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国》中,柏拉图为了论证公平与正义,为我们逐渐建造了一个正义理想的城邦。在这个过程中,柏拉图除了阐述了一些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的思想外,还传达了一种“善“的、集体的幸福观。柏拉图认为要获得这种“善”的、集体的幸福,人就需要从小接受到相应教育,获得“善”的理念的引导。然而当人们获得个人的“善”的幸福时,还需要回到世俗社会,服务集体,使整个集体走上正义幸福的道路。
关键词:柏来图;理想国;心灵和谐;善的理念
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90-02
幸福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所认为的幸福,但是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却似乎永远只是在路上。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它为何看似简单,却又难于获得呢?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点,并且进行了深入地阐述。因此,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幸福观的探析有着很大的意义。深刻领会柏拉图关于幸福的思想观念,将会有利于我们对幸福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对幸福的追求。
一、幸福是人的理智对激情和欲望的合理有效的控制
“ 幸福是人心灵处于和谐状态的一种积极感受。个人心灵的和谐,正是《理想国》对于幸福的重点描述之所在。”[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的心灵分为欲望、激情和理智。欲望就是心灵用来感觉的,它是人们心灵中应当有效控制的部分;激情是人的情绪和感情,它有时和欲望联合起来攻击理智,有时和理智成为盟友,来克制欲望。而理智是人们心灵最为核心最为冷静的部分,他是一个人心灵中应当发展和培养的部分。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理智对欲望和激情的有效的控制,“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较坏的部分,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较坏的部分受较好的部分控制。”[2]而柏拉图认为这样的正义的人,同时也是真正是幸福的人。
受欲望控制的人,在理智方面比较缺乏,因而欲望对他们的吸引力比较大。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花尽心思。然而当一个欲望被满足时,他们便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久而久之,他们便发展到了纵欲的状态。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因而他们也是不正义的。然而受欲望控制的人们从放纵欲望之日起,便会陷入到无尽的痛苦,因为他们的欲望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了。受着激情控制的人,他们的情绪和感情是及不稳定的。“若他本来是一个有激情的人,那么他的激情经过软化会变得不稳定,稍受到刺激就容易激动,但也很容易平静下来。结果他就成为一个喜欢同人吵架、爱发脾气的、喜怒无常的、性情乖戾的人。”[3]因而他们的情绪变动比较大,一会儿情绪稳定,一会儿又激动愤怒。理智的人,他们的心灵中,欲望、激情和理智是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的。他们能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激情,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他们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他们有欲望,但因受到理智控制,所以欲望不很大,因而能够通过正义的方法得到满足。他们有激情,但激情是服务于理智的,因而他们情绪稳定,感情恒常,因而心灵平静,没有大喜与大悲。理智的人说话办事,不会偏离,所以他们是正义的人。
正义的人能够运用理智,合理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激情。他们能够协调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尽量减少痛苦,达到心若止水的平静状态。然而,不是所有的正义的人都获得了“善”的理念。而那些没有获得“善”的理念的正义之士,他们对欲望和激情的控制,只是出于习惯,并没有在“善”的洞照下自在自为。他们对于心灵所达到的和谐状态,也并没有做出积极的感受。因而理智或者说正义的人,他们所达到的状态,还只是幸福的基础和开始,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幸福的状态。若要达到真正的幸福状态,还必须获得“善”的理念。
二、幸福是拥有“善”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在达到了幸福的基础以后,只有进一步获得“善”的理念,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柏拉图认为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理念,但是最高的理念是“善”。具体事物都是通过对理念的模仿而产生的,而具体事物的理念,又是通过模仿“善”的理念而产生的。柏拉图认为理念的程度越高,其真实性的程度就越高,因而其价值也就越高。房屋的理念,就比一个具体的房屋更真实,更有价值;一个具体的房屋,又比一个画家所画的房屋更真实更有价值。因而一个建造房屋的工匠,要比一个去画房屋的画家更有价值。因而作为最高理念的“善”,其真实性最高,其价值也是最高的。拥有“善”的理念的哲学家,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柏拉图用太阳做比喻,来说明“善”意义和价值。柏拉图认为,虽然人的眼睛里面有视觉能力,但是如果没有太阳的光,眼睛还是什么也看不见。事物虽然有颜色,但是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物体的轮廓会变的模糊,事物的颜色也会消失。因此,是太阳的光使得眼睛的视觉能力具有可视性,使得被视物的颜色具有存在性。与太阳相同,“善”的理念使得人的理智具有思维的能力,使得人类的知识具有存在的可能。如果没有“善”,那么人们便不能辨别知识的真假,不能确定真理的存在,人们会陷入到混乱而又迷茫的状态。所以“善”是知识的来源,是社会应该发展的方向,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柏拉图将快乐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身体的欲望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快乐;一种是荣誉等心理上得到的满足后,所产生的快乐;还有一种是获得了“善”以后,所产生的快乐。然而前两种快乐只是短暂的、心理上的快乐,它们并不恒常,需要不断地去获得、去满足,并不是幸福。只有第三种快乐才算是幸福。而第三种快乐,只有获得“善”的理念的哲学家才具有,“因为哲学家从小就需要品尝另外两种快乐,而爱利者不仅不一定要体验学习事物本质的那种快乐,而且即使他想要这样做,渴望这样做,也不容易做到。”[3]
在“善”的指引下,哲学家不仅心灵和谐,而且了解到了世界上最真的知识,了解到了事物的一切本质。他们不仅自主地用理智协调自己的心灵,而且积极地用心灵思考和感受这种和谐。哲学家不仅知道怎么去协调自己的心灵,为什么要协调自己的心灵,而且知道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因此获得“善”的哲学家,他们不会因为财产的得失而情绪上有过大的变化,不会因为名誉获得与否而斤斤计较。因为不管外物怎么变,“善”的理念不会变,因而他们的快乐不会变,他们的幸福不会变。
三、集体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的立法不涉及这个国家中某各阶层的具体幸福,而是想为这个城邦造就一个环境,通过说服和强制的手段使全体公民彼此协调合作,要求他们把各自能为集体提供的利益与他人分享。这种环境本身在城邦里造就这样的人,不是让他们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而是用他们来团结这个共同体。”[3]所以柏拉图《理想国》中所要达到的幸福,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阶层的幸福,而是全体城邦的幸福,是集体的幸福。
哲学家虽然获得了“善”的理念的,虽然已经达到了幸福的状态,但是他们的幸福还只是个人的幸福,只是哲学家这个阶层的幸福,而这种幸福并没有上升到整个城邦的幸福。
为了使整个城邦变得正义,变得幸福,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该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因为他们具有“善”的理念,可以洞悉事物的本质,知道如何去管理城邦,知道如何使城邦的各个阶层,在正义的条件下各行其是,从而使城邦集体获得幸福。但是当哲学家沉迷于理念世界的幸福生活,而不愿意成为现实社会的统治者时,那么就只好强迫他们去成为世俗社会的统治者。哲学家从幸福的理念生活中来到世俗社会,成为城邦的统治者,这虽然使得他们暂时离开了个人的幸福生活,但是这样做,会成就更大的幸福——城邦集体的幸福。虽然在集体的城邦中,普通人的幸福仍然不及哲学家的幸福,但是作为城邦的集体的幸福,却是任何个人和阶层的幸福所能比的。
四、获得幸福的方式——教育
既然知道了真正的幸福是什么,那么应该怎样去获得这种幸福?柏拉图认为要获得正义,要获得“善”的理念,就得从小受到好的教育。
要获得幸福,首先身体要健康,所以柏拉图认为,应当要让卫士从小就进行体育锻炼。只有身体健康了,才会有一个幸福的身体基础。然而只是身体健康,这并不是幸福。因为只身体健康,而内心不和谐、不快乐,那也不是幸福。因此要用一些具有好节奏、好言辞、正能量的音乐熏陶人,使得他们获得一种和谐而美好的精神气质。“音乐和体育这两种技艺在我看来是某位神赐给我们人类的,它服务于人的激情原则和爱智原则,用恰当的张力和松弛的调整这两个原则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而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的灵魂和身体,尽管附带地也有所顾及。”[3]柏拉图认为使人身体和内心协调后,还应当让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善”的理念,只有获得了“善”的理念人们才会真正洞见人生意义,从容应对一切变化,积极感受生活的幸福愉快。
但是柏拉图认为对于那些集体中获得个人幸福的哲学家,应该强迫他们去成为世俗社会的统治者。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管理城邦,最终使得整个城邦集体,走上一条幸福的道路。
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内容较为庞杂,它在论述政治、教育、哲学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善”的、集体的幸福观。这种“善”的、集体的幸福观,虽然并不能为一般民众所能理解和接受,但是他的这种幸福观,却启迪并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智者。使得他们认识生活的本质,洞见人生的意义,从而获得永恒的、“善”的幸福,保持一颗恒常不变的心。
参考文献:
[1]陈湘舸,秦文蓁.柏拉图《理想国》中幸福思想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12(6).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小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
[4]仲晴晴.浅论柏拉图的幸福观[J].安康师范学院,2005.6.
[5]张海仁.柏拉图伦理思想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11.
作者简介:程国栋(1990.04-),男,西藏民族大学14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比较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