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 旭
时光为刀,“砚”遇千年不朽
文 何 旭
时间在研磨中流逝,流年一截截浪迹砚中,这曾使得多少文弱的长衫书生坐在青灯黄卷下将岁月磨穿。今人养砚,多为藏砚。养一方石砚为伴,每当默守书屋,枯坐案前时,对砚如晤古人,神游百年之外,别有一番风韵。
在这样的意境里,墨香馨馨,儒风氤氲。夏日午后,手握一把圆刀,一双灵秀、睿智、传神的眼睛正专注于一块石料——这便是崇尚“天人合一”制砚理念的山东省鲁砚制砚名家王修兵。他说,一块石头,一方砚台,背后兴许就是一段历史。从古至今,砚台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被收藏家视为珍品,它们穿越远古的洪荒直接与今人对话,让人在观赏之余不胜赞叹、唏嘘。
“石不能言最可人”,看着王修兵先生的砚台,不由得想起这句诗。他雕制的砚透着灵性,有了生命,有了芬芳的呼吸,带着千年不朽的古雅气息嫣然于上。
为了磨练技艺,他四处拜师,学习绘画、雕塑等技艺。他曾花了两三年时间,到深圳、广东、安徽等地拜师游学。他拿出一方刻着老骥伏枥的砚台说:“这方‘骏马’就是我的写照。”
如今他雕的骏马活灵活现,英气十足。“我和这砚石一样,不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没有千里之志,也成不了骏马。”王修兵先生说。
《瓦魂砚》 王修兵/作
《辟雍砚》 王修兵/作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亦如梭,而他矢志不渝、依旧一如既往,执著痴迷地追求着他的梦想……作品设计别致独到,布局平稳,线条圆润、流畅,作品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实用却凸显美感,以静中取动,动静相宜。每方石头都精心地赋予它灵动的生命,绽放出生动形象、意蕴深远的艺术魅力。
在王修兵先生的作品中,看似不经意的雕琢打磨,总能让一块原本平淡无奇的顽石华丽转身,化身为一方匠心独具的砚台。在他的作品《彩淄砚》中,利用石头天然的纹理,打造出了一幅鲤鱼跳龙门、步步高升的意境。细腻而温润的砚台一角,鲤鱼和龙门纤薄纹理清晰可见,方寸之间,大气磅礴。
多年的艺海跋涉,王修兵先生从一个热血青年迈向不惑之年,酸、甜、苦、辣这各种滋味只有他自己留有深深的印痕。捧一方石料,专注于料质纹理;凝眸,幻化出精美的构图;闭目,眼前浮现出灵动、巧夺天工的意境;伏案,千年历史传承在脑际轻轻游移,圆润、坚密、柔腻,他灵巧的手指精灵般幻化出一方砚台、一个故事、一段传奇、一朵奇葩。
“每次刀锋与石头触碰时,就会觉得石头在跟我交流,告诉我哪儿深一点,哪儿浅一点,” 这背后,是制砚家用血汗所付出的艰辛。一方造型优美、意境悠远的手雕砚起码需要个把月才能完成,即便造型简洁的也要五六天的时间。 只有耐得了寂寞、扛得住诱惑才能让这几亿年孕育的石料绽放出应有的光泽。时光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把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成熟稳重的中年人, 但无法磨灭的是王修兵先生对砚台的理解与热爱。他说只有当他坐在这些石头中精雕细琢时,才会觉得真正心静身安。
随着岁月的磨砺和沉淀,王修兵先生更加酷爱艺术,更加神往于自然,专注于天人合一,惬意、醉心于艺术的更高境界,淡泊名利,远离名利场……尽管如此,近年来收获依然丰硕。
王修兵
山东省青州市人。出于对制砚的热爱与砚结缘,有幸师从王正光先生。经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对制砚理论和工艺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崇尚“古雅为宗,天人合一”的制砚理念。 2014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举办的精品砚评选活动中 《汉画像石砚》和《瓦魂砚》荣获银奖。2015年山东省鲁砚协会“大成杯·砚雕艺术大赛”活动中作品《辟雍砚》荣获金奖。2015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精品砚评选活动中作品《日月山川砚》荣获金奖。2016年山东鲁砚协会第二届“大成杯·砚雕艺术大赛”活动中作品《武梁遗珍砚》荣获金奖。
汪祖盼
汉族,1962年出生于中国罗盘之乡——万安,擅长书法(篆刻)、美术、雕刻艺术和万安罗盘的制作,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促进会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黄山市代表性传承人。师承休宁著名明代罗经制作大师“汪仰溪”传统技艺,从事罗盘制作三十多年,始终坚持在传承徽盘工艺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多次在各个奖项中获得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