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芸
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58例神经内科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被选患者均需进行使用通气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血气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等。结果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21%,死亡率为5.17%,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PaO2增加,PaCO2下降,PaO2/FiO2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统计学差异明显。结论 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效果较满意,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安全有效,明显改善其肺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神经内科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指的是患者由于某种原因在短期内呼吸功能消失,出现严重缺氧或呼吸性酸中毒者。多由溺水、电击、药物中毒等原因造成,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须及时抢救才能挽救生命[1]。呼吸系统衰竭是较为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机制复杂、诱因多、临床死亡率高的特点。多种神经科疾病,例如格林巴利综合症、脑血管意外等发病时均有可能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所以,在临床中医护人员采用机械合理、及时地协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为研讨神经内科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我院收治的58例神经内科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集治疗的58例神经内科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47.8±6.3)岁;入院时间3~10d,平均(5.6±2.4)d。脑血管意外21例、重症肌无力13例、脑干脑炎10例、格林巴利综合症8例、多发性硬化症7例。所有患者均对研究过程知情,遵循平等自愿原则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后完成整个研究过程。
1.2机械通气治疗标准 患者出现以下情况[2]:①自主呼吸频率>35次/min呼吸功能紊乱;②鼻导管在吸收吸氧3.0~5.0L/min的条件下,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60mmHg,血氧饱和度<90%;③若鼻导管吸氧3.0~5.0L/min仍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呼吸急促。
1.3方法 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必要的常规检查、常规处理措施。帮助患者取半卧位,在面罩通气的基础上调整肩带,以保持良好的密封性,不渗漏。初始治疗,吸气压(IPAP) 6~12cmH2O范围内,接着以2个单位进行连续递增,直到单位值达到18;呼吸频率保持在16次/min;氧流量设置在3~8 L/min左右。保持4~10cm H2O范围内的呼气压力数值。潮气量10.20ml/kg,呼吸频率15.30次/min,吸氧最初的浓度为60%~100%,后调至40%,呼吸比1:(1.5~2),上机30min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两肺湿啰音情况对呼吸参数进行调整。
1.4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通气治疗24h后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情况,并对疗效进行评价,显效:呼吸功能改善显著,肺部干湿音消失,浮肿消退;有效:呼吸功能改善,肺部现少量干湿音,浮肿得到缓解;无效:病情无任何变化或加重[3]。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总和。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 Excel 进行数据录入,采用 SPSS14.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以 P<0.05 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58例患者临床治疗显效22(37.93%)例,有效28(48.28%)例,无效8(13.79%)例,其中死亡3(5.17%)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缓解,PaO2增加,PaCO2下降,PaO2/ FiO2升高,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见表1。
3 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诱因较多。发病时通常会导致呼吸衰竭,原因主要有[4-5]:①因为突然发生的神经内科疾病引起呼吸肌因为脑干、运动神经、高位脊髓等损伤受到抑制,造成机体呼吸肌无法接收神经冲动进而引发呼吸衰竭;②患者的神经肌肉接头发生突变,神经冲动传导无法到达呼吸效应肌肉;③其他因素导致。
临床治疗中神经内科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尚无明确治疗方式,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临床多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治疗中参数的设置及模式的选择应以患者的病情为基础进行实际调控。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可得:机械通气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6.21%,患者死亡率为5.17%。治疗后PaO2增加,PaCO2下降,PaO2/FiO2升高,呼吸功能和肺功能明显改善。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对患者原发病和并发症予以高度重视。针对脑炎、重症肌无力危象、多发性硬化症等患者,需在治疗中立即给予较大剂量的激素治疗。而脑出血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则应在第一时间降低颅内压,采用较大剂量的激素和利尿剂治疗,如需必要则应行脑室引流术治疗;针对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仍可自行呼吸),可适当采用呼吸兴奋剂治疗,但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避免增加患者呼吸肌疲劳。从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①针对部分原发病所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引起的通气障碍,医务人员应以患者的原发病为基础,对其引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机制进行探究,并采用针对性措施处理;②患者急性呼吸衰竭发作时缺氧的病理生理性机制;③是否合并发生其他心脏、肺部疾病的发。大部分神经内科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多会发生肺泡低通气综合征。若患者肺泡的每分通气量较二氧化碳的代谢率低,则患者的PaCO2水平上升。临床治疗中针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限制性通气障碍)需接受潮气量大的通气模式治疗,治疗中可适当延长患者的呼气时间。而针对限制性低氧型呼衰患者应选择PEEP模式行通气治疗。
综上,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临床救治应尽早进行,原则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并以病情为基础进行参数及模式的设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部通气功能,以保证临床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刘玉玲,黄宝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69-70.
[2]刘杜姣,薛庆亮,王鹿杰,等.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指数与预后关系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0):592-595.
[3]龚倩,葛建军,葛圣林,等.无创正压通气在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3):212-215.
[4]刘雯,孙华瑜,段利华,等.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12):832-835.
[5]马建忠,汪建英,高天巍,等.肿瘤患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病因与诊断策略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14,32(5):801-804.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