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女性腰篓探究

2016-11-23 07:21刘碧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藤编竹编黎族

刘碧峰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黎族女性腰篓探究

刘碧峰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腰篓是一种竹制的小篮子,黎族男子将其挂在腰间,劳作时放置一些简单工具。女子使用的腰篓除了放置工具之外还具有其它用途,不管节日集会还是黎族女子恋爱结婚,腰篓都有重要的民俗涵义,看似简单的空间里珍藏着无数美好回忆。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加速,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美好的生活方式日渐消逝,她们是不需要传统生活方式了还是即将被新的文明方式替代。

黎族;腰篓;藤竹编技艺;民俗文化

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它终究会变成记忆让人们永久珍藏。在黎族,姑娘们喜欢将贵重物品放置在精心编织的竹制篮子里,这种独特的竹制器具被称作腰篓。腰篓,顾名思义,是一种黎族百姓上山劳动时,挂在腰间用来放置砍刀的器具,所以又叫“刀篓”,野外采摘到的果子和野菜也可随手放入其中。男子用的腰篓一般要比女性用的长些、大些。女子用的腰篓,高不过20厘米,宽也就10厘米左右,做工非常精致,不但竹篾剥得很薄很细,而且走势纹理分明,竹篾交接之处难见缝隙和小孔。黎族姑娘每当集市日,或黎族同胞举行婚礼、入新居,或办喜事,每人腰间挂置一个精致的小竹篮(如图1),它是黎族姑娘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随身装饰物。如果你认为腰篓功能如此简单,那么你将错过更多精彩,在黎族,腰篓里珍藏着许多美好的秘密。

图1

在众多腰篓形制中,有一种独特而且工艺精湛的腰篓更受黎族女性的青睐,在黎族姑娘的生活中,它用来盛放装饰头发的梳妆用具,故称为发篮。可以说每一个黎族女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发篮,它不只是盛放饰品,还盛放着单纯的美丽。

黎族同胞编织的发篮工艺精湛。她们用优质的黄竹或粉竹,削成细小扁圆的竹丝条,用竹片作为主干(俗称作模),竹丝条编织四周,分内外两层。一般发篮口径为30厘米,底口径为25厘米,高35厘米,中间稍大,口有遮盖,手提柄约为2厘米大的竹片交叉地结在篮口的边缘上,篮四周和盖上都编织有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动物等图案,外貌古朴别致,富有民族特色。

在黎族哈方言区,有一种精致的雕画藤篮,是旧时结婚的重要聘礼,而今日此类藤篮的拥有者多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藤篮一般高20公分,口宽28公分左右,藤篮做工精细,颇为考究,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上方是纯藤编织的小箩筐,下方是用一种海南民间俗称为“藤春木”的软木料制成圆形底垫,令人惊奇的是,木片表面精心雕刻了反映黎族社会生活场景画面,绘有桫椤、生命树、鹿羊牧图和崇拜符等(图2),这些图案全部出自于黎族民间艺人之手。正因为此类藤竹编器的制作精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常成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之物。

图2

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原住民,海南黎族在长期岛居环境中,形成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典范。从黎族的茅草船形屋,到所用的独木舟、独木桶、渡水葫芦及其自制的各类器皿,无不折射出原生文化之美。海南黎族一般傍山而居,黎族具有便利的采藤条件,在远古的黎族山区,黎族先民除了使用木器工具之外,只能依据现有自然条件,选择藤条和竹子来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特别是黎族的藤竹编器,有着特殊的用途,它们原料绝大部分来自大山的竹材和藤条,在黎族山区,处处可见藤编、竹编或是藤竹混编的各类手工制品,他们用途不一,但主要是生产或生活所用两大类。

黎族传统的藤竹编织技艺,是黎族同胞勤劳智慧的文化结晶,该技艺在黎族民间广为流传,他们将砍来的山藤和老竹子,削成细条,经晒干处理后编成各种各样的藤竹器,主要包括藤编衣篓、腰篓(图3、4、5)、藤编箩筐、藤编腰织机带、藤编渡水葫芦、藤编槟榔盒等,其精美外观和独特技艺,令人赞叹。

图3 、4、5

黎族对“藤竹”具有很深的崇拜情结,也从一个方面折射出黎族制作使用藤竹器的悠久历史及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今天的海南地区,藤竹编器在汉族群众中也广泛使用,个别汉族民间艺人还能很熟练地编织了藤器、竹篓等用于家庭使用或是成品供应市场,但从黎族流传至今使用的藤竹编器看,无论是器形特征,还是制作手法,都留有远古传承和精细的技艺,如在黎族老妇人中用于装存黎锦的藤编衣篓,圆腹修口的外形,与黎族自制陶器形特征具有一脉相承之处,藤编衣篓是黎族家庭中的重要器物,对于黎族妇女而言,拥有藤编衣篓的多少,是一个妇女黎锦财富的象征,也是手工技艺精湛和勤劳的表现。藤编衣篓是黎族妇女的“专用衣柜”,仅为女人所有,个别藤编衣篓上方配有一条“丫”字形特制藤条拉过盖,上锁防盗。在黎族社会里,一直有着比较浓厚的物权观念传统,在一个家庭中,未经女方同意,男人不会随便去打开藤盖去翻动衣篓中的私物。旧时,黎族女子出嫁时,母亲必须给女儿亲手织一至两套黎锦嫁妆,比较富有的家庭还要打制一套银饰佩戴,为了更好的保存银环、戒指等结婚礼物,往往精心制作有盖的藤编小篓或是藤包竹筒装存,与黎锦一起和放在藤编衣篓里,可以说,凡是藤编衣篓里的物件,黎族妇女大都视若珍宝,一般不会轻易示人,逢年过节或是婚礼等重大节日里,她们才会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黎锦首饰参加相关活动。

昔日,黎族姑娘每人都有一个发篮,用于盛放自己日常生活装饰品,如发网,头插、梳子、扎头绳等,也有用于装放针线、布料及探亲礼物的。如今,随着黎族同胞生活不断改善,各种款式美观的手提袋流入黎族地区,但发篮仍为黎族姑娘所使用。尤其参加婚礼时,每个姑娘必须提一个发篮。此外,黎族同胞有这样的习俗:如果小伙子看中了哪家的小妹子,先送一个精致的发篮作为见面礼,意喻小妹子如发篮那样纯洁美丽。姑娘们结拜姐妹,也以发篮作为礼物相互赠送。

每当农历三月三这天,黎族男女盛装打扮,每村的青年男子由一个长得俊俏的小伙子带队,女青年也挑选一个长得漂亮、口齿伶俐的姑娘带队,无论近村远寨都成群结队赶到活动地点,以对歌的形式相邀自己的意中人(同村同峒的男女不能相邀,因为黎族的村峒,往往是一个同宗同血缘的族群)。参加活动的男女青年都带着各自准备好的糖、糯米饼、粽子放置在腰篓中,当他们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后,便携手并肩双双对对转到丛林翠竹里、山洞小河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当夜幕降落,晚风飘香,一阵阵婉悦轻饶的歌声,洋溢着一对对青年男女的爱恋之情,沉醉在幸福之中。天即将破晓时,青年男女相约明年再来相会,并互相投送定情礼物,男方要送一支头簪,女方也送一条由自己亲手织的花腰带给男方,然后在归途中,一阵阵、一串串的歌声,飘扬在山间、田野、小道、绿林中。“三月三”(图6)被誉为是赞颂追求美好幸福的节日,要举行三天三夜。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忙碌的制造着各种文明的同时,也在淘汰着过去生活中的事与物。信息媒介加速了民族融合,过度生产和消费促使商品更加便捷的流通,各地区人们使用的生活器具逐渐趋同,民族特征受到现代流行文化挑战。许多年前的黎族人用的生活用具:腰篓、衣篓、座椅、谷篓等,都是自己用竹子或山藤编织而来的,如今随着塑料用品的生产和流通,先祖们创造的最环保、最原生态的生活用具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图6

近年来,随着价廉的工业产品逐渐替代手工制品,黎族传统藤竹编器具目前也仅有少数年长者还在使用,正面临消失的尴尬境地,一些工艺精湛、器形特殊的黎族藤竹编旧器除了博物馆和民俗收藏家早年所藏之外,在黎族民间已越来越难于觅见。那精美的编织技艺和美好的情感交融方式也日渐衰微。我们不必烦忧,或许黎族姑娘们不再需要那个空间狭小且有遮盖的发篮。

[1]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苏英博.中国黎族大辞典[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3]邢关英.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J52

A

1005-5312(2016)29-0140-02

猜你喜欢
藤编竹编黎族
芊芊藤条串起幸福生活
黎族小伙闯“深海”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黎族母亲》等
现代室内空间对藤编陈设艺术的应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RATTAN WEAVING IN NAN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