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盘场镇的空间保护与特色开发

2016-11-22 02:41魏丹妮
四川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场镇林盘风貌

魏丹妮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林盘场镇的空间保护与特色开发

魏丹妮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特有的川西民居与聚落形态,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意义的民俗文化遗产。但是,伴随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和土地整理建设的深入推进,川西林盘正在快速衰落,民俗文化正在严重流失。在此大背景下,文章以成都市新津县万街老场镇为例,通过分析场镇与林盘之间的客观发展规律与联系,以两者统筹结合的新视角提出林盘场镇的概念,对林盘场镇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实现林盘场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开发模式。

城乡规划; 林盘; 场镇; 空间保护; 特色

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渐尖锐,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模式处于被城市社区新型居住模式所取代的变化趋势中,而林盘这种小农经济时代产物的发展必然也会出现新的动向与方式。

1 林盘场镇简介

1.1 林盘

川西平原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于广大的农村区域之间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林盘。所谓“林盘”,它是由农家居住院落与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以及外围农田耕地所构成的聚居及劳作场所。这些形如田间绿岛的农村居所,是一种川西平原农耕与生活相融合的农村居住形态,展现出集生产、生活和景观环境于一体的地方性农村居住风貌。

林盘作为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较好地维护了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是成都平原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川西农居风貌,对天府之国来说意义重大,一旦破坏将很难得以恢复。

1.2 场镇

人类在摆脱了游猎采集生活后,于地理环境优良的地方进行生产,形成定居生活方式。随着家庭人口增加,就地聚居形成聚落。聚落受到形态和社会进化程度的影响,因住民的性质而分类,如农业聚落即是农村,具有交换功能的聚落即成为城镇,而城镇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进化成城市。

何为“场”?它与“市”略有不同。《辞海》中解释道:“中国旧时乡村定期市集的通称……两广、福建地称‘圩’,川、黔等地称‘场’,北方称‘集’,起源很早……” ,即 “场”是指定期进行商业交换的地点。“日中为市”,即“市”是指每日都有交换的地点。历史上,巴蜀地区习惯将集和镇通称为场镇,故场镇即集镇。从城乡结构层次看,场镇是居于城市和乡村的中间地带,它处于影响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经济活动的纽带,可以促进城市和乡村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

发生于公元1911年-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革。

1.3 林盘与场镇的关系

从宏观层面,成都平原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可分为4个层次(图1):一级为中心城市(成都主城区),二级为周围城市(包括二圈层和三圈层各区县),三级为场镇,四级为林盘。在四级结构中,场镇是与林盘最接近的一级,场镇可认为是在林盘的基础上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场镇是一种相异于林盘这种分散空间的聚居空间;其次,场镇出现了林盘所没有街道;第三,场镇具有商业贸易行为,多数人不再直接从事农业活动。虽然单个场镇已不再具有林盘均匀分散分布的空间特征,但从宏观来看,场镇仍然是林盘空间分布特征在更高层面上的延续。

图1 成都平原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1.4 林盘场镇

所谓林盘场镇,它是由两种不同居住形态所共同构成的组合式民居聚落形态,其一是具有交换功能的集镇居住形态,其二是农耕与生活相融合的围合式农村居住形态。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林盘场镇可认为是一种面与点、集中与分散的有效结合(图2)。首先是面(场镇),它由道路系统、建筑系统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它为林盘提供较为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条件,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作用;其次是点(林盘),它由半围合式的庭院、庭院四周的乔木、竹林、河流以及外围的农田构成,它分布在场镇周边,为场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被场镇的经济辐射力所吸引,进而归并到场镇中来。两者相互依存,共荣共生。

图2 林盘场镇结构示意

2 林盘场镇的保护与开发

2.1 林盘场镇的特色要素挖掘

一个场镇,就好比一个生动活泼的人,空间结构与道路体系是他的骨骼,勾勒出整体的体格框架;建筑是他的血肉,描绘出一簇簇独特的风貌与形态;景观环境是他的衣冠,体现的是形象与气质所在;经济模式是他的心脏,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的血液;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是他的毛发,遍布全身且必不可少;而公共活动空间就如同他的关节,串联出整体的生机与活力,营造出和谐美好的生活氛围。

因此,对于林盘场镇而言,要有别于其它的一般场镇,充分挖掘自我的特色就显得尤为的关键与重要了。根据林盘场镇与一般场镇的差别,结合分析新津县万街老场镇一般场镇改造规划,主要从空间、道路、建筑风貌、环境、经济模式以及公共空间等方面总结了几点可供参考的林盘场镇特色要素。

2.2 林盘场镇的保护与开发

针对林盘场镇的几点特色要素,应主要从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生态的慢性体系、传承文脉的建筑风貌、富有林盘特色的景观风貌、可持续的经济模式以及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等方面,对林盘场镇进行特色保护与合理开发。

2.2.1 合理的空间结构

通过对一个景观单元体进行研究,发现它由外围的大田、中层的林园、内部的宅院以及环绕林盘的水系四个空间层次组成。将构成单个林盘景观结构的四要素运用到场镇层面,居住组团、水系、景观性林盘、生态型林盘、大田将共同构成场镇层面的空间结构(图3)。

图3 林盘要素构成

万街老场镇通过形成“生态廊道+组团式建筑”的空间格局,充分显现林盘场镇的特色风貌。在规划过程中,结合现有场镇建筑,将生态性林盘作为场镇的生态核心,通过水系、生态廊道将生态林盘与不同等级的人工林盘联系起来,形成完善的林盘生态体系,并进一步结合林盘生态体系布置场镇的功能建筑。此外,还对多个相邻林盘进行改造整理,提升场镇整体的外部环境与景观形象。

2.2.2 生态的慢行系统

对慢行系统的打造,是林盘场镇突出特色的途径之一,这就主要体现在林盘内部道路的构建上。在林盘内部,无论是从生态还是景观的角度出发,都应坚持构建慢行道路系统,坚持绿色出行,以步行为主,自行车为辅。其中,人行道可考虑结合绿道设置。万街老场镇的现状道路系统性不强,林盘内部道路较混乱无序。在万街的慢行系统规划中,主要依托大新路北侧慢行通道和沿河慢行通道,构建了“片区——廊道——节点”三个层级的慢性系统。针对林盘内部的道路系统,进行整体改建与局部着重打造,使其路径完整、有序、美观,并设置绿道与驿站,实现了与新津县规划绿道网络的有效衔接,成为新津县内通往龙马宝墩遗址田园型绿道线上的重要节点(图4)。

图4 万街老场镇慢行道路系统规划

2.2.3 传承文脉的建筑风貌

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林盘,应该是既具有传统功能,又能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新型林盘。把传统生态建筑的经验纳入当代林盘建筑设计中,不仅可以实现有效节能,而且对于延续当地文化、习俗和认同感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建筑风貌的整治过程中,应结合当地林盘的生态特征与周边建筑的历史背景,充分考虑从可持续发展与传承历史文脉的角度出发,引入生态循环理念,提高建筑中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就地取材,提倡绿色建筑。

万街老场镇目前整体建筑风貌不统一,建筑立面过于单调,缺少历史文化内涵的积淀,沿路夹道发展难以生动反映出水体、林盘空间格局的特色。在规划过程中,万街老场镇通过对现状的建筑肌理进行分析,确定了保持现状、综合整治、原址重建、需要拆除和一般整治等五种建筑改造模式,并结合周边林盘,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脉以及龙马宝墩文化所传承的川西民居特色风貌,对场镇建筑风貌进行了综合打造。

2.2.4 富有林盘特色的景观环境

在林盘场镇的景观保护与打造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生态学的思想,避免将城市的模式带到川西大地上,要将林盘周围的农田、树林、水系和场镇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林盘层面上,庭院室外环境应以传统林盘为参考,保留具有真实传统风貌的林盘。在场镇层面上,应基本保持原有的林、水、田分布格局,保护乡土树种及保持植物群落的丰富性,保存林盘植被的完整原真性,使林盘成为水源的涵养点,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万街老场镇拥有丰富的林盘资源,它紧邻大中型居住型林盘——“何林盘”和大型生态型林盘——“高家湾林盘”以及周边若干小型林盘。在万街老场镇的规划中,保留并充分利用现状水系、林盘,同时将外围的大田、中层的林园、内部的宅院以及环绕林盘的水系通过生态廊道进行联系,形成一个生态和谐的场镇空间环境。同时充分挖掘了宝墩文化资源,结合川西林盘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在场镇中心、重要节点及商业街区,通过建筑特征、景观标识、雕塑小品等形式植入文化要素,展现地方文态特色。

2.2.5 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目前林盘场镇的产业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收益较低。随着林盘保护工作的展开,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了实现林盘场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在有条件的林盘场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发展集生态农业建设、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体验农事劳作、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并经营具有独特乡土文化的特色餐饮以及自然养身保健项目等二三产业。

万街老场镇在产业规划方面,利用优越的区位及良好的林盘、水系等空间环境,打造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一三产联动的产业布局,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类型主要包括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旅游产品加工及培训、垂钓、采莲、餐饮等。

2.2.6 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

万街老场镇的现状街道结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能凝聚活力的步行街道,且现状社区较为封闭,开放空间较少,内部公共空间设施简陋,环境尤其是水体的质量欠佳,缺乏能提供交流空间的平台。因此,万街引入慢行系统及对场镇区域有积极意义的公共空间,提升场镇活力。针对社区采取“小封闭、大开放”的布局策略,并综合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社区内部资源,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等活动创造平台。同时可在林盘内部人行道的适当位置加以拓宽形成公共活动场地,并结合原有遮阴植物设置小品,营造生态宜人的内部交往空间。此外,还沿高河湾两侧滨水区域增加设施,增加滨河活力(图5)。

图5 万街老场镇总体鸟瞰效果

因此,林盘场镇要实现有效的空间保护和合理的特色开发,可通过重点打造林盘内部的绿色慢行系统,形成能传承历史文脉的建筑风貌和富有特色的场镇环境,设置多处丰富多彩且能给人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公共活动空间,并采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打造出以生态林盘为核心的现代新型林盘场镇。

3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林盘也要发展,传统林盘的有机更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林盘场镇作为川西平原特有的生活形态与建筑形式已经不仅是一种样式,而是根植于生活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居住文化的体现。

作为一种文化,林盘场镇不该断裂,而是应该得到保护和利用性的发展。我们要做的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弥补林盘场镇的不足。要发展传统林盘场镇,就必须将现代生活中的某些文明、科学的元素引入到林盘的居民生活中去,就应在林盘内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林盘经济,最终实现以林盘的保护带动产业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带动林盘的保护。

[1]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津县万街老场镇一般场镇改造规划 [R].2013.

[2] 张莹.川西林盘体系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3] 杨晓艺.川西林盘保护与开发的创新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

[4] 郑建刚,朱鸿伟.关于对川西农村林盘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J].文化建设,2008(2).

[5] 童辉.成都平原场镇民居形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

[6] 周宁.传统场镇的肌理分析与整合思考[D].重庆大学,2003.

[7] 杨静霄.激发街道公共活动营造良好交往空间——川西地区场镇街道空间的构建[J].四川建筑,2012,32(3).

TU982.29

A

[定稿日期]2016-04-15

[作者信息]魏丹妮(1990~),女,本科。

猜你喜欢
场镇林盘风貌
夏季林盘对周围环境微气象的影响研究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论林盘
撤乡并镇后原场镇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忠县42个被撤并场镇为例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成都市郫筒镇林盘绿道网络体系构建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重庆市渝北区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