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2016-11-23 06:00
文史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吃素素食

新知

长征结束时红军共保存下多少兵力?

姜廷玉《红军长征最后保留下多少兵力?》

众所周知,红一方面军主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约7000人。

关于红二方面军兵力数量,朱德、张国焘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说,据1936年9月1日统计:共计1.4379万人。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此时,红二方面军尚有兵力1.1万余人。红二方面军是各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小的。

1934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时,共5个军8万余人,加上党政机关、医院和工厂职工等,总计约10万人。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据朱德、张国焘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统计:红四方面军5个军和直属队共计3.81万人,再加上总直属队4664人,总人数为42764人。

关于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人数,1936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电报说“人数两万两千”。红四方面军战史说“共渡过两万一千八百余人”。由此,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人数约2.2万人。留下红4军、红31军和方面军直属队一部分,最后到达陕北的人数约1.2万人。

1935年9月,红25军长征胜利到达延川永坪镇时,全军共有3400余人。

综上所述,红一方面军主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约7000人;红25军到达陕北时兵力约3400人;红四方面军保存下来约1.2万人;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时人数为1.1万余人。总计,红军长征胜利最后保留下来的兵力为3万多人。

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是什么?

冯天瑜任放《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考》

访问过日本的人往往提出疑问:文雅执礼、勤谨而有序的日本,何以自19世纪末叶以来多次发动外战,并在战争中表现格外残暴?同样,战后70年日本取得卓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何以拒不反省近代历史上的战争罪行?

如果需要略解上述问题,可简析日本民族性的两个偏执点:

其一,“神国意识”笼罩的“岛国情结”。一般而言,“岛国情结”呈现四种心态:自我封闭、排他意识、强烈的危机感、狂傲又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在“神国意识”统辖下,“岛国根性”容易催生极端民族主义和侵略有理论。

其二,笔者以为,日本道德的致命伤,不一定在“耻感文化”,而在缺失善恶对立的价值观。善恶不分,也许是日本神道与中国式“性善论”“义战观”的最大区别,也是神道与基督教在道德理念上的分野所在。

因为失却求善去恶的心灵追求,没有直逼灵魂的尖锐人生拷问,没有富于批判精神的终极伦理关怀,日本稀缺培育伟大思想的历史文化土壤,而只能产生谋略型的思想者,这些思想者(如近世的佐藤信渊、吉田松荫,近代的德富苏峰、北一辉等等)缺乏理性的、善性的形上学指导,往往偏执于民族私利而剑走偏锋(如吉由松荫“失之美英俄的利益当向中国朝鲜求得补偿”的强盗逻辑),扩张与暴力成为他们的主题词。当此类思想被统治者放大为国民意识时,日本的外战就获得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于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就那样狂热地奔向掠夺与杀戮。

孙中山为何把吃素上升到国家层面

梁其姿《中国文化本应崇尚素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是很流行素食的,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一些流派里面。大家知道印度的甘地,他吃素的习惯不是在印度养成的,而是在去了英国之后,和那些吃素的基督徒交往,才开始习惯素食,然后把这个习惯带回了印度。

在中国,有几个政界的重要人物,间接地受到了素食主义的影响。一个是李石曾,由于受到素食主义的影响,他写了一篇关于黄豆的博士论文。此外,他在巴黎还创办了一系列做豆浆、豆腐的工厂。李石曾一直鼓励国民要吃素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孙中山。

孙中山认为要建设新中国,就要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一个新国家的成立,跟国民怎样吃饭,很有关系。以前讲素食只是在个人层面,这里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孙中山认为,中国很多东西都落后于西方,科学不如人家,城市建设不如人家,但是有一个是超越西方的,就是烹饪,尽管大部分人只是吃菜,很少吃肉,但他们的菜都很好吃。中国有黄豆,可以做豆腐,豆腐就是植物里的肉,而且没有肉里面的毒素,就算中国人不吃肉,营养也是够的,而西方人不会做,他们只是吃菜,中国人很自然地会吃素,中国文化本来应该是一个吃素的文化。

这几个政界的重量级人物,在民国前后大力推动素食主义。但他们提出素食的理由和宗教无关,他们从健康的概念、国家发展的概念去谈素食,这个是民国时期的素食主义,今天的素食主义涉及环境问题、动物保护、食物安全,则是另一套论述了。

李白酒量并不大

张港《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通常印象,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在《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古时量酒用的斗,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这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一口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责任编辑:齐风)

猜你喜欢
红四方面军吃素素食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吃素的猫
吃素就一定健康吗
吃素吃荤 互不侵犯
素食主义
西班牙科学家3D打印“素食牛排”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家居产品的“素食主义”
素食主义 掀起GO Green饮食潮流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