慧能源精准需求管理技术、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智慧能源监管技术。
加强能源互联网综合集成技术创新,重点研究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智能化调控、能源大数据集成和安全共享、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与管理以及需求侧响应等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引领世界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
二、储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发展方向:
1.储热/储冷。重点在太阳能光热的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2.物理储能。重点在电网调峰提效、区域供能的物理储能应用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3.化学储能。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及微电网、电动汽车的化学储能应用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创新与应用:
1.储热/储冷技术。研究高温(指≥500°C)的储热技术,开发高热导、高热容的耐高温混凝土、陶瓷、熔盐、复合储热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方法;研究高温储热材料的抗热冲击性能及机械性能间关系,探究高温热循环动态条件下材料性能演变规律;开发储热(冷)装置的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大容量系统优化集成技术、基于储热(冷)的动态热管理技术。研究热化学储热等前瞻性储热技术,探索高储热密度、低成本、循环特性良好的新型材料配对机制;突破热化学储热装置循环特性、传热特性的强化技术;创新热化学储热系统的能量管理技术。
2.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突破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宽负荷压缩机和多级高负荷透平膨胀机、紧凑式蓄热(冷)换热器等核心部件的流动、结构与强度设计技术;研究这些核心部件的模块化制造技术、标准化与系列化技术。突破大规模先进恒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太阳能热源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利用 LNG 冷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新型系统的优化集成技术与动态能量管理技术;突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集成及其与电力系统的耦合控制技术;建设工程示范,研究示范系统调试与性能综合测试评价技术;研发储能系统产业化技术并推广应用。
3.飞轮储能技术。突破大型飞轮电机轴系、重型磁悬浮轴承、大容量微损耗运行控制器以及大功率高效电机制造技术;突破飞轮储能单机集成设计、阵列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究飞轮单机总装、飞轮储能阵列安装调试技术;研究飞轮储能系统应用运行技术、检测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飞轮储能核心部件专用生产设备、总装设备、调试设备技术和批量生产技术。研究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在不同电力系统中的耦合规律、控制策略;探索飞轮储能在电能质量调控、独立能源系统调节以及新能源发电功率调控等领域中的经济应用模式;建设大型飞轮储能系统在新能源的应用示范。
4.高温超导储能技术。探索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的设计新型原理;研究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的功率调节系统 PCS 的设计、控制策略、调制及制造技术;研究高温超导储能低温高压绝缘结构、低温绝缘材料和制冷系统设计技术;研究高性能在线监控技术、实时快速测量和在线检测控制技术。布局基于超导磁和电化学及其它大规模物理储能的多功能全新混合储能技术,重点突破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技术及多时间尺度下的能量匹配技术。开发大型高温超导储能装置及挂网示范运行。
5.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开发新型电极材料、电解质材料及超级电容器新体系。开展高性能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宏量制备,探索材料结构与性能的作用关系;开发基于钠离子的新型超级电容器体系。研究高能量混合型超级电容器正负电极制备工艺、正负极容量匹配技术;研究超级电容器模块化技术,突破大容量超级电容器串并联成组技术。突破大容量超级电容器应用于制动能量回收、电力系统稳定控制和电能质量改善等的设计与集成技术。
6.电池储能技术。突破高安全性、低成本、长寿命的固态锂电池技术,以及锂硫电池技术、低温化钠硫储能电池技术;研究储能电池的先进能量管理技术、电池封装技术、电池中稀有材料及非环保材料的替代技术。研究高性能动力电池的储能技术,建设全钒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储能系统,完善电池储能系统动态监控技术。突破液态金属电池关键技术,开展液态金属电池储能系统的示范应用。布局以钠离子电池、氟离子电池、氯离子电池、镁基电池等为代表的新概念电池技术,创新电池材料、突破电池集成与管理技术。
三、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强现代化工业节能技术创新,重点研究高效工业锅(窑)炉、新型节能电机、工业余能深度回收利用以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工业系统节能等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
开展建筑工业化、装配式住宅,以及高效智能家电、制冷、照明、办公终端用能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创新。
推动高效节能运输工具、制动能量回馈系统、船舶推进系统、数字化岸电系统,以及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交通运输系统等先进节能技术创新。
加强能源梯级利用等全局优化系统节能技术创新,开展散煤替代等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形成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