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
语文是一门最有活力、最具灵性、最有趣味的学科,然而却屡屡遭到学生的冷落。整整19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曾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滋味:有为学生的不配合而痛苦,有为教育教学中不合理现象而焦虑,有为获得丰收而喜悦。现在,让我饱尝的却是幸福和喜悦。这份喜悦来自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小嘴,我再也不必为学生的不配合而苦恼。同行常问我:“你有什么法宝,让你的学生乖乖地跟着你转?”每当此时,我就由衷地报之一笑说:“让你的学生开开心心的学语文,把你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本‘开心辞典”。
学生不是接受器,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充满好奇,充满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跟成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他们不喜欢强制,不喜欢枯燥无味,他们需要的是轻松、快乐的学习。那么,怎么把语文课堂变成“开心辞典”,让语文课堂快乐动感呢?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得到三个满足。
第一,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好问,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保护学生强烈的质疑意识。然而,老师课前设计一系列问题以备学生在课堂上作答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也是教育学中“点拨教学”的常用方法。可是,这样一来,学生还是成了接受器,没有自主的发问。学习自觉的学生可能会跟着老师来,不太自觉的学生可能就很难步调一致了。怎样满足学生质疑需要?我通常从这样几方面着手: (1)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不越俎代庖,以“讲”代读;也不蜻蜓点水,让“读”匆匆走过场。而要留给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时间,读通,读顺,读出真情实感,个性化的感悟自会油然而生。(2)设计让学生大胆质疑的环节。在课堂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未读先问,可以让学生边读边问,也可以读后集中提问,可以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问,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发问,不拘时间,不拘形式,满足学生好学好问的心理需要,鼓励学生有“把问进行到底”的意识。
第二,满足学生登台表演的心愿。好问,是学生的天性,好表现同样也是学生的天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同。我今年教了七年级一个班的语文,也许是他们刚刚脱离小学生活的缘故,也许学生们原本就童心未泯的缘故,也许有些学生本来还是个幼稚的孩子的缘故,个个脸上洋溢着一份天真,一份单纯。我实在不忍心让这些孩子暮气横秋地学习。因而课堂上,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表演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经过多次的验证,这种做法使得课堂效果非常好。每当我让他们上台表演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口里还一个劲地叫着:“我,我,……”,有的同学甚至站起来身来举着手,一边叫,一边跺着脚,生怕老师没发现。
那么,一节语文课内,什么情况下采用表演方法最佳呢?我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形下采用。
1.字词积累。新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比较重视字词的积累,每一课后面的作业都安排了“读一读,写一写”,而这些字词就来自课文。可见,字词的积累很重要,达也是提高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基本手段。因而,每当碰到一些难写,难认,或者是极好的词,我就会让几个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写一写。事后,老师和全班同学及时给予评改。这样一来,全班同学就把难写的字词巩固下来了,也积累了一些好的词语。
2.古诗名句的学习。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也很重视古诗名句默写填空。所考的范围就是每册教材课文里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古诗词的名言警句。文言文和古诗词大多代表着古代文化的精华,文句高度精练,但由于距离现在的时代太远,有些字词现代汉语里甚至很少了,因而同学写错字、别字的现象很普遍。然而一字之错,整空就不得分,委实可惜。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名句的印象,在学习时,我就常请两三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默写出来。这无疑纠正了学生写错字、别字的毛病,还做到了积累强化的作用。学生也很乐意这样做,使得课堂一张一弛、相得益彰。
第三,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交往是孩子主要心理倾向之一,也是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变过去师生单向交往为现在的师生、生生的多元交往,以满足孩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个体成为教学交往人际互动的一员。主要的教学程序是:(1)创造交往的机遇。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尽量走出“师”的角色,以旁观者的心态处之,把问题的“第一解释权”让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互动的契机。(2)开辟交往的领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个体性认知障碍,教师应采用“开渠引水”的办法,抛出问题,引入其他同学的思维参与,当场给予解决;对于一些典型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师可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最后再集体交流。(3)注重交往的过程。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让尖子生唱独角戏,确保“众 人划桨开大船”。同时要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吸收别人的“闪光点”。
总之,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交往的快乐,体验到合作的成功,真正做到“议”得精彩,“议”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