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评论员 浮琪琪
再说『思考是对自己的尊重』
文-本刊评论员 浮琪琪
浏览青年读者来信,一位高学历海归在信中说:“上学、工作,一路走来,每天都在和周围有学历、有背景的人竞争,结果和他们越来越像,却丢了自我,感觉很挫败。”
我们时常收到类似的读者留言,回想起本刊在上世纪80年代发起的“潘晓讨论”,当时青年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苦闷仍不过时,尽管时代更迭,今天青年们苦闷的东西似乎并无不同,比如自我价值、理想信念、社会万象,等等,他们依然在自我与社会的勾连和矛盾中彷徨迷茫。
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收起理想,急躁地进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按照既定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来自我修剪。被社会绑架得久了,他们和任何人都相似,却唯独不像自己,于是每每生发出一些“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不兼得的苦闷。
此类问题的关键症结在哪里呢?一经思考便会发现,自我价值的认可和笃定不会出现在与他人的对比之中,只有在与所谓主流价值体系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对自我的审视与观照,这才是发现自我并尽可能谋求最大自由的先决条件。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倘若向内的思考是发现自我,是弄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修身的题中要义,那么向外的思考则是搞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捋顺自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问题,明确看世间万象的视角和眼光。这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办刊宗旨,从1923年创刊、80年代人生大讨论至今,我们始终聚焦青年生态,专注输出思想观点,力图在这个纷纭复杂的网络时代体现思考的力量,以求对青年有所裨益。
康德在谈论他的年代时说:“我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而我们这个年代的一个集体症候就是脑子犯懒,进而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思考,或者说有质量的思考,似乎在当下已不甚流行。有些人是多么容易丧失思考的能力呵,他们会病毒式自发扩散漏洞百出的假新闻,会真的笃信一句就能顶一万句,会跟着舆论风头左右倒戈,还会照着标签对号入座,对所谓权威深信不疑,对滚滚潮流崇拜追随……
但我们相信,人是一种逻辑动物,是要沿袭逻辑发起思考和行动。正如年初本刊的一篇卷首语《思考是对自己的尊重》所说,没有什么比放弃思考对一个人的伤害更大,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考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笃信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让人如一根坚韧的芦苇,被压伤却不折断。但是,穿越纷乱世相保持思考是不容易的,前方道路漫长,我们希望与你同行,共饮两碗精神苦汤——一个名叫怀疑,一个名叫反思。良药虽苦,但当你不再轻信盲从,开始怀疑世相和自我,开始反思历史和记忆时,世界原来并不如你所想,即使日光之下,一切仍旧都可以是新的,即使再普通的人也可以如蒲草般柔韧,如星辰般永恒。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环顾四周,多的是唱衰传统媒体的论调,也多的是媒体人的匆忙离场。但守望者的内心一点也不忧伤,大浪淘沙,历经93年风雨的《中国青年》笃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始终与青年站在一起,专注记录青年生态,坚定维护青年利益,努力为青年思与想、鼓与呼。我们清楚,无论时代多么喧嚣浮躁,拥有纯良品性,倡导独立思考,输出有价值的思想观点的杂志永不会过时。
岁暮天寒,即使路途艰险,我们不会迷茫,不会悲观,会一直“在场”,与所有有追求的青年人共同思考,守护一些值得相信的,怀疑一切应该被怀疑的,信奉一些尽可能长远的。虽道路漫长,然进一寸有一寸的好,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有尊严的生命应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