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儒家思想探讨

2016-11-20 12:20肖明昊
人生十六七 2016年35期
关键词:中庸生病阴阳

肖明昊

(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山东 临沂 276000)

中医养生儒家思想探讨

肖明昊

(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山东 临沂 276000)

通过探讨中医养生学理论和养生方法的中庸思想,指出中庸、和谐、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在保养生命的过程中,顺应四时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房事适当,形神共养,动静适宜,时时秉持中庸思想,就能使人体外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内为一个阴阳和谐平衡的统一体,因而身体健康,精神安乐。

中庸;中和;平衡;中医养生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保存最为完整者,又是唯一继续发挥着功能并仍旧产生着影响的中国学术。儒家文化乃中医药学的精神家园。儒学的思想精华从人本精神、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执中权时、君子人格等五个方面指导和成就了中医药学。中医学的中庸的思想尤为重要。中庸之道协调仁礼,为先秦儒家思想和人性修养的重要方法,对后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中医学。从中医经典理论到历代各家学说,时时可见中庸之道的光芒。其中,保养生命治未病的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就蕴含着大量中庸思想。深入研究中医养生中庸观,可以领会中医养生理论和精髓,更好地掌握中医养生的观点和方法,意义深远。

一、中庸的内涵

儒家中庸观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矛盾发展观,具有既区别于一般形态的形而上学。总之,如何评价中庸,学术界颇有争议。以上意见论者各据其理,相互驳难、吸收,促进了中庸研究的深入。中庸,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中节,均为中庸之意,而中和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儒家认为“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宋代朱熹引用程颗、程颐解释‘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者;庸,平常也。亦即要实现中庸,就应保持“中”之道,即“执中,求中,用中”。

“中”实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无不及。具体方法是,一则补其不足,泄其有余,使矛盾双方达到一定的平衡。二是毋太过,毋不及,保持中庸,“中”即为“度”,保持一定的度。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修养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追求的和谐、中和目标,能延伸到人性修养以外的各个领域,小到处理一事一物,大到管理社会、国家,而追求健康的医学领域尤其突出。

二、中庸与中医

中庸之道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中庸之道认为“中”—即平衡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内经》亦十分重视这种通过调节而取得的平衡,认为这种动态平衡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

《内经》强调整体的“阴阳匀平”,这样才是健康的“平大,,“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如果整体阴阳失调,机体便为病理状态,或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倘若进而阴阳离决,平衡完全打破,机体就会死亡,“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生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治疗就要使其调和而治,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其调理的方法“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即济不足、泄太过,保持寒热适中。这些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致的。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更是充满了中庸思想。

三、养生中庸观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实用科徽《内经》认为智者的养生正是遵循了中庸之道,如《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用了一系列中庸行为的词,如‘顺’‘适’‘和”“安’‘节’‘调”等。中医养生的任务就是运用阴阳平衡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手段的调养,协调机体的太过和不及,适应自然界变化,达到内外和谐平衡—中庸、中和,从而获得健康和长寿。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最重要的养生原则,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贯穿了和谐平衡观。

(一)天人相应,养生应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医学认为,人类依赖大自然而生存,并因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中医认为保养生命首重顺应自然,维持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即“和”“中庸”的状态。

不同地域养生之法也相应而变《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最早讨论医学与地理关系,论述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人体质各不相同,其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各异,养生方法也不同。如东南临海湿热,易得湿热之症,如肿毒、疮疡。因此养生要求注重清热利湿,比如气候炎热季节,要求饮食清淡,常服绿豆、慧米等清热解毒之品使之平和以防病保健。

(二)形神统一,保形更需畅神志。形即形体,指体内有形质的组织器官与物质;神即精神,指生命功能活动及其外在的表现,或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本于有生命的形体而生,它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形体康健则神的功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情志过激则使人生病,健康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助于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

(三)生病起于过用,饮食起居皆用心。《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上古之人能达到百岁的高龄,今人却“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是因为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指出人们为图一时之快乐,起居、饮食、房事生活过度或不适度,过度耗用人体脏腑精气,使人体的阴阳平衡即中庸状态遭到破坏而早衰。

人生病的原因很多是因为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太过用,即“生病起于过用”。

[1]毛淳.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03).

[2]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彭昊.曾国藩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

[4]张时.中医个体化运动养生体系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5]魏胜敏.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2.

肖明昊(1999-),男,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学生。

猜你喜欢
中庸生病阴阳
中庸自明
预防做好 牛生病少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生病”的一天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生病的快乐
生病真难受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