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英
[摘 要]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素质教育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指出,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中肯的。而其中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一、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表现
1.课堂上学生不敢多问。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有问题,也会因为怕此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联系不大等原因,被老师拒绝回答。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直没有表现出来。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特别是接受学校教育后,问题意识却日渐淡化。这一问题的根源仍是教育,大部分的师“问”生“答”。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答”的训练,而忽视生“问”的指导与培养,从而导致现在的学生越学越不问,越不善问;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会问的尴尬局面。正如有些专家所说的“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甚至根本不带问题进教室,这种现状对于我们实行素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设置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提出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端。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思维障碍。因此,教学便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学生面对新的、带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趣问题,需要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结构不良问题,通常一个问题总是含有3个要素,即条件、目标、途径。如果条件条理、目标明确,解题途径有多条或条件、目标只知其一,解题途径全然不知,则问题结构不完整,此即为开放性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较好地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灵活多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问题要有趣味性。利用故事来创设教学情景,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2.问题要有现实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数据,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问题要有思考性。设置悬念或矛盾,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4.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学习内容,创设数学问题情景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
5.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问题情境教学的几个误区
1.必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情景
问题情景可以分成现实的、超现实的(虚拟的)、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中已有的三类。由此,问题情境不一定就非得是生活里面有的真情实景,有时候情境也可以是很抽象的。并且情境不是中小学课程的专用词汇,就是到大学里也得搞清楚情境。不论学到什么程度,都要和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联系,都要和新的东西联系,都要和发现联系。满足这些联系的题材和素材,在一个课程框架下,就叫问题情境。相对以往那种偏重于模仿操作、累积经验,以解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有很大的进步作用,并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重视和采用。
2.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新知识的建构
部分老师对新课程理论学习不够深刻彻底,认为“问题情境——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总结”是新课程的唯一模式,于是无论是教案书写,还是课堂流程均套用该模式,课堂教学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在新课引入阶段颇费心事创设情境,一旦新的概念形成就走入展开习题教学老路。实际上是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问题情境模式毫无疑问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3.问题情境是教学的唯一方法
问题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精髓,但是不是对所有的,不管是计算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实践活动课等等,都是一个“情境的创设”,以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民主性,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口语交际课”,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提出了无数个自己的观点,有时自己真的驾驭不了课堂,甚至出现教学内容无法完成的情况。“忽视效率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大缺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关键看教学方法是不是正确的科学的,要用科学发展观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智慧;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张淑珍;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上);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