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

2016-11-22 08:52曹春燕
中文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预设有效教学实践

曹春燕

摘 要: 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以提高课堂效率,在备课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多一份精心预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设计,优化预设,这样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份发展,从而建立师生共鸣、智慧碰撞、充满生命活力的化学新课堂。

关键词:有效教学 预设 生成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17-03

随着老高考落下帷幕,浙江省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头戏——新学考和高考选考科目的考试也已实施两次,这两次考试的试题给摸索中的高中化学教师照亮教学方向,让我们坚信课堂教学更加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两极化”,要么过于追求预设的结果,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忽视生成性目标的达成;要么过于重视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而使课堂凌乱无章,以致无法完成教学目标。预设体现教师的匠心,生成展现师生互动的火花。化学教学中若没有预设,课堂将一定程度上失去有效性;同样教学中没有生成,课堂教学成果将出现效率不足的情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而设计的教学方案。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計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预设对课堂教学具有方向性和制约性。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生成式教学这个概念来源于生成性学习,属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生成指在弹性预设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课前也有设计,但并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思路教学,而是靠自身的素质重视师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有机组合,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弱点、难点和兴趣,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准备修改讲课内容和思路,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

由此可知,预设展现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展现教学结果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体现对知识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追求显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追求隐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忽视教学的预设,就会失去教学的方向,忽视教学的生成,就会忽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课堂教学不仅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二、注重课堂预设,促成课堂生成绽放异彩的研究与实践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这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在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求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必须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情感态度,以灵动的教育智慧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策略,让预设精彩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1.“节外生枝”——精心预设,自然生成

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不是信马由缰式地开展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积极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看似“信手拈来”的追问、实验演示、习题操练,实则为“深思熟虑”之举。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情绪,更能改变学生学习上、思维上的惰性被动。因此教师有意节外生枝设置“陷阱”,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主动攻克思维障碍,然后课堂自然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精心预设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自信沉稳,对待学生的表现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睿智大气,提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与情感交流。

案例1:在“硝酸的性质”的教学中,在展示硝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后,可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1.纯净的硝酸应是无色的,为什么常见的浓硝酸是黄色的?

问题2.如何使变黄的浓硝酸变无色?在中学范围内,溶液颜色是黄色的有哪些?显黄色的原因是否相同?

这样教师在课前优化预设,设计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思考回答,以此激活学生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转化为理性认识。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应依据难度递增、知识储备量递增的原则:简单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综合性问题。

案例2:在“反应限度与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什么?

(只有一个唯一答案的问题——简单问题)

问题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什么?外界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

(为解决某些基本问题或综合性问题所铺设的阶梯性问题——单元问题)

问题3.分析利用漂白粉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对Cl2 + H2O HClO + HCl反应的价值分析

(指向学科核心的问题 ——基本问题)

问题4.近年来,某些自来水厂在用液氯消毒自来水时,还加入少量液氨会更有效,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体现在实际生活、生产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的教学问题 ——综合性问题)

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制、覆盖教材内容且认知水平较高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引导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解答的疑惑或思维障碍;是实现教学目标而铺设的阶梯;是以教学目标为基本依据的。所以提问题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认识能力为依据,问题又要有明确的目的及意图,确实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易混淆、易忽略的地方提出。

2.“游刃有余”——弹性预设, 自由生成

在教学中,预设显然是必要的。但同时这种预设也应该是弹性的、留有一定空间的。所谓“弹性”就是指鉴于教学的复杂与差异性,教师不仅要预设可确定因素,也要尽可能预设不可确定的因素。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追求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预设。面对非预设的知识与智慧生成时,要作出相应的安排,因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为自然生成提供更加广阔的弹性时空。

案例3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取两片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分别放入两支洁净的试管,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6mol/L盐酸、6mol/L氢氧化钠溶液各3mL,观察实验现象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分小组实验,交流汇报)

“老师,两个反应都有气泡生成!”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不是也生成H2啊?”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什么反应?”

“铝是不是像Al2O3、Al(OH)3那样也具有‘两性呀?”

‥……

教师:很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按照以下“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学生:分小组热烈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适时参加讨论、点拨思维、指导实验,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学生:(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学生1:从存在的元素看,我們猜测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可能是H2或O2,所以我们小组采用“爆鸣法”检验气体,证实该气体是氢气;然后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氢元素化合价降低了,则必定有元素化合价升高。钠元素已经处于最高价不能再升高了;而要把-2价的氧氧化成高价必须是强氧化剂,所以只能是铝元素化合价升高。而在碱性的条件下,结合实验现象,铝元素应该以NaAlO2的形式存在。

学生2:我们也是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的:铝作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一般表现出还原性,即铝元素在产物中应表现为+3价,结合碱性条件、实验中又没有白色沉淀产生,我们推测是NaAlO2。因此,我们小组设计的实验为:用另一试管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逐滴滴加稀盐酸,先观察到白色沉淀,然后沉淀又逐渐溶解至消失,这显然是偏铝酸盐了。既然铝的化合价升高了,必定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氧元素已经是最低价了;只可能是钠、氢元素,从实验现象判断,应该是氢气了。

学生3:老师,我们组还有不同的意见。铝是一种活泼金属,我们是模仿2Na + 2H2O == 2NaOH + H2 ↑这个反应来思考的,假设2Al + 6H2O == 2Al(OH)3↓+ 3H2↑,因而我们小组设计如下实验:在一支试管中放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铝条,加入适量水,但无明显现象。我们联系初中学过:不能用大理石和硫酸反应制备CO2,来推测反应生成的微量Al(OH)3覆盖在铝表面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然后,我们再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一会儿就观察到铝条表面产生了气泡,我们又联系:Al(OH)3+NaOH == NaAlO2+2H2O,即氢氧化钠溶解了本来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铝,从而促进了铝与水的反应。由此我们推测产物是H2和NaAlO2。

学生4:……

教师:(认真倾听,时而微笑点头,心中赞叹学生给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方案!)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方法还是教师事先没有设想到的,通过汇报交流学生和教师都有了新的收获。这样的课堂也许要花更长的时间,但学生的实验探究的意识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习中得到了培养。这样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的课堂能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投入无疑是有价值的,也是有长远意义的。

3.“风调雨顺”——调节预设,顺利生成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际之间必然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相当高的教学智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提取课堂教学中涌现的有探究价值的信息,机智调整教学方案,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把师生活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案例4: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1(-1价)和S(+6价)的速率如图所示,又已知该反应的速度随着溶液中c(H+)浓度的增大而加快。

(1) 为什么反应开始时反应速度加快?

(2) 为什么后期反应速度下降?

a. 识别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限定

① 影响反应速度大小的因素。② 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

b. 分类、整理、提取和选择适当的信息

① 导致反应速度加快的因素有4点:增加浓度、增大体系压强、升高体系温度、加入正向催化剂。

② 联系题意:改变反应物浓度是反应速度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

c. 形成假设、寻找模式,并加以验证

① 题意并无外加反应物,考虑题示c(H+)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反应速度的主要原因

② 设想c(H+)的改变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

d. 综合、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并达成目标:

① HSO3- → SO42-+H+;由于反应产生H+,c(H+)浓度增大,符合题示信息,

② 得出结论。达成目标2KClO3+6NaHSO3 = 2Na2SO4+2KCl+3H2SO4

开始时c(H+)增大,速度加快。

e、识别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① 后期速度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预先设想的每个问题都可能因学生的思想而无法掌控。当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预定的方案中的过程更加生动、精彩时,为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推测与归纳,促使学生进入知识的应用领域。只有学生作为主角参与,才会有学生对问题认识的逐渐丰富,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交流智慧的领地。由于及时捕捉学情,更造就了另一番精彩,所以这样的预设调节,有助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4.“随机应变”——课堂非预设,掌舵生成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教材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对于没有探讨必要的生成性问题,要及时制止其延续。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信息,教师要区别对待,掌舵好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

案例: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4第一单元“浓H2SO4的性质”教学中,铜与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先变黑逐渐变蓝 , 《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必修1》中明确指出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在加热过程中,铜的表面往往会出现黑色的沉淀物,溶液也会发黑,持续加热一段时间,颜色会变浅,由于反应比较复杂,不宜向学生做过多的介绍。 教参也未曾要求学生了解与此相关内容。所以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溶液为什么变黑,教师对这个问题不必做更深的阐述,可建议有兴趣的学生课后通过网路或其他途径查阅资料获得信息支持。

教师不顾教材内容与学习主体,过度拓展、挖深探究点,增加过多与课本内容无紧密关系的问题。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把握核心知识和探究主线的清晰度必然会降低,难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担和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应准确把握“生成点”的纵横数量,切忌盲目追求课堂的生成,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最终实质。

三、提高预设策略,促进精彩生成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但并不是否定预设。恰恰相反,这种动态生成则对教师的预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效果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预设”水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预设应该是有目标、有计划、理性的超时空的计划与安排,是教师课前对自己课堂教学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策略,是一种弹性和留白的预测与设计。

1.充分研读教材、教参和考纲

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必须依照教参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和考纲,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明确学生每个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内容,才能设计合理的、阶段性的的和层次性的教学内容。只有明确考纲要求,才能真正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度,了解教学预设的尺度和范围,否则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教材、考纲的忽视和误读。

2.尊重学生,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结构。同一班级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只有充分重视人文因素,我们的预设才能更贴近实际。在非预设生成时,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能与学生的观念形成碰撞。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老观念去左右学生的新观念,要在与同学的探讨交流中新老观念逐渐合流。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成,但同时应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和扩展知识背景

从教师方面讲,首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和考纲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明确学考和选考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催生和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改变教学理念,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提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走进生成性课堂,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我们要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參考文献

[1]王庆念.预设为了生成的有效—谈课程生成理念下的备课的改进策略[J]江苏教育2004(4B)

[2]罗声杰. 化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赵小雅. 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中国教育报 2006-5-17

猜你喜欢
预设有效教学实践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