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养浩两首《山坡羊》看其心忧黎元情怀

2016-11-21 04:20宋端凯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山坡羊

宋端凯

内容摘要:初中古诗词曲编选马致远两首小令,足见编者对其重视。而这两首又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对苍生苦难的担忧。张养浩年已60仍赴陕赈灾,抛家别业,只为百姓,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当然是济世泽民思想充溢其间。《潼关怀古》《骊山怀古》不仅是元曲中的精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舍命赈灾 慨叹兴亡 心忧黎元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选录课内外古诗词曲89首,其中元曲三首,除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外,余两首作者均为张养浩,一首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另一首是同曲牌《骊山怀古》。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官至礼部尚书,英宗初年,参议中书省事,后弃官告归,隐居济南云庄别墅,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不为官禄,但为百姓。在赴任途中,张养浩写下了9首散曲,其中《山坡羊·潼关怀古》最为著名,堪称元曲中的珍品,历来广为传颂。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张养浩最有名的作品,也是元散曲中少见的精警深刻的佳作。从结构看,全曲可分三层。前三句为第一层,用拟人手法极写潼关地形的险要以及雄伟的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气势磅礴,苍莽雄浑。“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总括山、河,点明潼关地势的险要,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可谓龙盘虎踞,险要无比,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三句都是诗人行进在潼关路上所见之景,但潼关毕竟只是作者路过之处,作者内心所系更多的是“西都”长安,是整个关中的百万饥民。所以,作者极写潼关之险,都是为后文作铺垫,为了凸显长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曾经无与伦比的显赫。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经由潼关的怀古之情。“望西都,意踌躇”,是说作者站在潼关遥望西都,心潮起伏,惆怅万端。赫赫有名的汉、唐帝国均建都于此,秦都咸阳也在附近,曾经的繁荣昌盛现在是满目苍夷,只剩下眼前一片苍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念及于此,作者自然是心难平、“意踌躇”。秦朝的咸阳宫、阿房宫,汉朝的长乐宫、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华清宫等无数宫阙的兴毁存废,不知耗费了多少的财富和血汗,不知埋葬了多少黎民百姓,诗人百感交集、伤心无限!最后两句为第三层,写作者的感慨感悟。作者伤心并非仅为吊古而生,而是悲痛于历代百姓的深重苦难,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到了自己此行的千钧重担,想到了目前忍饥挨饿、受难遭殃的关中民众。无论朝代如何兴衰更迭,最后遭殃的总是劳苦民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四句紧承“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来,作者的伤心和愤慨在这时到达极致,感情如长江大河奔涌而出,一泻千里,笔力千钧!

如果不是张养浩,如果不是一个心怀天下并用生命来践行儒家民本思想的知识分子,是绝不可能写出如此震古烁今、辉煌厚重的文字!这首散曲将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紧密结合,气势雄浑,感情真挚,字里行间盈溢者作者心忧黎元的崇高情怀。看到百姓苦难,以古喻今,发前人未发之言,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全曲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可谓元曲压卷之作!

骊山在潼关西约120公里。张养浩赈灾一路西行来到了临潼县东南,登临骊山,放眼四顾写下了这首《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处。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写作者立于骊山之上,环顾四方,面对荒烟蔓草,断壁残垣,遥想一千多年前阿房宫上三月不灭大火,内心难以平静。阿房宫规模宏大,富丽奢侈,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所有宫殿付之一炬,“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阿房宫赋》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之叹。“当时奢侈今何处?”这是作者在追思历史时油然而生的一句叹息。他其实当然知道“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事实,只是,现在就是再寻寻觅觅,也找不到一星半点当年繁华的遗迹。于是,只见到“草萧疏,水萦纡”。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是稀疏荒败的野草和迂回流淌的河水,千百年来因阿房宫的焚毁而生的遗恨,就如同远方雾霭弥漫的树林一样,已是无法分辨得清楚明白了。至此,作者由怀古而生发的感伤之情已非常浓郁。

骊山上的烟火几曾有过停歇?多少改朝换代的“遗恨”都在这骊山上空盘绕。作者仅仅列出了“周齐秦汉楚”,但是这显然只是代表罢了,作者所悲叹的当然是整个的历史进程。“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是作者对历史发展的悲凉体认。多少帝王为了所谓的“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又如何?还不是“都变做了土”!而这输赢交替、岁月轮回的过程中,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啊!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人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人钦佩。全曲没有深奥的文字,也没有晦涩的典故,更没有华丽的词藻。而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王国维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宗白华先生说,只有真正的“深于情者”,才会“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这种深哀的性质,乃是“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美学散步》)。张养浩的悲哀,当属此类。

张养浩官至礼部尚书,因为意识到伴君如伴虎,恐遭不测,公元1321年在他51岁的时候,便以父亲老病为由,辞官归里。告别了他称之为“三十年一梦惊”的官场。其后9年中,朝廷6次以吏部尚书等职位征召,坚辞不就。1329年,陕西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年已60的张养浩即散其家资,登车就道,星夜奔赴就任,“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元史·张养浩传》)。在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终因劳累过度卒于任上。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明人尹旻题其碑曰:风绰高致,节全始终。名留天地,齐鲁一人。”

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忧国忧民之作,也多感慨世事变迁之意,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兴衰之感哪有张养浩的感慨更关乎民生呢?不管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还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个个新王朝建立,又一个个走向灭亡;一座座宫殿矗立,又一座座被摧毁焚烧;一批批鲜活的生命,一次次被役使化为土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张养浩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倾诉了自己惊心动魄的呐喊!---不论国家兴衰与否,不管王朝怎样更迭,亘古不变的是平民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啼饥号寒、受苦受难!

元人散曲作家大多热衷于感时叹事、恋情相思、自然山水等题材内容,而对社会时事、民生疾苦漠不关心,几乎未曾涉及。就是张养浩在关中赈灾之前的作品亦多以闲适恬淡为主。在元代曲界普遍沉浸在个人哀怨忧叹和愤世嫉俗中难以自拔时,他第一次将同情民生疾苦的内容引进了散曲创作的题材领域,经过赈灾途中的亲身经历而发出的泣血呐喊,犹如在百鸟的喧鸣中听到了鸾凤的引颈高歌,又好似在万马齐喑的草原听到大宛良马的狂奔嘶吼。他的怀古哀民之心,和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脉相承;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异曲同工;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日月同辉。他不仅有范仲淹的忧乐胸襟,而且也像诸葛孔明一样鞠躬尽瘁,直至把生命献给了灾民。从他身上我们看到,无论仕或隐,兼济天下的人生观和积极用世的精神,在他心中地位无比崇高,作为心灵外现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心忧黎元、济世泽民的精神充溢其间。他的散曲在元代散曲中高标卓立,占据着无法取代的地位。所以,课本选取三首元曲而张养浩独占两首根本就无需解释。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邹庄中学)

猜你喜欢
山坡羊
中吕 山坡羊宅家带孙女
【中吕·山坡羊】咏长江(通韵)
山坡羊
陈佑昌
中吕 山坡羊 升旗(外四首)
山坡羊
中吕 山坡羊 西安开元盛世群雕(外四首)
故乡行组曲(录四)
山坡羊·学书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