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韬光养晦不会过时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袁南生认为,在中国外交史上存在了数千年的韬光养晦,还会继续存在下去。有人说:中国的GDP已成为世界第二,自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主要动力,韬光养晦政策对于中国来说过时了。这种看法不能成立。
第一,是否是世界GDP老二,同外交上是否该韬光养晦没有必然联系。理由很简单: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就是GDP老二。GDP领先的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韬光养晦的外交传统,古代外交留下的最大启示之一就是国力越强盛越能韬光养晦,越能理性妥协,从而越能有所作为。中国GDP老大时,尚且注重韬光养晦,现在GDP还只是世界老二,韬光养晦难道就过时了?
第二,韬光养晦作为中国外交的品质,不存在过不过时的问题,只存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践行的问题。
第三,中国崛起目标与任务的艰巨性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坚持韬光养晦。中国崛起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任务,要从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受益者、维护者、建设者及贡献者,逐步发展成重要的制定者之一,维护地区与世界的稳定、和平,完成这些任务极为不易。再加之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陷阱、圈套与误区,弯路与挫折难以避免,自始至终务必小心谨慎,切忌过分张扬与骄傲自满。
第四,韬光养晦是否只在中国外交中需要呢?非也。作为世界GDP老大的美国也讲究韬光养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缉思教授指出:美国也开始韬光养晦,美国进入了韬光养晦的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中国在外交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过程。没有几十年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韬光养晦作为中国外交的智慧,不仅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而且在中国崛起成功之后仍将是中国对外战略的自觉选择。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是辩证统一的,韬光养晦的本质是求和平,不称霸,追求双赢,实现韬光养晦的与时俱进,将会极大地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而促进奋发有为,使中国的国家利益得到更大的实现。
建立令人尊敬的价值观是中国超越美国的基础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认为,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令许多国家羡慕,但却不令它们向往。中国需要在反腐败的基础上,将国家的发展方向从积累财富转向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和文明富强的社会。中国只有在公平、正义、文明、富强四个方面都超越了美国,才能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对象。任何一种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观,都是以倡导国自我践行该价值观并取得成就为前提的。中国要建立一个比现有国际秩序更受国际社会欢迎的国际秩序,就需要在本国实践公平、正义、文明的价值观。只有使其产生令国际社会愿意效仿的效果,这种价值观才有可能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中国以身作则对于建立新国际规范的重大作用。中国今后的成功与否在于中国能否不断地改革,而不断改革靠的是政府领导改革的能力,因此如何长期保持中国政府持续不断的改革能力,特别是建立公平、正义、文明社会的改革能力,将事关公平、正义、文明的价值观能否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世界应朝着共享安全的道路前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认为,各种数据都能表明中国在现有的秩序下受益很大。相信中国未来没有理由对前景产生动摇和破坏。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现有秩序不足、存在需要改造之处非常重要,要看到中国在其中的积极互动。中国和国际体系的磨合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也不是零和式的,很有可能是中长期的历史进程,是国际制度在21世纪的一次重大变迁。特别是与主要的领导国、霸权国之间关系的再磨合,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的预想是,从上世纪世界吸取了一个很大的教训——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核武器的诞生,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遗产,它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新的动力或者新的观念,共享安全。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只有这么多资源,如果大家都用一战、二战的方式和核武器的逻辑参与资源竞争,这个时代对于任何人,包括大国本身都是毁灭性的,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和核武器诞生,使得共享安全,而不是零和安全变得可能,变成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努力寻找的方向。
今天的世界政治变得复杂、多元,包括国际体系的领导者、重大参与者,都不得不进行全方位思考,希望未来世界是沿着共享安全、共享和平、共享发展的方向,而不是零和的、对抗的,尤其不应是短时间爆发战争的方式。各方应该本着努力解决问题的精神,努力探索空间,令我们的新世界在共享安全方向上进一步往前走,使得还存在着冷战和热战的思维或者可能性再下降一点,减少一点。
崛起中国需创新外交理论与国际关系准则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当前,中国需要依据发展着的世界形势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下力气搞好顶层设计与理论创新,真正弄清世界的发展走向和形态,弄清中国大国道路上的中远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具有世界引导力的外交理论和国际关系准则。依照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外交理念,笔者认为中国的外交可考虑确立“一个基点和四项原则”。
一个基点:“积极参与世界新秩序建设,和各国一道应对新挑战,探索人类文明前行的正确道路。”这是旗号,也是创新外交理论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四项原则”:道义原则、核心利益与利益关联原则、平衡妥协原则、包容共存原则。
道义原则。道义是指国家行为必须遵循人类基本的道德标准,或按照正当性原则规范行为,其核心是责任和义务。道义原则既是旗号,也是对大国的必然要求。是否坚持这一原则,决定着能否占领大国博弈的制高点并产生号召力。
核心利益与利益关联原则。核心利益是指关系国家命运而难以交易或退让的根本利益,而利益关联则是指同盟或“攸关方”之间存在的难以切割和剥离的利益关系,结合二者作为原则,是因为国家交往“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
平衡妥协原则。平衡是指稳定的状态,妥协是为避免冲突或争执而让步的局面。借助妥协实现平衡,为了平衡而求妥协,避免失衡而带来的紊乱与冲撞,是世界在不完美状态下达成和谐有序的基本条件和必然选择。强调这一原则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作为迅速崛起的大国,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需要把握一个度,既不给人压迫感,又不能打击国民自信心,其间必然要求平衡与妥协。
包容共存原则。包容是相对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差异很大的文化、价值观与政治制度。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世界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发展道路之前,惟包容共存,方可避免冲撞。
要按部就班地加强在南海的主权存在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少将认为,美国现在强求中国要遵守“临时仲裁庭”的所谓仲裁,但它不要忘记了,1986年尼加拉瓜向国际海牙法庭状告美国侵犯其主权,仲裁庭判尼加拉瓜胜诉,美国拒不执行。那时美国怎么就不说要“守法”呢?仲裁案就是一张废纸,我们都不会过多地在意,而是要更加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关键是按我们自己的既定方针,按部就班地加强我们在南海的主权存在。我曾经把主权存在细化为六个“存在”——行政存在、法律存在、国防存在、执法存在、经济存在和舆论存在。只要在这六方面稳扎稳打,就可以维护我们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南海斗争中掌握主动权。
中国以和平发展的战略参与国际体系
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认为,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变革的进程,我们的研究团队承担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三个领域选取了15个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重要个案进行了系统的追踪与分析。在经济领域,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国际援助、东亚地区合作;在政治安全领域,有气候变化、军控、反恐、联合国维和、东盟地区论坛;在社会文化领域,有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权机制、亚欧会议机制。我们认为,这些国际制度包含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制度领域,包含了全球和地区两个层面,可以全面反映一个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我们发现,虽然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速度和幅度并不完全相同,但无论在哪个领域,有一点是共同的:中国的参与从一开始就是合作性参与,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同时,尊重国际制度并参与多边规则。正是由于这样的合作性实践活动,使中国开始了与国际体系的良性互动。按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崛起大国必然挑战现有霸权国,必然挑战国际体系,必然试图修正国际体系规则,因此也必然颠覆国际秩序。但从中国参与国际体系进程的实践来看,中国并没有选择挑战体系,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选择了合作,选择了加入多边国际制度。
(摘自《改革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