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雨虹
李光洁神秘光环下的普通人
文/ 张雨虹
“没想到”,没想到谈起对李光洁的印象首先映入脑海的竟然会是这三字。距离《走向共和》挥洒红色光芒已过去15年,彼时刚出道的他和他扮演的溥仪一样,像个“皇帝”,把傲气写在脸上。兜兜转转15年一过,“皇帝”已入凡尘,放下权杖,拾起话筒,背起单反,翻山越岭寻找自己的“永无岛”。透过李光洁的眼睛,你可以看见真诚,看见哲思,但再往里去就会受到些许阻挠。不过话又说回来,神秘的人更有魅力,难道不是吗?
银幕上的李光洁,迷茫中略带忧郁,沧桑中又不失文艺气质,受众市场在近几年来迅速蔓延,上至叱咤风云的中年女性,下至躁动懵懂的青葱少年,都被他充斥着“男人味”的含蓄和内敛狠狠征服。不过说实话,作为非“看他的作品长大”群体的一员,直到在《使徒行者》的采访间见到李光洁之前,对他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一个“眼熟的男演员”上。当李光洁坐在沙发上,微微一笑,他的自在令这个不大的采访室变为了自己的主战场,而采访者更像是一个即将闯入其秘密花园的意外来客,想要止步,却又忍不住一探究竟。
李光洁说话有他自己的习惯,声音低沉,慢慢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既不会刻意地开玩笑,也不会四两拨千斤地转移话题。如果说做工精细的银灰色西装、细节变化不羁的白衬衫是设计师精心为他打造的“门面”,那么李光洁的“内里”可能比“门面”更有看头。因为主办方安排的缘故,李光洁与《使徒行者》导演文伟鸿的采访是同时进行的,在与文伟鸿谈话过程中有那么几次,在一边听得认真的李光洁会为普通话还不是特别熟练的文伟鸿充当翻译,“亦正亦邪呢,就是一个人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的意思”。在文伟鸿眼里,选角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要和演员本身的特质相契合,就像是为演员量身定做一般,谁演最出彩,最让观众意想不到,那就是他或她了。然后,他就托朋友找到了李光洁,“董先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和魔力的人物,而李光洁正好具备这个魔力”。显然,李光洁身上是具备某种魔力的,只是尚未被太多人发现罢了,但这种魔力宛如吸铁石,会吸引一批同样具有魔力的人走进他的秘密花园。
明星被问身世已经司空见惯,也许过去的李光洁不太愿意展现所有的自己,但如今的他已经可以不避讳地谈有些拮据的家境,谈年轻时虽有骄傲却不得不低头的彷徨岁月。谁能想到小时候的他是个坏事、胡闹事样样不缺的调皮鬼,谁能想到大学还没毕业的他为了让经历是一张白纸的自己被圈内认识,打印了一沓沓照片送往各个剧组……李光洁曾被问到,家庭和事业在他心里孰轻孰重,他只有一句话“我每年过节,不管多忙,必定会回家,我很爱很爱他们”。李光洁不在意把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对他而言,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更甚于工作,他在心境转换中慢慢摸索自己的幸福所在。
李光洁曾自导过一部微电影,叫《幸福速递》,还获得了首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在这部作品里,从头到尾你都能嗅到一股梅子的味道,酸酸甜甜,他说这就是幸福的味道。不能一味地酸,也不能一味地甜,“如果一个人的心率一直都保持在每分钟80跳或90跳,这一年都平静地度过,那对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认知。我希望我的生活是有趣的,有阴也有晴。”
在某一次杂志采访中,李光洁说演员就像营造小宇宙的催眠师,“可能对面坐着你的恋人,旁边坐着她的闺蜜,你把这个情境刚营造好,咔,对不起,话筒坏了。什么是好的表演,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谁能把那个虚拟的‘肥皂泡’保持得时间更长,使它不被任何人扎破。”经历了那么多年,大概唯一没变的就是他的这股子造梦劲了。
但造梦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很多因素,心境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李光洁应该是属于体验派的那类演员,据他自己所说如果不能投入情感,逼迫自己成为戏里的那个人,他就会变得焦躁。“我有很多次‘假听假看’的情况,你说你的词,我说我的,说完了大家一起下班。为什么?因为演员会不停地想自己的台词。但问题是,有了你的上句,才有我的下句。之后我就会给自己布置课题,今天的任务是‘真听真看’,真的听对方说话,真的看对方眼睛。每天只完成这一件事。”2014年,田沁鑫导演邀请李光洁参与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巡回演出,一共有七十多场,李光洁说自己没有一场是重样的,“那时候真的非常快乐,每天我都可以自己临场发挥。这个戏正常是两个半小时,我演过三个小时,当时台上的小伙伴们都傻了,‘这家伙玩得投入了,不愿意下来了’。”
李光洁之所以总能投入进角色,就不得不提他独特的寻找演戏灵感的方式,甚者,这是他的生活方式。有这么一张照片,画面里有一对坐着轮椅的夫妻,在一个公园里一起吃薯条。这是李光洁在美国拍的,“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生命其实挺短暂的,在那一瞬间我被感动了,看到两个老人都坐着轮椅从家里走到户外来,然后去享受那一片风景,然后两个人很安详地坐在那吃薯条,那种相濡以沫的感觉很让人羡慕。”大多数人知道李光洁会拍照,是在他凭借一张父亲的照片获得了2012年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区华夏典藏奖之后,然而他真正开始喜欢摄影却要追溯到拍摄《走向共和》的那个时期。在导演张黎的启发下,李光洁开始通过镜头去感受人生。
他出门总是带着两台相机,时间充裕就会用胶片机慢慢品味生活,忙碌的时候就会选择数码相机记录下更多的瞬间。李光洁大部分的摄影作品都是在片场拍的,如果下一场没有他的戏,就会背着相机出去溜达拍片,尤爱纪实性的风格,“可惜这次拍《使徒行者》大多是拍夜戏,没有机会观察香港,非常遗憾”。李光洁享受取景器中的人生,拍出的照片没有边界,可以引发人无限的想象。摄影这种简单地按下快门的方式激发了李光洁观察生活的热情,从小小的取景器窗口,他看到的世界却是放大多倍的,那些精彩的瞬间、人们微妙的表情,都是不可复制的。在他看来,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谈到为什么喜欢摄影,李光洁表示:“它其实是帮助我演戏的一种方式,让我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让我对生活有了些更深刻的认知,然后它会回报到我的工作当中,让我在屏幕和舞台上,都能将看到的珍贵的东西传播给大众。”除了这点,还有第二个令这个体验家着迷的理由,“在不停地拍戏杀青这样的一个循环里,突然,我需要去面对一个新的领域,会有紧张,会有对未知的忐忑等等情绪。但这些情绪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可以让你心跳加速的一件事,这种心跳加速会带给你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摄影、跳水,参加《跨界歌王》,每一次都令李光洁“上瘾”。
和把演戏当工作或当生命的那些演员们都不同,李光洁选择和演戏保持一定的距离。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他尊重和敬畏的一项事业。“我一直都想让我身边的人去尊重自己的职业,因为只有真正有尊重和敬畏心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当一个人做什么都是在应付差事,他面对生活也是在应付差事,那生活下去还有意义吗?艺术对我来说就是这样。”曾经激情澎湃,自带傲气的年轻演员不见了,面前的李光洁眼里闪着光,说要学会对生活保持尊重。那一刻,他走出了他的秘密花园,成了一个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