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如
2014年10月10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儿童权利活动人士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和凯拉什·萨蒂亚尔希,以表彰他们反对压制儿童和妇女、为所有儿童争取教育权所进行的斗争。马拉拉,这位年仅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在278位德高望重的名流行列里脱颖而出,成为了“诺贝尔和平奖史上最年轻的得奖人”。
在知悉自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马拉拉所表现出来的淡定超乎人们想象。她当时正在英国伯明翰的学校上课,获悉得奖时,并没有激动得得意忘形,更没有因此而早退,而是等待放学后才向外界发表感想。马拉拉表示,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感到荣幸,对自己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巴基斯坦人感到骄傲,她将会把奖项献给所有“无声”的儿童,表示他们的声音需要被聆听。
在父亲的熏陶下成长
1997年,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斯瓦特河谷一个教育工作者家庭。她的家乡是个旅游胜地:白雪皑皑的群山、鳟鱼成群的河流、一望无际的果园、高耸入云的佛塔……美不胜收。他的父亲,当地的社会活动家齐亚丁开办了几所学校,收留了1 000多名学生。对开办学校的原因,齐亚丁解释说:“伊斯兰教教导我们,接受教育对男女来说都是必需的,这也是先知的教义。教育是光明,无知是黑暗,我们必须从黑暗走向光明。”父亲的坚定信念影响了马拉拉整个成长历程。她在父亲的熏陶下长大,继承了父亲重视教育的理念,这成了她以后为巴基斯坦妇女和儿童争取权益而顽强地对抗塔利班意识形态的力量源泉。
熟悉马拉拉的一位巴基斯坦记者兼纪录片制片人说:“齐亚丁给了马拉拉很多关爱、力量和信心,这是少有的,马拉拉那么富有主见也是因为父亲在给她鼓劲。”在父亲的鼓励下,马拉拉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而迅速成名。她组织成立了马拉拉教育基金会,帮助斯瓦特的穷困女孩上学。
令凶残的塔利班胆寒的女孩
2008年冬天,塔利班组织控制了美丽的斯瓦特地区。盘踞、控制、枪杀……一时间,斯瓦特被恐怖阴云笼罩。
此外,塔利班还在控制区域实行强制统治,他们禁止女性接受教育,还攻击了上百所学校,甚至不惜以向女学生泼硫酸、开枪射击等令人发指的手段来阻止女性接受教育。
在那个本应天真烂漫的年华,马拉拉却开始了在硝烟中的抗争,开始了与恐怖势力的明争暗斗。2009年,不到13岁的马拉拉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BBC)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以亲身经历记录塔利班统治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禁止女孩上学的政策以及恐怖活动等,而那一年正是塔利班的势力横扫斯瓦特地区之时。马拉拉在这一系列博客中用的笔名叫“Gul Makai”,普什图语中意指矢车菊,这也是当地很多民间传说中女英雄的名字。
在博客里,她记录了塔利班的残暴血腥,记录了斯瓦特的暗无天日,记录了在塔利班恐怖主义统治下女子们的日常生活。她说:“我有受教育的权利,有玩乐的权利,有唱歌的权利,有聊天的权利,有逛商场的权利,有大声说话的权利……如果这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过来的枪支。”在生与死的烟火中,她高声呐喊,倡导女性受教育,呼吁给予女孩受教育的权利。她通过博客传达给这个国家的孩子们乃至全世界的孩子们一个信息:无论何时,你看到暴政,看到人们被压迫,都应当提高你的嗓门进行反对——反对那些试图夺走你权利的人。
马拉拉以自己的无所畏惧为巴基斯坦女性与阿富汗女性争取了受教育的权利。为了向勇敢的马拉拉致敬并借此表达对塔利班武装的唾弃,巴基斯坦一所招收了2 000名女生的大学更名为马拉拉大学,这足见在巴基斯坦让女孩子得到教育是一件多么艰难与伟大的事情。
马拉拉的生死抗争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同时,在她与恐怖势力斗争的几年间,她的处境也愈来愈危险。2012年,塔利班武装人员把她列入枪杀名单。为了暗杀,他们精心筹划了数月。10月9日,一辆校车沿着乡村公路行驶。车里,一群学生和老师在交谈,刚刚结束考试的她们喜悦异常。当校车行驶到离明戈拉市区大约1公里的地方时,两名男子突然挥舞着旗子叫停了这辆车。两个荷枪实弹的人登上了校车,厉声问道:“你们当中,有没有一个叫马拉拉·优素福·扎伊的?”马拉拉毅然站起来,说:“我就是!这一切与她们无关!”话音未完,“砰”的一声,子弹穿过她的脖子。鲜血飞溅,化作一朵殷红的花,盛开在斯瓦特的高山上。
马拉拉遭枪击的事件传开以后,巴基斯坦乃至全世界都愤怒了。人们无法想象,恐怖分子竟然会如此残酷地对待一个天真乐观、有勇气、有理想、有追求的15岁的女孩。于是,人们举起一幅幅马拉拉的照片,纷纷走上街头,表达抗议与愤慨。医院里、街道边,许许多多的学生高举双手,为这位伟大的巴基斯坦少女祈祷。
当马拉拉醒来的时候,她已经身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医院。万幸,她脱离了生命危险。父亲看着自己了不起的女儿,说:“孩子,你是我们的骄傲!”
事件影响及幸存后的斗争
年仅15岁的马拉拉,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女子应有的权利,用自己的鲜血呼唤世界和平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她所争取的绝不是一个人的权利,而是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共同愿景,她跨越了国家与民族、宗教与政治的界线。马拉拉如一颗硕大的种子,在世界黑暗之角发芽、生长,绽放出了最有力量的绚烂之花。
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说:“此次袭击导致了儿童运动空前高涨。孩子们穿着印有‘我是马拉拉的T恤自豪而坚定地主张自己的权利。”2011年12月,马拉拉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国家青年和平奖”,成为这一奖项的首位得主。在马拉拉遇袭之后的2012年11月10日,联合国宣布,将每年7月12日定为“马拉拉日”,以表彰这位伟大的巴基斯坦少女不畏塔利班威胁、积极为巴基斯坦女性争取受教育权利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年度人物,马拉拉排名第二位,仅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后。《时代》给予她的获奖评语是:“塔利班试图让这个巴基斯坦女孩沉默,却放大了她的声音。她现在成为了世界女性争取权益的象征。”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在联合国发表了康复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她表示,有幸同几位受人尊敬的人一同来到联合国并再次公开发言是她一生中的一个美好时刻。借此机会,她想向许多人表示感谢,这包括为了她早日康复而祈祷的人们以及为其治疗提供帮助的巴基斯坦和英国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以及阿联酋政府。遭遇枪击以后,她接到了来自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贺卡和礼物。许多儿童的天真话语使她深受鼓舞,而年长者对她的祝福也使她力量倍增。
马拉拉说,塔利班针对女性接受教育而采取的暴力行动吓不倒任何人。塔利班恐怖分子觉得子弹可以使她闭口,可以改变人们的目标,让人们不再奢望,但他们没有达到目的,相反招致了成千上万的谴责之声,使得软弱、恐惧和无助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力量、能量和勇气。
“除非我死了,否则我不会放弃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和平和梦想!”马拉拉用生命和鲜血实践着她的诺言,追寻着她最伟大的世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