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蜀青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德 ●崔晓冬
上周末,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在中美两国实现同步上映。这部讲述农妇为证清白走上十年申诉路的黑色讽刺喜剧,引发美联社、《洛杉矶时报》、《综艺》杂志和《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的纷纷报道。尽管给出的评价各有侧重,但外媒普遍将焦点锁定在影片的讽刺主题、范冰冰断崖式的戏路转变以及冯小刚的拍摄创新上。
实现中美两国同步上映的国产影片并不多见,《我不是潘金莲》的运作归功于冯小刚这次对国际市场的格外重视。此前,《我不是潘金莲》先后在多伦多电影节和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获奖。许多外媒认为这部新片“是中国地方官场的缩影,有针砭时弊之效”。美国《综艺》等媒体一度认为该片在中国过审无望,没想到却获得政府“放行”,对此“颇感意外”。看到如此势头,美国发行公司WellGoUSA拍板买下该片的北美发行权,在美国30多个城市的45家影院力推这部黑色喜剧。
《我不是潘金莲》的英文译名为“IAmNotMadameBovary”(我不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名著中的偷情女形象,比“潘金莲”更容易引发西方人的文化共鸣。美国媒体在介绍时特意强调,这部中国影片和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并无关系,而是借喻的手法。《环球时报》记者20日查询发现,该片目前在北美收获多数媒体的认可。在知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该片新鲜度高达85%,观众给出4.3分(满分5分)的评价。影评网站TheFilmStage亮出83分,认为“影片后段的曲折让人振奋,冯小刚奉献了他标志性的幽默和创新”。
美国影视杂志《综艺》亚洲主编帕特里克·法拉特撰文称,范冰冰出演衣衫褴褛村妇的这部影片绝非常规之作,它的社会讽刺性如同片名一样,十分尖锐。“在中国当代社会,官僚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冯能够准确把握公众脉搏,使得该片一上映便超越《奇异博士》,稳居首映当日的票房榜冠军”。《洛杉矶时报》称,冯小刚使用的圆形画幅像是在透过一架望远镜讲故事,会令人分心。然而,画面里的故事却极其引人注目,足以化解画面形状带来的“杀伤力”。
另外,也有许多影评人不约而同地把《我不是潘金莲》和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进行比较,认为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美国洋葱新闻旗下网站称,1992年中国最著名的导演张艺谋与巩俐拍摄了《秋菊打官司》。如今在商业上最成功的冯小刚与范冰冰拍摄了《我不是潘金莲》。从个人与命运抗争的角度来说,这是两部极其相似的影片。
加拿大《国家邮报》评论称,冯小刚有点像“中国的斯皮尔伯格”。该片正如你在阁楼上看到的一本书,尽管奇怪但却难以放下。李雪莲堂吉诃德式的申冤之路越离奇,人们越是渴望一探究竟。美国“电影舞台”刊文称,“就在一两个月前,我们还曾表示今年是华语电影没有留下深刻印记的一年,但冯小刚却为他的新片注入周星驰式的闹剧和科恩兄弟式的离奇情节,不时引发哄堂大笑。无论如何,这是一部令华语片观众如释重负的影片,与《非诚勿扰》等对白过多的前作完全不同”。
冯小刚与万达公司的骂战,被美国媒体称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VS最大电影院线之战”。在此事的报道上,外媒大多是转述中国媒体的分析,并对万达的背景加以介绍。倒是范冰冰出演的农妇引发更多热议。“女神变成衣衫褴褛的大姐”,韩国《体育首尔》20日以此为题报道称,中国女星范冰冰做出断崖式的造型改造,不仅皮肤红里透黑地粗糙,头发也剪得超短。身上的羽绒服和围脖,透着十足的农村妇女气息,“这种突破让人眼前一亮”。《好莱坞报道者》表示,正像范冰冰饰演的“战士”一样,她以一己之力与一群反对她的男性群体对抗。在一个十分弱势的角色身上,范冰冰展现了不为人知的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第53届台湾金马奖即将于26日颁奖。凭借李雪莲一角竞逐“最佳女主角”的范冰冰,也受到外界额外关注。台湾《中时电子报》撰文称,范冰冰以《我不是潘金莲》再攀事业高峰,9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夺得最佳女主角后,又成为金马奖影后的大热门。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范冰冰演了多年“花瓶”,这回素颜出演村姑,先拿到形象分。只是影片上映时间较晚,不知道对她竞争金马奖项来说是否太迟。
和受到认可的故事及演员表演相比,冯小刚在片中尝试的圆形画幅争议较多。“要领会冯小刚的新片,或许需要非同寻常的耐心”,《纽约时报》刊文称,正如潘金莲的“来龙去脉令外国人有些迷糊”一样,影片的圆形画面令人烦恼,尤其是在没有特定视觉需求的情况下使用,就更没必要。冯小刚在多伦多接受采访时,曾解释为何使用圆形画幅,并戏称“很想冒犯观众”。显然,他的做法已使《纽约时报》影评人感到被冒犯。不过支持者则认为,“这是一种旁观视角,能增加观众的临场感”“和中国传统画卷的效果类似,具有东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