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妮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要素研究
魏丹妮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城市文化承载了历史,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城市的文化内涵,可以彰显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文章对城市规划中的文化要素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文化资源的涵盖类型,深入挖掘和有机整合城市的文化资源,提取特色文化,提升文化品质,解决地区文化特质不足之弊,进而改善城市风貌,凝聚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使城市能够更好的向着文化环境良好、宜居、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文化要素; 城市规划; 文化创新
在快速城市化和高效率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了经济效益上,而忽略了对文化的关怀。不少城镇在建设当中往往忽视了地域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积淀的有形保存,文化系统的建立走入误区,城市的同质化、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普遍与严重,致使出现“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一些颇具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城镇,丧失了自身的文化魅力,逐步被模样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城市的整体文化特色遭到了破坏。伴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文化发展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号角和主要旋律。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城市文化发展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它是城市科学发展的灵魂、血脉、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是城市规划应当体现的思想、形象、愿望追求和主要内容,更是规划展示需要充分表达的历史脉搏、辉煌成就和对明天的期待。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物质形态的塑造与城市文化内涵相结合的重要性,城市文化与风貌保护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2.1 城市规划中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城市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在城市形态、制度规范、市民行为等方面日趋雷同,只有文化上的区别显得尤为重要、更有价值。
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体现在它的历史文化存量和随时间更新的文化增量上,并能形象地展示于现实的城市空间中。能否保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存,与人们的价值观、文化修养及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从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中寻找不断创新的源泉,与当地的文化肌理和多元需求吻合,古今交辉、相得益彰,从而产生丰富的多样性,这样才可能形成城市的特色文化。
2.2 城市规划中文化要素的类型
文化对城市的价值体系和发展目标形成指引,城市规划者把握住文化的发展动向,在城市发展中关注不同的重点和选择不同的方法,最后将城市文化的进步反映、融汇和固化于城市景观、产业传统、社会网络、个人技能等方方面面。一个城市的文化要素类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城市固有的传统文化。每个城市,都有自我发展的渊源与历史,可表现在实与虚两方面。所谓实,就是可以直接眼观的文化,比如建筑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服饰文化等等;而虚,则是不能直接眼观的文化,需要通过当地的民众传播的文化,比如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以及历史上有名的事迹所带来的文化,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等等。
二是外来文化。有些城市,由于建立时间较短,未形成特有的地区文化,在规划建设中,就通过植入外来文化,形成自我的城市特色。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而要成功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则需要通过文化挖掘与文化创新,形成新时代的城市文化。结合在《“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成新蒲》)的编制过程中对文化要素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城市规划中的文化要素挖掘与打造的方法。
3.1 《成新蒲》概况简介
成新蒲“示范带”位于成新走廊和成温邛走廊两大城市发展走廊之间,结合成新蒲沿线实际情况,将道路两侧约3 km范围所涉及的镇村划为“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规划范围总面积约858 km2,涉及双流县、新津县、邛崃市、崇州市、大邑县、蒲江县等6个县市(图1)。
“成新蒲”示范带在规划过程中,通过充分保护历史文化空间载体,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各段形成鲜明的文化主题,并将文化与旅游发展、城镇建设相结合,进而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
图1 《成新蒲》鸟瞰效果
3.2 城市规划中文化要素的挖掘与打造
3.2.1 保护城市文化空间载体,延续城市历史脉搏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和结晶,又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每个城市,无论是历史悠久的,还是新兴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风土人情,有着自己的发展史。罗马哲学家奥古斯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人类历史的记载,除了文字、实物外,城市是最重要的物质文化见证。人文历史环境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规划的物质实体上,城市的历史愈悠久,历史遗存愈多,它的文化积淀就愈深厚。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积淀,就会失去继续发展的动力支撑与魅力。
在《成新蒲》中,从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空间载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角度出发,通过分类梳理现有林盘,对川西林盘资源和农居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生态型林盘的完整性,保留聚居型林盘中现状质量较好的林盘建筑。由于林盘内建筑以川西民居建筑居多,因此,对一些林盘中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与周边环境应进行必要的改造,力求既具有川西民风,又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适应现代化生活。此外,还通过依托宝墩遗址、纯阳观、新平古镇等历史空间载体,凸显历史文化。
3.2.2 有机结合现代与历史文化
继承和创新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永恒的主题。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在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时,要尊重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贯彻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遵从城市文脉,尊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物的创造性与个别性,通过特定的联系使它们相互呼应,构成视觉上的连贯性;同时要高度重视建筑物的有机联系,通过设计和建造上的特定手法,使建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物之间原有的“文脉”, 在新建设过程中得到延续,实现新老建筑的有机结合。
在《成新蒲》中,在双流段的文化打造上,通过重点打造现代化的农业博览园与体验园,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休闲文化结合,突出地域农业产业特色,同时在新津段以鱼头火锅发源地为特色,打造美食文化。
3.2.3 “引进”特色文化
文化是无国界的,自我壁垒的城市会落后。倘若坚决排斥别的文化,那就是固步自封,其结果是寿命往往不会长久,更不会辉煌灿烂。再者,传统文化本身也包含着外来文化的成分,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广泛深厚地包容一切先进文化,使之相互交融渗透、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当地的特色文化系,进而真正提升城市的形象。古今中外的城市,凡是能够吸引人的,都凸现在与其它文化的交流上,而不是与世隔绝,否则就无法给人以享受,而只是猎奇。
当然,强调城市文化的地方特色,并不等于惟我独尊,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文化也处在多元碰撞和融汇之中。碰撞出消费,碰撞出吸引力,碰撞也能造就生产力。
在《成新蒲》中,在双流段的现有花卉产业发展良好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外来引入的薰衣草文化,定期开展文化活动,进而形成成新蒲快速路沿线特有的花卉景观文化(图2)。
图2 利用花卉形成大道景观文化
3.2.4 城市特色文化包装
在现代社会里,“包装”作为众多行业领域中的应用趋势,可塑造美好的形象,创造经济价值,推广知名度,大幅度提升商品价值。同样,城市也可将寻求特色“包装”作为突破口,树立城市的新气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观念上的转变,人们的文化品味与审美能力不断加强,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与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追求,需要美的享受与个性化的欣赏。因而,作为人们聚居的空间城市来说,也需适应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所需,相应地对城市品质进行合理规划与定位塑造,熔铸城市品质形象,推向广泛的社会,以获取无尽的价值体现空间。包装城市要充分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实力、人文资源等方面宏观、微观地考虑,本着务实及创新精神开展工作,广泛利用城市资源,明确城市定位,实施科学的操作方案,大胆创造新颖的包装形式,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开拓美好空间、打造品牌城市、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正如一位设计大师所言:真正的城市是会说话的,空间里透出的是独特的文化、历史的脉络。打造城市“名片”, 就是要抓住城市的灵魂,亮出城市的风格,让城市显露个性,亮出精彩。
在《成新蒲》中,在邛崃段以南丝路文化为特色,重点打造廻龙湖、依政古城、依政码头等文化旅游设施,开发南河水上游线,设计文化标识系统,塑造文化节点,并结合主题酒店开展主题活动,将文化发展与旅游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突出“成新蒲”示范带沿线的文化特色。
3.2.5 合理发展文化副业,有效经营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资本性,使它具有增值的功能。把城市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引入市场是城市文化经营的形式之一,是城市文化创新的一种方式。城市文化资本的经营不仅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还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提升其生活品质,对外扩大城市影响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具体的手段上,可以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城市形象构建、文化资本经营的策划、推广、投资、文化产品的设计把城市文化资本最终转化为经济资本,为城市创造效益。
在《成新蒲》中,蒲江段以茶文化为核心,设立国家茶研所分中心、茶艺馆、了翁国学馆、采茶体验馆和有机观光茶园等。同时结合当地既有的葡萄基地、猕猴桃基地、柑橘基地以及有机蔬菜基地等,进一步发扬传统农耕文化,举办果蔬观光与采摘节等活动,带动当地的综合经济发展,从而有效经营城市文化。
一个成功的城市一定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城市,为此,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建设需从各方持续推进,文化挖掘与创新的方法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化。
[1]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新蒲”示范带建设总体规划 [R].2013.
[2] 黄瓴,许剑峰.城市空间文化规划中的目标体系建构[J].室内设计,2010(3).
[3] 黄瓴,赵万民,许剑峰.城市文化地图与城市文化规划[J].规划广角,2008,24(8):67-71.
[4] 任致远.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展示[J].随想杂谈,2012,28(10):101-104.
[5] 宁多.缔造文化地区,走向文化城市——基于文化规划的城市风貌营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
[6] 王金花.对城市文化规划及其创新初探[J].江苏城市规划,2006(5):22-25.
[7] 屠启宇,林兰.文化规划:城市规划思维的新辨识[J].社会科学,2012(11):50-58.
魏丹妮(1990~),女,本科。
TU984
A
[定稿日期]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