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亚+曾剑
内容摘要:我国古代家训文化由来已久,它发端于先秦,成熟于宋元,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之后由盛转衰。作为中国传统家训的一部分,明清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史上极其珍贵的文化教育遗产,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明清家训 现代家庭 教育
一.养正于蒙、家教为先的家庭启蒙教育
明清家训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古人重视胎教、早教,并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理论系统。古人云“三岁之魂,百岁之才”, 古人教子强调一个“早”字,强调培育子女要从源头抓起。明清家训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子孩提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清朝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强调:“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另外,在明清家训中还发展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胎教理论。如明朝许相卿从生活习惯、耳闻目视、言行举止等方面规定了胎教的内容。“教子宜自胎教始,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之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这些内容于今天看也十分符合优生的原理。其次,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社会化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传统的家庭教育将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的行为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使家庭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并以此磨砺完善自我。因此古人对家庭教育在意识上便十分重视,并注重积累优秀的家教内容和方法,累撰成书,世代相传。
二.以德为本、修身养性的道德修养教育
明清家训中,古人在教育中强调以德为先,重视品德教育。如,明代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明确指出:“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好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在日常行为中古人强调积善成德。郑太和在《郑氏规范》中说:“何为积善?居家则孝弟,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何为积恶?恃己之势以自强,克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强调修身养性,重视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如,清代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俭治家,在勤劳方面,他认为“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穿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教导子弟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对奢侈浪费,懒散无业;强调孝悌之道,重视血缘性家族中伦理和谐。“孝”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尊敬,“悌”是指对兄长的顺从,要兄友弟恭。“兄友”是指为兄者应该爱护弟弟。曾国藩曾在家训中对大弟说:“尔为下辈之长,须常常存个乐育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况兄弟乎?”“弟悌”是指为弟者应该敬重兄长,同时如果兄长有过,应该为他指出。曾国藩也在给弟弟的书信中写道:“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错事,惟愿弟之不恭”。意思是若自己有错误,希望弟弟直言不讳的指出。
三.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教育
在明清家训中,古人把“立志”作为人之根本。古人向来强调淡泊明志,此处的淡泊是指不求功名、利益,明志则是指要做品德高尚的人。明代王守仁在给四侄的家信中写道“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明代许相卿说:“士幼而绩学业,以尧舜君民为志。壮而入仕,固当不论祟卑,一以廉恕忠勤,报国安民为职,持此黜谪何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志向是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培养人才和治国的角度对待家庭教育的。
四.尊老爱幼、学会感恩的情感追求教育
首先情感教育要教会孩子关心他人,懂得感恩。明清家训家规中倡导尊老爱幼、父慈子孝。明清家训中体现的感恩教育,是一种泛爱教育,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由家庭推行到社会的一种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道德要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其次,在夫妻关系上明清家训倡导夫妻和睦,夫妻和睦也是孩子情感健康发展的基石。再次,情感教育还包括邻里间和睦与互助
五.勤俭节约、生活有序的习惯养成教育
明清家训文化中将勤俭节约列为子弟修养的要素。如明代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要求儿子自强自立,除勤俭之外,别无立身之法;曾国藩一生中提倡节俭,认为懒惰和奢侈是败家破国的祸首,一个人只有在勤俭的生活中才能磨砺坚强的性格。在勉学成才上,明清家训中体现了勤学的思想。如,清代章学诚说:“学贵专门,识须坚定。”强调学习要温故知新,认为一天之际在于晨,提倡早起温书,夜间也应慎独自省,琢磨反思。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道宗.《曾国藩家训》[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2]康熙.《帝王家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