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晋
传承板桥展新风
文 李 晋
于中国美术史而言,兴化是一座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城市,诞生过禹之鼎、李鱓、郑板桥、刘熙载、莲溪等历史上留名的书画家,特别是以画竹著称的郑板桥,更是海内外闻名,当年的板桥为竹坚强不屈、坚韧有节的品性所陶醉,继而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感,于是有了精妙绝伦的板桥竹、“板桥体”书法流传于世。
尽管离郑板桥的生活年代已过去了二百多年,但他的精神却永久流传,在其生后,追慕板桥者不断涌现,较有名者有理昌凤、吴雨田、吴小道、招子庸等。若论当今得板桥书画真传者,邹昌霖先生该算一位。
昌霖先生亦是兴化人氏,他的人品也与板桥这位前辈乡贤极为相似,低调平和,真诚待人。我与他相识不长,来往不多,若要有个定位的话,我想该属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偶去兴化时,我总要到他位于古巷的工作室里小坐片刻,每每拜访,总见他在勤奋创作,有客到来,他总是笑语招呼、递茶上烟,即便是陌生的来客上门,他也是如此热情,不见丝毫派头。我曾冒昧向其索题斋名,他竟用两种书体各写一幅,我在为其意外之余,亦为其直爽性格所钦服。
板桥多以墨笔入画,挥洒自如,参以笔法,在遵循前人的技法上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透过笔墨,能看到板桥的艺术精神与人格魅力。而从昌霖先生笔下的竹画的竹节、竹叶等细部来看,是与板桥风格一脉相承的,即以明清人文画竹所用的“浓墨点节法”,把“个”“人”字进行有层次的叠加,从而使画面充溢生机,笔墨语言是言简意赅的,精练而传神,经过对墨色浓淡和干湿的恰当处理,竹平凡质朴的外观下,那种大气潇洒的风姿很好的得以呈现,配以假山假石等物,在满足形似的条件时,人文气息更显厚重。
《爱竹亦喜壶》 邹昌霖/作
板桥的成就,绝不是上天的一时所赐,而是一朝一夕的勤奋积累。有缘的是,昌霖先生的夫人郑庆华女士正是板桥先生的后裔,夫人的支持,也是昌霖先生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动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昌霖先生长期在兴化郑板桥纪念馆工作,能够近距离观摩板桥先生真迹,很多时候,他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板桥的画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在这种安静的状态下,把这位前贤的技法连同精神深刻地“克隆”到自己的情思当中,他在感悟当中,探究画理,技进于道,在继承板桥作品风韵的同时,没有一味地拘泥前人窠臼,而是不断充实作品的生命情趣,并赋予作品崭新的时代寓意。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长期的刻苦研习,昌霖先生及其作品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知,他的作品在各级美术展览中,频频获奖,很多艺术名家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褒奖,2003年,著名书画家、板桥研究专家田原先生看了昌霖先生临摹的板桥书画后,大为称赞道“非常酷似,简直跟真迹一样!”取得成就后的昌霖先生并没有满足,他目前还在着力于不断地创新和改变,在表现形式、绘画方式上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希望用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笔墨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具精神内涵的板桥风格书画作品。
以昌霖先生的灵气和执著,我坚信他的这一目标必然会实现。
《兰竹图》 邹昌霖/作
邹昌霖
生于1966年,字雨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泰州市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扬州八怪书画院特聘画家,兴化市政协委员。自幼喜爱书画,书法四体皆能, 尤工篆隶,篆刻初以汉印为宗,继习古玺以及明清流派印章,化古为今,数十年寒暑不缀,作品力求古朴典雅,宽博从容,国画以郑板桥先生为楷模,力求形神兼备,深得板桥三味,于继承中有所发展,作品多次参加省市书画展览并多次获奖, 报纸、电台均作过专题报导,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展示书画艺术,所画兰竹石图长期陈列于兴化郑板桥纪念馆,河南省范县郑板桥纪念馆,作品还被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