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的创作特色探究

2016-11-21 11:48:15姚舒萌
剑南文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余秋雨中华文明恐惧

□姚舒萌

余秋雨散文的创作特色探究

□姚舒萌

余秋雨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属于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名的文学作品,不仅被国内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更是被国外的文学奉为经典,特别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本文以《千年一叹》为例探究余秋雨散文的创作特色。

一、《千年一叹》作品概述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线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对四大古文明之一——伊斯兰文明遗迹进行考察的经历的记叙。在本次考察过程中余秋雨先生的行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余秋雨先生曾说,在旅行过程中,当行驶的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的时候,自己完全不知道会遇见什么,全部的心力都被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所吸引。所以成就了这个现代人心中的世界文化室,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的《千年一叹》[1]。

二、创作《千年一叹》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是一本记叙的散文,记录了在旅行当中所经历的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的糟糕的民众的生活,也经历了宗教极端分子的杀戮。在这个旅行中经历的是世界的最黑暗的一面。余秋雨先生在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指的初衷是味蕾实地考察中国的原始文化,并希望中国经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会断裂和消失,在记叙上述两部作品时,遂经历一定的精神上的折磨,但是因心中强大的信念并没有产生恐惧。但在《千年一叹》的写作中,毫无人性的暴力将所有的信念捻的粉碎,带来的不仅是荒原,还有断臂废堡、恐惧,和对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塌的震惊和凄凉。在文字的记叙中国,能够体会到余秋雨先生对人类文明这个老人身上布满无数伤痕的辛酸与绝望。由此引发了先生的苦思:作为人类生命的基座,中华文明也是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塌?由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过去避免的今后能否同样避免?这一系列的问题展现了余秋雨先生对中华文明传承的担忧与期望,期望能够长久的传承并发扬。但同时也为保护中华古文明做出努力的前人的崇敬[2]。

纵观余秋雨先生的所有散文作品,都是先生在文学的挖掘保护过程中的每一篇日记构成的,可以成为独立的散文,也可以是长篇的记叙小说。所表达的都是先生对文学创作的喜爱,对传承的中华文明的一种崇敬,也是对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的一种担忧。担忧中国文学会毁灭在现代年轻人的手中,担忧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创作好的、属于中华文明的优秀作品,也恐惧中华古文明会面临着战争、暴乱、饥饿等消失殆尽。在创作《千年一叹》的过程中,余秋雨先生将最真实的、经过无情的战争洗礼的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等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文字中充斥着对发动战争的并为普通民众带来不可磨灭伤害的国家和政府痛斥。但在考察的过程中,也不乏温馨。比如在与余秋雨先生一起行走的过程中,同伴因为知道先生喜欢吃萝卜,每到一个城市便满街找。让读者从对战争的恐惧中寻找的到一点温馨,可能余秋雨先生也是想要表达:即使已经处于最残酷的环境中,即使人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也不要否定一定微小的、美好的事情或者人,毕竟这个是黑暗中的一抹亮光[3]。

结束语:

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将人类的四大文明进行考察,对现存的文明是一种敬仰,但也在考察的过程中进行反思,由此及彼的反思,对遭受严重破坏的伊斯兰文明的无奈,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一种忧心,但也从还完整的存在的中华文明的一种期待,期待其发扬光大,期待能够影响世界。

注释:

[1]邢跃.余秋雨散文的人生意识 [J].河北学刊, 1994,05:48-52.

[2]汪淑文.阅读余秋雨散文带来的绵长回味[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49-50.

[3]赵芳璇.余秋雨及其文学创作研究述评[J].文学界(理论版),2012,08:23+25.

(长沙市地质中学)

猜你喜欢
余秋雨中华文明恐惧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余秋雨投其所好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余秋雨投其所好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12
恐惧更奇怪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2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2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中国(韩文)(2016年9期)2016-11-27 18: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