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伟
《盗墓笔记》国产奇幻大片的转型标识
文/聂伟
著名学者、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代表著作:《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 等
中国电影自产业化以来票房纪录屡创奇迹,但市场乐观情绪在今年春节档后频频遭遇“冰桶挑战”,二季度院线票房增速放缓,新的变数与拐点渐次隐现。作为中国泛娱乐产业航母的舰载机,电影票房的起伏能够较为显性地反映资本市场布局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电影应在增长的抛物线抵达临界点之前未雨绸缪,将发力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充分做好准备,迎接外部关联行业对电影产业既有生存逻辑与游戏规则的巨大挑战,借此机会推进电影产业的结构性调整。
以此为背景讨论《盗墓笔记》,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内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意义就得以放大。2015年以来,以《大圣归来》《捉妖记》《九层妖塔》《寻龙诀》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国产大片集束式出现,将国产大片从“高概念”推向“新概念”能级。然而就在“国产新大片”呼之即出的关键节点上,2016年的头两个季度,这一概念却难以获得来自市场面的有力支撑。春季档的《美人鱼》虽然在122天内狂收33.92亿元票房,《澳门风云3》也轻松迈进10亿元俱乐部,但其“国产新大片”的气质并不显著,同时期唯有《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依稀让人看到国产大片类型优化的努力。由此推彼,《盗墓笔记》选择8月强势进场,对疲软的暑期档不啻为一剂强心针,显示出重要的类型接续意义。这似乎再次证明,如果要想给观众一个非得进影院不可的理由,那些专注于资本跨界融合、IP创意网络化、青年主流观众审美诉求与新兴视听技术升级的国产新大片,依然属于不二之选。
《盗墓笔记》强力提振国产新大片,在技术和创意的双重维度上标识了国产奇幻电影发展的关键节点。正如影片核心人物复合而成的雅努斯神像,一边回首、溯望新世纪以来国产大片形制创意的奇幻之旅;一边预示、瞻望未来充分释放想象与技术创新的空间拓展。两个主角张起灵和吴邪,前者来自时间遥远的前代,凭借天授颂诗人的身份,穿梭在回忆和现实之间;后者立足于模糊且似乎尚未开始的未来,用先知般的预叙口吻讲述。两个人物彼此构成形象配搭和性格互补:吴邪吹奏乐曲,像格林童话中的吹笛人一样催动生灵;张起灵偏走大马金刀路线,用峻急而凌厉的攻防阵势撩开地下古墓的多重神秘面纱。片中二人关于拉手还是不拉手的争执桥段引发笑场,而这恰恰属于青年粉丝的彩蛋与欢乐。
《盗墓笔记》说明国产新大片后期制作正在努力从工业标准化向本土风格化转型。影片的多种特效制作和环境建模大都围绕吴邪与张起灵的人设而来,虽然在技术上仍然存在需要精益求精的地方,比如诉诸密集恐惧症的“毒虿尸鳖”与“四足蛇灵”,但在结合人物动作和情节推进方面,已经表现出中国式玄幻电影的技术自觉。影片有一段傀戏段落特别值得称道。地下古墓一场机械与人类的激烈对打,其中人形俑的造型和集体列阵大概是来自兵马俑的灵感,木俑大小表情各异,关节、头部与眼睛均可转动,惊悚感十足。此外,流珠引火、落沙开门和宿命遗音等桥段设计也让观众眼前一亮,且都能够在传统文化找到相应的出处,这是十分难得的。
在探寻传统、回归文化母体的意义上,《盗墓笔记》更像是一个显著的影像标志物。影片择取辨识度较高的中国历史物像,经由蓬勃的创意聚合和现代影像技术再现,架构起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玄幻故事。传统文化元素优化组合的华夏影像传奇,或将借由中国影像技术自觉而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