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青铜文化交流与青铜之路

2016-11-23 20:01:07雍际春
丝绸之路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化圈齐家青铜器

文/雍际春

中西青铜文化交流与青铜之路

文/雍际春

中国所在的亚欧大陆东部地区,一面临海,三面分别与南亚、中西亚、北亚相邻。由于东有大洋,南有崇山峻岭,西有雪域高原、戈壁沙漠,北有大漠草原,使中国与域外的交往和联系非常不易。但是,中华文明与文化在原生发展的进程中,从来没有因与周邻的阻隔而停止走向世界的勇气和步伐;也没有因为自身发达而孤芳自赏,失去对外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更没有因为交通的艰辛和遥远而放弃对外交往的努力和追求。相反,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不同文明间的彼此联系和碰撞,早在国家出现之前的氏族部落阶段即已开始。这种早期的交流与交往,对于东西方间的文明发展、文化创新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丝绸之路开辟前东西方之间交流与交往、交通与联系的先声,这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德国学者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后,经100多年来中外学者的研究和探索,不仅“丝绸之路”作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被普遍接受,而且,丝绸之路的范围也不断拓展,内涵亦非常丰富而广博。一方面,随着东西方间其他交通路线的被发现,除本来定义的丝绸之路被称为沙漠丝绸之路或绿洲丝绸之路之外,人们进而又提出了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南(或南方)丝绸之路及东丝绸之路,等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在丝绸之路开辟前,东西方之间早已有了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故又有了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皮毛之路等概念,以反映中西之间早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近年来,著名学者叶舒宪又基于早在中西间丝绸贸易开始前,已经存在玉石之路的史实,提出了“玉帛之路”的全新概念,这对于涵盖传统的丝绸之路开辟前后的中西文化交流,无疑更为恰切。本文拟从中西青铜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概况作一探讨,亦可作为对玉帛之路观点的一个呼应。

青铜文化在中国各地的发展

青铜文化的出现和青铜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最早的铜器零散出现于仰韶文化的一些遗址,而铜器的大量出现则见于夏王朝建立前后的一些文化遗存之中,如甘肃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和新疆地区的古文化遗存。这表明中国青铜文化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但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铜的是西亚近东居民,距今已有9000年之久,在距今8000~6000年前,伊朗等地已出现红铜的冶炼和工具锻造,距今6000年前后,青铜铸造技术出现。古埃及人发明冶铜技术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2500年左右,古印度人开始在恒河、印度河流域使用铜和青铜工具。这些区域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都早于中国,而中国在地居西北的甘肃、青海、新疆地区又早于中原,可见,在中西之间无疑存在着青铜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中原地区早在仰韶时期的个别遗址中就已出现零星铜器,进入龙山文化时期,虽在河南、山西的一些文化遗址有残铜片、残铜刀、铜渣和铜铃等发现,但数量都很有限。进入夏末商初的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铜器才大量出现。二里头文化之后,商周时代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中国青铜器在冶炼和铸造工艺上突飞猛进,取得很高的成就。从大量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实物以及文献记载可以确知,冶铜铸器是商代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所铸青铜器有礼器、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等类型,也构成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而颇具东方色彩的青铜鼎、鬲、爵、戈、戟等曾西传欧亚。

我国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完整青铜器出土于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遗址中,继之兴起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则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青铜器,由此开启了中国的青铜时代。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的东乡族自治县马家窑文化类型的林家遗址出土了一件铜刀和几块冶炼残留的铜块。这件铜刀属铸造的锡青铜,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其年代为公元前3369~前3098年。同年,在甘肃永登马家窑晚期类型的蒋家坪遗址又出土一件铜刀,亦为锡青铜,年代距今4250~3950年。这些发现为探索西北中国冶铜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甘肃地区兴起的齐家文化与中原龙山时代至夏代相当,其年代在公元前2144~前1529年之间。该类型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器不仅数量猛增,而且分布广泛。甘肃广河县齐家坪、西坪,康乐县商罐地,临夏市魏家台子,永靖县秦魏家、大何庄,岷县杏林,积石山县新庄坪,临潭县陈旗磨沟,武威市皇娘娘台、海藏寺,青海贵德县尕马台,互助县总寨,同德县宗日,西宁市沈那等遗址均有铜器发现,共计出土铜器130多件。铜器的种类多样,用途可分为装饰品、工具、兵器三种,在工艺上既有锻造,也有铸造,而且铸造的比例有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加的趋势。在其早期阶段,主要以制作红铜为主,晚期以制作锡青铜为主。说明齐家文化的冶铜业经历了从红铜向青铜演进的完整过程。据此,人们认为齐家文化为我国青铜时代的伊始阶段。

稍晚于齐家文化的四坝文化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地区,时间在公元前1900~前1500年之间,相当于中原地区夏代中期至商代早期。四坝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金属器物的大量使用,青铜器数量明显比齐家文化丰富,发现的铜器总量达300多件。仅玉门火烧沟墓地出土铜器就超过200件。铜器在成分上青铜比例超过红铜,合金成分比较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青铜以及其他合金制品。制作工艺兼有铸造、热锻和冷加工技术,铸造工艺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且更加进步,像四羊首权杖头则采用合范、分铸及镶嵌等复杂工艺,代表了四坝文化冶铸业的最高水平,易耗品铜簇也普遍出现。可见当时的冶铜业更趋成熟,已掌握了采矿、冶炼、制造和铸造成型等生产工艺,表明四坝文化先民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

在距今4000年前,新疆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古墓沟是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墓地虽然没有发现青铜器,但是却发现已经有了锐利的金属工具砍削木柱的明显痕迹。在与之同期的伊犁河谷地孔留县阿格尔森发现过一批青铜器,计有12件,分别为铜斧、铜镰、钲、凿等各三件。这些青铜斧、镰的形制,与分布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阿尔泰和西伯利亚地区的一种距今4000~3000年之间青铜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中出土的斧、镰基本一致,蕉叶纹装饰也完全相同。进入商周时期,在天山南麓和硕县辛塔拉古代居住遗址中,出土有铜斧、铜刀、小件铜饰等,其时代为距今3640±145年。在巴里坤县天山山前一带的石人子、奎苏等地,发现的铜器中有铜斧、刀、镰等,绝对年代距今2620±70年。在巴里坤大河乡、奇台县卡尔孜乡也都出土过与兰州湾子形制相同的铜鍑等器物。在阿尔泰山南麓阿勒泰市克尔木齐发掘的石人棺墓的随葬文物有石镞、青铜镞、铜刀、灰陶器等。陶器的形制、纹饰与邻近的中亚地区阿凡纳羡沃文化中的陶器存在明显的联系。也有人认为它们与南阿尔泰山地区的卡拉苏克文化文物颇为相似。

在这一时期,还发现有鄂尔多斯式铜器在新疆的分布。哈密市南郊花园乡茶迄马勒,出土有鹿首铜刀、环首小铜刀各一件。与之相同的铜刀等物,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即河北青龙县抄道沟、陕西绥德等地商代遗址中均有发现。在哈密五堡、四堡拉甫乔克、吐鲁番哈拉和卓、巴里坤奎苏乡南湾墓地、木垒四道沟、伊吾县卡尔遗址、阿克苏喀拉玉尔衮孔乃思河上游查布哈河工地、特克斯县铁里氏盖遗址等处,也都发现距今3000年前后的铜刀、铜斧等青铜器。

从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等分析,新疆青铜器与黄河流域差别较大,而与中亚西部、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如哈萨克斯坦、南阿尔泰等地出土文物存在较多联系。哈密地区等出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则表明新疆地区青铜器也与内地特别是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有较多联系。这就说明,早在夏商时期,特别是商周以来,今新疆地区不仅与我国内地文化联系密切,而且与中亚等地有了较多的文化交往与交流。

李水城的研究将中国境内公元前2千纪前半叶的金属冶炼分为六个青铜文化圈,即中原龙山—二里头文化圈、河湟谷地的齐家文化圈、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圈、新疆东部的天山北路—焉不拉克文化圈、伊犁河—准格尔盆地周边文化圈、天山中段的察吾乎文化圈。按分布和冶金材质的演变特点,这些文化圈又可整合为东、中、西三个文化区,即中原龙山—二里头文化圈为东区,河湟谷地的齐家文化圈为中区,河西走廊四坝文化圈与新疆各文化圈为西区。以上诸文化圈或三大区之间,明显存在着相互交流与影响。根据墓葬文化、青铜器型、牌饰造型、金属工艺等因素分析,中原地区与齐家文化相邻,在文化上直接接触,齐家文化与四坝文化直接接触,四坝文化又与哈密地区有密切的互动,哈密地区则与其西的伊犁河—准格尔盆地周边和天山中段的青铜文化联系紧密。这就清楚地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境内的三个金属冶炼中心彼此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中西青铜文化交流与青铜之路

由于欧亚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早于东亚,则青铜文化显然是西亚、中亚和东北亚地区首先对东亚产生影响。今新疆所在的西域地区,在空间上属于中亚范围,也就是中亚东部亦即西域东部。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居亚洲大陆中心的位置,使之很早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的主要舞台。青铜时代来自绿洲和草原两个方向的青铜文化传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集中体现在新疆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上。

林沄曾说:“中央亚细亚的开阔草原地带,是一个奇妙的历史漩涡所在,它把不同起源的成分在这里逐渐融合成一种相当一致而稳定的综合体,又把这种综合体中的成分,像飞沫一样或先或后地溅湿着周围地区。”这段话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中亚大草原地区游牧民族大范围活动及其强劲的文化辐射的真实景象。与新疆毗邻的北亚一带有两个青铜文化中心,一个是在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发展起来的阿凡纳谢沃文化(约公元前2000~前1500)以及继起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约公元前1500~前1200年)、卡拉苏克文化(约公元前1200~前700年);另一个是以土库曼斯坦为中心的纳马兹加文化(约公元前2000~前1000年)。这两支青铜文化与商代大致同时,新疆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水涛将新疆青铜文化的分布划分为八个区域,分别为哈密盆地区、吐鲁番盆地区、巴里坤草原区、阿勒泰草原区、天山中部山谷区、伊犁河谷区、帕米尔高原区和焉耆盆地区。这些文化区分布于今新疆的东、南、西三面和天山一带,根据各区青铜文化的面貌和特点,其形成和来源也受到来自东、西、北三个方向的文化影响。具体来说,今东疆地区的文化区,主要来源与甘青地区的青铜文化有密切关系,如哈密盆地的焉不拉克类型和巴里坤文化区都受到其影响;北疆地区的青铜文化遗存,是中亚哈萨克斯坦和南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文化的产物,如阿勒泰草原区主要接受了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卡拉苏克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吸收了来自西部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固有因素;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发现较晚的伊犁河谷区青铜文化遗存,来源于中亚七河地区和伊塞克湖地区广泛分布的青铜文化;新疆西南的帕米尔及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帕米尔高原区青铜文化,是以楚斯特文化为代表的中亚费尔干纳及南塔吉克斯坦的青铜文化不断东进的结果;而位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中部山谷区的青铜文化,始终处于诸文化区的中心位置,受到了东、西、北三个方向文化的共同影响,哈密盆地区青铜文化则既有东方的影响,也有北方草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和塔加尔文化的某些成分,焉耆盆地区青铜文化则受到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文化影响。

上述青铜文化区及其文化来源,也得到体质人类学材料的支持。以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为代表的原始欧洲人群体的出现,标志着距今3800年前的罗布淖尔地区可能已经开始了中西文化的首次接触;而东疆东来文化因素的进入时间在距今3300年前后,以焉不拉克类型文化为代表;在北疆北部,从距今4000年前后的阿凡纳羡沃晚期阶段到安德罗诺沃文化早期阶段,贝莱德欧洲人已来到这里并继续东进;在伊犁河谷区这种西来的接触过程时间最晚;从距今3000年前后,以地中海东支类型为主的欧洲人群体,由西翻越帕米尔进入新疆西南地区并深入到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洛浦和焉耆盆地,与此同时,西进的蒙古人种群及文化也来到焉耆盆地,两者在此接触融合并形成混合型文化,查吾乎沟口墓地遗存即是代表;此后,由东来的蒙古人和原始欧洲人,西来的中亚两河类型人和地中海东支类型人的不同群体,在天山中部地区汇聚并广泛接触交流,形成四种的混合型文化—鱼儿沟墓地遗存类型文化,从而完成了中西文化最初级的的交流融合过程。可见,新疆作为丝绸之路开辟的中间地带和关键地域,上述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出现,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代青铜文化在中原以二里头文化为开端,迅速发展起来,而在青铜器铸造上所采用的分件浇铸法与近东、西亚和西伯利亚的失蜡法工艺不同,从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青铜铸造技术。但是,在二里头晚期的商初青铜器中,曾发现具有北方系特色的环首柄刀、器身类似北方系战斧式的武器。石云涛研究指出,这种北方系兵器最早起源于伊朗,而在中国北方、蒙古国境内、俄罗斯联邦的外贝加尔湖地区、图瓦地区、米努辛斯克盆地、克拉斯诺雅儿斯克地区、阿尔泰地区,更西的吉尔吉斯草原、鄂毕河中游地区,直到黑海沿岸一带等广大地区都有发现。发现于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商代羊首曲柄短剑,敖汉旗的铃首曲柄短剑,可以从米努辛斯克文化中找到相似的类型。这种兵器在中国内地的发现,说明在中国北方当时与西伯利亚地区和中亚、西亚地区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青铜文化联系,很可能是商人引进了北方系青铜器的某些因素以改进自己的兵器和工具。

现已掌握的资料已经证实,殷商青铜文化也曾西传和北传。分布于南西伯利亚、鄂毕河上游及哈萨克斯坦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卡拉苏克文化晚期墓葬中,所发现的短剑、折背刀和弓形器等青铜器,与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某些器具具有相似性,这些器具以兵器为主,很可能与商王朝同西部部族方国间频繁的战争有关,战争双方互取对方兵器之长,加速了青铜器间的互相传播与借鉴。也有人认为,该文化的主人就是蒙古人种,其青铜器与殷商文化一致,在这里发现的曲柄刀与商代的相同,其它如匕首、矛、斧等也与我国北方相同。所以,有学者认为,在卡拉苏克文化时期,有大批与狄人有关的部落从中国北方来到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与中亚草原的文化发生接触。由此可见,在商代时,商王朝青铜文化随着战争与部族流动,经北方草原与北亚青铜文化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上述兵器等青铜器皿的一致性就是明证。

不难看出,青铜时代中西之间的青铜文化交流传播虽然是双向的,但就其进程和影响而言,主要是东向的。所以有人根据安诺文化、纳马兹加文化、阿凡拉羡沃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古墓沟文化、四坝文化、齐家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文化、二里头文化等文化之间的联系,提出在夏商周三代,以上述文化遗址为基础,经游牧民族的桥梁作用,在欧亚间已经出现了一条青铜之路。这一观点无疑是科学而可信的。

(作者系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圈齐家青铜器
General -lumps,-breathers,and hybrid solutions to(2+1)-dimensional generalized KDKK equation∗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0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22
玻璃清洁器
圈里事儿
文苑·感悟(2018年6期)2018-06-06 07:14:16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秦皇岛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圈”的路径探析
认识“晋式青铜器”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