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新贺佳晶
【城市经济与城市群】
超大城市服务业动态演化及空间分布研究
侯景新贺佳晶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运用区位商、就业弹性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探究超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规律,有以下几点:第一,超大城市服务业产值及比重逐年上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第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渐扩大,各超大城市专业化优势显著;第三,北京市和深圳市各区县的服务业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整体上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扩散的特点。而针对我国超大型城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规划政策;扩大城市开放度,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改进。
超大城市;服务业;动态演化;空间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产业,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11月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城区常住人口为1000万以上的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依据该项标准,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六座城市可以被列为超大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在这些经济高速发展的大都市中,服务业的贡献尤为突出。因此,研究超大城市服务业产值变动及内部结构变化,正确认识服务业动态演化进程和静态空间布局规律,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大中城市服务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超大城市服务业产值及比重变化、内部结构变化,研究服务业动态演化规律,同时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例,通过分析超大城市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空间分布的区位特征,探究超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静态空间规律。
国内外很多学者曾对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课题进行过研究。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Daniels(1985)主张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规律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略,研究者应该不断努力并完善这一领域理论的发展。Cohen和Zysman(1987)认为,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依赖于其他产业的活动。在研究服务业内部空间分布时,学者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以CBD为核心逐渐向郊区扩展的特点,即呈现出“中心—外围”的二元结构分布特征。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服务业的增长、内部结构变化及空间分布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张文忠(1999)从经济区位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特征,并分析了国内外大都市的服务业布局特征和空间演化趋势。江小涓和李辉(2004)的研究表明,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李慧中、王海文(2007)对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不同的服务业部门在结构演进中并非平行发展,在空间中并非均质存在,空间组织架构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利用的数据来源于1995—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超大城市的地方《统计年鉴》,各市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及中宏数据库。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文章采用2002年中国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将服务业分为14个大类,对各城市进行分析,并借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等行业归为生产性服务业。在静态空间布局中,依据北京和深圳2013年行政区划所分辖区进行了研究,并将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定义为核心区,房山区、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门头沟、大兴区定义为近郊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则定义为远郊区;将深圳的福田区划为核心区,南山区和罗湖区划为近郊区,其余区域划入远郊区。
(二)研究方法
1.产业贡献率
产业贡献率是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产业贡献率越大,表明产业对该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越大。
2.区位商
区位商是指某区域某行业产值与该区域全部行业产值之比和全国该行业产值与全国所有行业产值之比相除所得的商,区位商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ij指i地区产业j的产值,Ei指的是i地区的总产值,Ej指j产业的总产值,E指国家的总产值。通常用区位商判断某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并且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该产业优势越明显。如果区位商小于或等于1,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区位商从中观层面上研究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相比的值,通过它可以确定区域的主导产业和产业专业化程度。
3.就业弹性系数
为研究各大城市经济增长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程度,通常使用就业弹性系数的概念。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就业弹性系数是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人数变化的百分比。就业弹性为正值时,弹性越大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大,弹性越小则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小。在就业弹性为负值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当经济为正增长时,就业为负增长,即“挤出效应”。此时就业弹性的绝对值越大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挤出效应”就越大,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小则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挤出效应”就越小。第二种则是经济表现为负增长时,就业为正增长,即“吸入效应”。此时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引作用越大;反之亦然。经济增长率为零时,就业弹性不存在。
4.空间基尼系数
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由克鲁格曼在1991年时提出。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Si表示某地区产值占上位区域产值的比重,Xi是该地区某产业占上位区域该产业产值的比重。G的值在0和1之间,若G的值越是接近0,那么该地区的产业分布越均衡;若G的值越接近1,则产业集聚程度越强。
(一)服务业产值的动态演化
选取1995—2014年20年间的全国服务业产值及各超大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进行研究,1995—2014年超大城市的服务业产值占全国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1995 —2014年超大城市的服务业产值占全国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单位:%)
从整体上来看,超大城市服务业在全国服务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仅六座超大城市的服务业产值就达到全国服务业总产值的21.73%,北京和上海两城市服务业产值与全国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均超过了5%。由此可见,超大城市聚集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在带动全社会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国超大城市服务业产值整体变动情况有以下三个规律。
第一,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国家发展政策及功能定位不同,超大城市间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北京和上海的服务业产值在超大城市中居于首位,重庆的服务业起点较低,体量最小。2014年,北京的服务业总产值为16627.04亿元,约为天津的2.13倍,重庆的2.49倍。
第二,从变化趋势看,各大城市的服务业总产值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1995—2004年,各城市的服务业产值增幅较缓;2004—2014年,服务业经济增长幅度较大。以北京为例,2014年的服务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3.42倍,是1995年的21.05倍,远高于同期第二产业的增长水平。
第三,从增长速度看,20年间,六大城市的服务业产值均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2000年,广州的服务业产值增长速度为23.4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重庆的服务业产值增速最高,增速达到了32.79%。
(二)服务业比重的动态演化
从1995—2014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的服务业总产值占各城市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动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超大城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从动态演化角度来看,20年间北京、上海、广州的服务业产值占城市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深圳和重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深圳从2002年到2006年,服务业比重下降了18.70%,重庆的服务业比重则从2006年到2011年下降了6.01%。从单个城市来看,北京和广州的服务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最高,广州的比重从1995年的48.26%增长到2014年的65.23%,深圳在2002年服务业产值比重达到了最大值65.94%。天津和重庆由于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同时产业结构优化速度相对较慢,导致服务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均始终小于50%,可见两城市要弥合产业差距,增强城市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任重而道远。
(三)产业贡献率的动态演化
为保持各城市统计数据一致性,表2选取了2004—2014年间,六个超大城市的第三产业贡献率进行分析。
表2 超大城市第三产业贡献率(单位:%)
研究表明,北京的第三产业贡献率最高,自2004年以来均保持在60%以上。上海的产业贡献率增长速度最快,11年间增加了27%。天津和重庆的第三产业贡献程度相对较低,均在50%以下。广州和深圳的服务业近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2014年第三次产业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
从以上对服务业产值及比重变化可以看出,超大城市的服务业在全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城市内部服务业比重和第三产业的产业贡献率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但由于超大城市之间城市规模及功能定位、资源聚集程度、区域发展政策的不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差距。
(一)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
从2005年到2014年近十年来,超大城市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金融等行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大,一些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在部分城市中仍然占有很高的比重。2014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为58.64%,比2004年增加了7.98%。在2005年到2014年的10年间,深圳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增加了10.94%。天津的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占比过大,2014年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5.14%,而代表第三产业前沿方向的产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所占的比重仅为2.97%。由此可见,若要适应日益提高的需求层次,必须加快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产业专业优势分析
为深入研究超大城市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演化规律,本文通过计算六个超大城市2004—2014年14个服务行业的区位商来分析各城市服务业专业化优势,表3列出了各大城市主要年份部分行业的区位商数值。
通过对区位商的分析可知,各超大城市的服务业都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北京的服务业优势十分显著。表中列出的五类行业的区位商始终大于1,表明这些行业均具有专业化优势,有很强的产业竞争力。除此之外,其他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区位商均大于1.5,表明这些产业已经明显成为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原因在于北京以研究性大学为依托,聚集了全国的高精尖技术和人才。研究发现,上海的金融业专业化程度最高,优势最明显,但其住宿和餐饮业相对而言,区位商小于1,属于弱势行业。广州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够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一样,区位商比较高,表明这些产业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天津和重庆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金融业区位商均大于1,表明天津和重庆的在这些行业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表3 超大城市主要年份部分行业区位商
(三)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与就业变动规律
为了保持各城市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选取六个超大城市2004—2014年各行业产值及从业人员数目,进而来计算就业弹性系数。研究发现,北京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均为正,表明上述服务业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具有持久的吸引力。2014年,北京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上海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正,说明这些行业对于劳动人口具有一定的吸纳作用。2014年,上海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负,而经济增长率为正,表明该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2014年,深圳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强。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深圳的就业弹性系数为负值,并不是“挤出效应”,而是“吸入效应”,因为2004—2005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经济为负增长,而就业人数却在增加,这表明该行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被低估了。从长远来看,广州的房地产业、天津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重庆的住宿和餐饮业未来将持续吸纳就业。
以北京和深圳两城市为例来研究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的空间布局规律,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两市均采用2013年行政区划。其中,北京包含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门头沟、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延庆、密云等十六个市辖区;深圳下辖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龙岗区、盐田区等六个行政区,以及龙华新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大鹏新区等四个功能区。
(一)空间集聚程度分析
以北京和深圳各区县生产总值为主要数据进行计算,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分析两城市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如表4所示。
表42014 年北京、深圳的空间基尼系数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北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分布则较为均衡。深圳的金融业空间聚集程度比较高,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集聚程度较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则处于中间水平。
(二)行业法人单位空间分布规律
本文通过对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布的2013年末北京和深圳各区分行业法人单位数目进行分析,进而来研究各行业法人单位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服务业整体分布上呈现由核心向边缘扩散的趋势,但不同行业在空间分布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北京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法人主要分布在大兴、丰台和朝阳区,其次是通州、顺义和房山区,并且法人分布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方向递减,主要集中分布在近郊和远郊。这表明,铁路运输在带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远郊的延庆、近郊的门头沟以及主城区的石景山区和东城区该行业的法人分布数目较少,主要是由于延庆区和石景山区山地众多不便布置交通线路。东城区虽然为主城区,但法人分布却比较少。深圳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整体呈现出自西向东减少的规律,其中宝安区的法人分布最多,其次是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和盐田区,龙岗区和龙华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储业法人单位数均在七百左右,分布最少的区域是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和大鹏新区。
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
北京信息服务业的法人分布仍然呈现出核心—边缘的趋势,海淀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聚集了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密集的信息资源以及良好的通勤环境。截止到2013年末,海淀区从事信息服务业的法人数目有26460个,约是第二大信息服务业集中地朝阳区的4.47倍。主城区的其他区域如昌平、西城和丰台的信息服务业落户的法人数目约为海淀区的十分之一。郊区的信息服务业的法人数目与主城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深圳的福田区和南山区是信息产业的聚集地,两区域法人总数占全市信息服务业的68%。宝安区、龙岗区和龙华新区从事信息产业的法人数目均保持在700个以上的水平。
3.批发零售业
北京批发零售业的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分布于主城区的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西城区以及近郊的昌平区和通州区。并且由主城区向郊区逐渐扩散,远郊的批发零售业法人分布较少,东城区的法人数目最少,仅有635个,仅占全市批发零售业的0.35%。深圳的批发零售业主要集中于福田区、宝安区和龙华新区,其次是罗湖区、南山区和龙岗区,盐田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和大鹏新区批发零售业法人数目最少。
4.住宿和餐饮业
北京住宿和餐饮业的法人单位主要集中于朝阳区、海淀区、西城区和丰台区,并且也是呈现核心向边缘扩散的趋势。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和通州区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数目相对较少。深圳的福田区住宿和餐饮业法人数目最多,达到936个,其次是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和龙岗区,法人数目均在400个以上,法人数目最少的是盐田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和大鹏新区。
5.金融业
从法人数目来看,北京金融机构在整体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同心圆结构,高度集中于主城区的西城区、海淀区和朝阳区。其中,西城区的金融街集中了大量高水平国际化的金融机构,截止到2013年末,落户朝阳区的金融业法人多达1074个,仅CBD金融机构就有748家。此外,丰台、顺义、怀柔以及主城区的石景山和东城区的金融业法人数目与中心区域集中分布的法人数目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异,远郊的延庆、密云仍然有较少部分的金融机构分布其中。对于深圳而言,金融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东部坪山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最多,达到715家,金融业最为发达。福田区和南山区的从事金融业的法人数目分别是492个和334个,处于中游水平。
6.房地产业
以北京为例,截止到2013年末,朝阳区的房地产业法人数目最多,约为全市的26.72%,依然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逐渐扩散的趋势。海淀区、西城区、丰台区、昌平区从事房地产业的法人数目均在1000个以上。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的房地产业法人数目也相对较多,远郊区域如门头沟、平谷、延庆地区由于地形原因,从事房地产的企业数目最少。深圳大多数区域的房地产业分布较多,但坪山新区、大鹏新区、盐田区和光明新区的法人分布最少,四个区域的法人总数仅为全市房地产业法人数目的9.52%。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同样,2013年,北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整体上也呈现同心圆结构,朝阳区和海淀区的法人单位数目最多,其中朝阳区法人单位有39268个,海淀区有23558个。西城区和丰台区的法人数目均在1万个以上,其余区域则不到1万个。而深圳的商务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分布,仅福田区从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法人数目就占全市的37.99%,其余区域与之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超大城市空间分布规律
表52014 年北京、深圳各区主要经济指标
从表5可以看出,与近郊、远郊区域相比,核心区域聚集更多的产值和劳动人口。2014年,北京仅核心区域服务业产值就占全市服务业总产值的79.52%,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达到全市的72.72%,而远郊的就业人数仅为5.11%。2014年,深圳福田区产值占全市服务业产值的30%,法人单位数目最多。近郊的南山和罗湖也聚集了较多的就业人口,而深圳的功能新区如坪山新区、大鹏新区和光明新区的法人单位分布较少。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动态和静态等角度研究超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规律,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1995年至2014年20年间超大城市服务业产值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各城市内部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均具有较高的贡献。这表明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由于受历史和社会因素以及城市功能定位影响,不同城市服务业经济体数量和发展速度存在一定差异。
第二,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发展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传统服务业因具备一定消费基础,在内部结构中仍然占有一定地位。从区位商研究结果来看,北京的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十分明显,上海的金融服务业,广州的交通运输业以及深圳的信息服务业都有较强的专业化优势。从就业弹性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具有一定的吸纳能力,上海的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深圳的交通运输业和信息服务业,广州的房地产业,天津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重庆的住宿和餐饮业均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
第三,从静态布局来看,北京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最高,其他行业分布较为均衡;深圳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以及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都具有较高的集聚程度。从行业法人单位分布情况来看,北京和深圳的服务行业均呈现出“核心—外围”结构,即由中心逐渐向外围扩散,但不同行业的“核心”稍有不同。例如,北京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核心主要集中于近郊区域。从服务业产值及劳动力分布来看,核心区域占据较多的财富,并聚集大量的就业人口,在全市服务业经济增长中,地位十分显著。
本文主要从静态角度研究服务业的空间布局规律,然而超大城市服务业在空间上是如何动态演化的,动态演化过程中会表现出怎么样的规律,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超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结合目前国内超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支持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通体系、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市民出行、物资流通甚至招商引资的难易程度。超大城市的基础设施虽然与其他城市相比已具有一定水平,但仍不能满足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完善城市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园林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及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天津和重庆的服务业面临第三产业如何实现快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等难题,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直接影响到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因此,天津和重庆需要依托两城市良好的工业基础,完善创新体系,加强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以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就业吸引力。同时,对于已具有一定基础的传统服务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需要提升发展层次,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三)提高政府调控及政策监管能力
城市中心区域的高密度发展,在带来较多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紧缺等诸多城市问题。对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及政策监管能力,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在遵循产业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从而降低城市核心区域的集聚密度,促进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提升城市开放度及国际化水平
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超大城市要以国际化的视野,扩大开放程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创新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增强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1]PETER W.Daniels.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Geography of Services[M].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9.
[2]Cohen S,Zysman J.Manufacturing Matters:The Myth of the Post-industrial Economy[M].New York:Basic Books,1987.
[3]Coffey W J,Shearmur R G.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High Order Service Employment in the Montreal Metropolitan Region,1981—1996[J].Urban Studies,2002,(3).
[4]张文忠.大城市服务业区位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9,(3).
[5]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6]李慧中,王海文.结构演进、空间布局与服务业的发展——来自长三角的经验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7]李华香,李善同.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J].管理评论,2014,(8).
[8]吴双.重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
[9]牛桂敏.对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经济,2010,(3).
[10]沈艳兵.天津、重庆、武汉三市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J].城市,2013,(6).
[11]蒋丽.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及成因研究[J].经济地理,2014,(3).
(责任编辑:齐双)
Dynamic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rvices in Megacities
Hou Jingxin He Jiajing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ese servic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and i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factor to drive the growth of economic and absorb the employ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services in megacities from time and spac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cation quotient,employment elasticity coefficient,location Gini coefficient and so on,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firstly,the output and proportion of services in megacities show’a rising tendency and have a large improvement o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econdly,the propor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s gradually increase and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of services in all megacities is obvious;thirdly,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ervice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from the districts of Beijing and Shenzhen except that they all spread from the core to the edge.Finally,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gacities services,we have made man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such a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developing the producer services,promoting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making planning policies;expanding urban openness and enhancing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etc.
Megacity;Services;Evolution;Spatial Distribution
F061.3
A
2095—5766(2016)06—0072—08
2016—07—08
侯景新,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贺佳晶,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硕士生(北京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