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地方戏品种与艺术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2016-11-20 07:06李春喜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剧种京剧戏曲

李春喜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文件,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了全国各地的戏曲舞台。

文件在提出了总体要求后,紧接着第二条是“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在这一条里,前两款都是讲地方戏的,提出了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第三条是讲京、昆的。可见,国家对地方戏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国家对京剧、昆剧的传承和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现在,又出台支持地方戏的政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特别是这次的文件中明确地提出“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在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更加多样化、人民群众欣赏选择更加自由化、民族传统艺术面临的挑战更加尖锐化以及整个戏曲生态日见恶化的情势下,这个顶层设计将极大地促进地方戏的保护和传承事业的发展。

从戏曲生态学的视角看,遍布全国各地的地方戏剧种,是我国戏曲生态链中最广大、最基础的层面。我国戏曲至今仍然存在200多个剧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渊源关系紧密的声腔系统,构成了一些剧种族群,比如梆子腔剧种族群,闽南方言剧种族群。这些地方戏的剧种与京剧、昆曲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有序的戏曲生态系统。发生在、生长在各地和各民族人民生活中的的各种地方戏,处在戏曲生态链的底层,是其他生态层次的基本营养。同时,从戏曲生态学的角度看,一个健康有序、充满生机的戏曲生态系统,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保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戏曲剧种文化环境,是单独一个剧种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河南梆子豫剧的舞台面貌和命运兴衰,一定会影响河北梆子观众的欣赏口味和群体大小;梆子声腔系统的地方戏的发展,也一定会影响到享有“国剧”尊荣的京剧的生死存亡。我们很难想象,当徽剧、汉剧消亡了,当徽腔、汉调消亡了,当湖广音、中州韵、吴侬软语都消亡了,京剧、昆曲还能不能撑起今天的局面!

2、加强地方戏的保护和传承,从创作的角度说,就是要保护和传承好各种地方戏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特色,从而保护好地方戏艺术的多样性,保护好戏曲生态链上最重要的生态层,创造一个生机盎然、最富生命力的戏曲生态环境。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地方戏艺术的多样性,正面临着一个尴尬、困难甚至被悄然消解的局面。

地方戏艺术多样性的现状让人堪忧,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来自戏剧界自身,来自地方戏的艺术创作自身,那就是:新时期以来许多地方戏的艺术面貌出现了明显的趋同现象,包括作为剧种最根本标志的声腔特色。许多地方,在争相申遗的时候,大讲自己地方戏的历史悠久、文化特色、传承价值等等。等申遗成功后,在打造舞台作品、展示保护非遗成果的时候,却对自己的传统和艺术独特性,缺少敬畏之心。人们屈从所谓的艺术创新和科技诱惑,屈从大众传媒的同化力量,屈从某些流行艺术的强力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潮:繁复的大布景、炫目的电脑灯,淹没了演员的特色表演;同一模式的中西混编乐队、震耳欲聋的音乐音响,淹没了剧种独特的主弦演奏和演唱风格;过于功利的空洞的宏大叙事,代替了或长于家长里短、或长于缠绵爱情的剧种题材优势,等等。总之,对现代艺术和现代科技的盲目崇拜,一窝蜂的所谓突破局限、艺术创新,以及以走出地区、走出省门、走出国门相号召的功利追求,正在制造一些似曾相识的舞台景观,正在削弱作为非遗的地方戏剧种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特色。地方戏艺术的多样性正在因此受到伤害。要保护和传承地方戏,就一定要和这种创作上的同质化倾向作斗争。

3、这次的文件要求各省区市的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和财政上,支持地方戏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地方上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地方政府应当积极热情地行动起来,把保护和传承地方戏,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我们应当认识到,做好本地地方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就是打造一张本地的文化名片,是凝聚人心、开掘资源、扩大影响力,以促进经济社会建设的有力手段。

相信在各地政府大员都来关心文化,支持地方戏的保护和传承的时候,中央的政策就一定能真正落实,广大戏曲艺术家的期盼就一定能真正实现,作为民族文化重要方面的地方戏的保护和传承,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生态环境就一定能真正欣欣向荣。

猜你喜欢
剧种京剧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京剧表演开始了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