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周陆雅
【摘要】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公益创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也受到大学生群体的热捧。大学生公益创业已经受到国内高校及政府的日益重视,公益创业实践在各地蓬勃开展。本文论述了影响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要因素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公益创业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3-03
一、公益创业及大学生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又称社会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形式近年来在国外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对公益创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总的来说,其概念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营利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二是企业通过创造性满足社会需要而提升其价值。公益创业,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个“新分支”,和大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密联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他们有知识、有能力、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所长、所能来改变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影响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要因素
1.认识程度不够,创业能力差
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层面来看。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甚至一些拜金主义的影响,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就业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一个合理的规划,同时也缺少对公益创业美好前景的准确认识,大多只是盲目的追求一些高薪、稳定的行业,比如金融投资、公务员等等。虽然大学生们大都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但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公益活动是为了增添大学生活的丰富性,在面对就业的时候也就只将个人价值与目标的实现作为就业唯一标准,而忽视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很少去选择新兴的、经济效益与稳定性都不太确定的公益创业。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否认的是,现当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是十分丰富的,而往往这些知识大多源于课堂上的学习,这些听起来相当专业的创业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却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因为大学生观念中的创业知识是未经实践的,所以创业过程中也就有大量的空想主义成分的做法涌现出来。实践经验的缺少,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化的不足。大学生公益创业群体,其创业经验,除了来自课堂之外,大多从大学社团、志愿者组织中习得的。而大学中的社团、组织往往与社会化的公益创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学中的公益活动,往往追求的是短期、显著的效果,而公益创业则并非如此,它更加注重长期而稳定的效果。因此,大学生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未能很好的和社会实际创业相结合,从而影响了创业结果。
2.公益创业的建设基础差,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公益创业,在我国出现发展的较晚,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政府因财力有限,因而对公益创业的帮扶力度便极为有限。同时我国对公益创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的不完善,对公益创业的准入门槛的规定过于的严苛。《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在人员上规定“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在资金上规定“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经费,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由于公益创业组织大多由民间发起,人员较为分散和小型,很难达到这个标准,这一举措无疑是阻碍了大部分创业人群。除去政府这一有力支持外,高校、社会企业、我国的社会文化也对创业有着极大的影响。高校内的创业教育大多都是针对营利性的商业创业,因而课堂上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引导,公益创业也就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大学生公益创业,同样还需要社会企业的帮扶,从前辈身上学习、吸取经验也是极为重要的。而现如今,极少数的社会企业愿意投资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大多企业因为其利润低、帮扶少而拒绝投资参与。公益创业在我国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发展缓慢,无论是从中获得的社会认可感以及资金的回报,都无法很好的使创业成员得到很大的满足。这一结果将会导致创业项目出现人员更替频率快的状况。同时资金的缺失也将抑制创业活动的开展,政府虽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但是出台的法律法规、经济支援都是微弱的。除去政府的支持,社会企业的支持以及民众的参与也对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社会企业在经营方法、手段以及资金方面如若给予支持,将使公益创业少走很多的弯路。然而由于公益创业的商业收益不明显,往往极少数的企业愿意帮扶公益创业。新生的公益创业受到的质疑和挑战,直接导致其根基薄弱,对于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变得格外的有限。
3.项目价值低,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
任何一项活动能否长久、深入的开展下去,项目的价值起着直接的影响。民众无法很好的理解公益创业的意义,人们的不信任加剧了创业的艰辛。而我们大学生公益创业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创业项目价值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最主要的便是课堂与网络。由于受信息的传递与获取途径单一的影响,其视野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进而导致大学生公益创业选择的项目特点,往往都是替代性高,独特性不明显,项目形式单一等。一个成功的项目应该表现在其不可替代性上,没有独特的发展优势的团队,将会很容易被取代,继而走向失败。同时项目的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缺少,也是导致项目价值低的一大原因。社会现在极力倡导的便是创新,没有创新的团队就将缺乏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意味着没有价值的提升。大学生创业应该追求拥有持续的社会价值的项目,并不断深入开展,挖掘出项目的独特性,摆脱固有的思维方式,拓宽视野,从多方面吸取知识经验,将是提高项目价值的必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缺乏。一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从以下几点看出,成员的满意度、充足的资金、政府支持程度、民众参与程度以及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很显然,目前大学生公益创业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动力缺乏的巨大挑战。
三、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模式和路径
公益创业是近几年在国内兴起的一种新兴创业模式。其解决的问题,面向的人群,需要的制度保障和形成的社会影响力都决定了其模式与方法和普通创业不同。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更适合公益创业。但是中国的公益创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那么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相关因素,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新模式,形成全方位的创业环境?
1.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社会使命是公益创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来说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但是大学生群体素质仍有良莠不齐和对社会的认识、体会不深刻的现象存在,其社会责任感也需要高校和社会加强培养。目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生活条件优越,在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个人前途等方面都非常重视,这也导致了其社会主人翁意识的淡化。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要注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拓展择业视野,树立公民意识,社会风险意识、慈善意识和履行社会义务的自律意识,提升公益素养。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公益创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社会思想的整体改善。从根本上为公益创业铺路搭桥。
2.加强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除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实践也需要高校和社会的鼓励。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的重要平台。大部分的同学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后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从“童馨”系列活动的开展中,童馨人从一开始的对留守儿童的“同情”转变为理解和感同身受,并且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送给他们图书,教他们安全知识,让他们也看到最前沿的技术等等,童馨人在履行自己社会主人翁的义务的时候,也得到了自我肯定和心理的满足。同时这种满足引发的积极性能够在同学之间相互传播,这也是童馨可以从10级一直延续到14级的原因。童馨是一个社会实践的成功案例,但是除了留守儿童之外还有很多需要帮助、需要关爱的群体。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应该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群体。而学校也应该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鼓励。和童馨一样成功的公益创业模式也应该在学校之间推广和交流。
3.加快资源整合,加大资金投入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的支持和推广,包括资金和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国外公益创业的实践证明,社会组织和企业在资本项目对接、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条构建、公益项目融资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考虑设立大学生公益创业基金,支持创业策划大赛,对大学生进行大规模培训和持续性的资源跟踪支持,进行绩效评估,形成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文化氛围。以童馨为例,童馨在萌芽阶段也是通过参与学校举办的策划大赛,同时核心成员也获得学校相应的培训机会。项目成立之初也是由学生出资,学校扶持的方式起步的。由于资金规模很小,只能满足丽水等小部分地区的留守儿童,可是由于公益创业的公益性,决定了这样的创业即使模式十分新颖,团队建设十分完善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形成大范围的推广。而在校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资源又十分欠缺。所以如何吸引资金对优秀公益创业项目的扶持,也是推广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一个难点。
4.加快有关大学生公益创业优惠制度的出台
虽然2012年10月,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1+7系列等文件。明确指出允许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取得合理的回报,大大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但是目前公益创业的有关团体基本都是以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基金的形式存在,而社会组织的申报要求非常严格,对法人的资金、办公地址、设备和法人的职业都有一定的要求。在校的大学生想要顺利的申请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即使申请成功,也有定期繁复的检查和汇报。这一方面仍需要社会和高校的进一步努力。
5.构建公益创业的教育体系
当国家现有的政策针对公益创业的外部协调工作非常有限的时候,创业技能培训项目便是大学生公益创业者们十分需要的。目前这类公益创业技能培训基地在全国已经开始崛起,通常被称为公益创业孵化器。大学生有想法、有点子,但是在管理方法、社会经验等方面依旧不足,如果没有很好的指导团队,项目很容易在发展初期夭折。所以建设一支有经验,有能力的公益创业指导队伍迫在眉睫。为保护项目平稳起步,其指导内容需要包括内部治理、战略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大学本就有丰富的教师资源,也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平台。在大学构建公益创业的教育体系是最合适的。同时这也可以为已经成功运营的公益创业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大学生资源,减轻目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负担。
要构建大学生的公益创业路径,必须从源头开始鼓励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主人翁的义务,同时也需要社会和高校在资金、制度和培养教育体系上提供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大学生公益创业才能起步容易,发展稳定,为公益创业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严中华.编著《社会创业》.清华大学出版社.
[2]唐亚阳主编.公益创业学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3]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YES)[EB/OL].http://baike.sogou.com/v74103540.htm,2014-06-02/2016-01-02.
[4]罗占松.基于就业视角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5]《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
[6]《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温委发[2012]128号.2012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