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岩
摘 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通过科学设计教育目标、创新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施方法、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科学构建了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全面系统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据麦克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3%,就业满意度为59%。这表明,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和工作的满意度都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毕业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有很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行动。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全面加强毕业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教育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学生一入校便开始关注与思考就业形势和未来职业,并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依据未来职业岗位要求,设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就可以为达成目标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注重培养技术技能,从而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可帮助学生、学校和企业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能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能够根据用人单位标准提升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学校能够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设定与要求相衔接,培养出用人单位用得上、干得来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企业能够为学校培养人才搭建必要的实习和实践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甄别和试用人才,为将来吸纳人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下,在用人单位用人标准导向下,就能够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充分就业与创业,减少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是可提升学生职业精神和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学生在校期间,以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为引领,不断地提升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品德修养等,他们就会具有良好的个人发展潜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促进其职业发展。
二、客观分析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状况
一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认同但知识薄弱。笔者在学校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问卷调查,以了解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其结果:①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发展重要程度的影响?认为重要的占79.4%,不太确定的占16.6%,不重要的占2.1%,没考虑的占1.9%。②你认为职业发展可以规划吗?认为可以的占81.7%,不可以的占5.2%,不确定的占13.1%。③你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和方法?认为了解的占27.3%,不太了解的占65.9%,不了解的占5.3%,没有考虑的占1.5%。数据表明,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职业生涯发展可以规划,但是大部分同学不了解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
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我讲你听”的理论课堂教学上,学生无法深入地从社会、企业、岗位角度了解职业环境。比如,在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到“如果学校提供培训,你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时,有52.2%的同学“希望到企业实习锻炼,与更多企业新人互动、沟通”,这表明学生还是希望能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企业、了解岗位、了解社会和职业环境。
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未形成合力与体系。虽然,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在教育阶段上注重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而忽视大学阶段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建立,导致学生在大一阶段由于不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处于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的“迷茫”期;大三阶段由于不了解自身特点和职业环境特点,处于职业定位不准确,职业选择毫无头绪的“盲目”期;又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员参与度不够,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未能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没有形成合力与体系。
三、科学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全程化的系统工程,是以目标为导向,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动态教育体系。由于学生年龄和学业阶段不同、心理特征和认知不同,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和阶段性,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应该具有差别性和独特性。
(一)科学设计教育目标
1.总体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目标统领阶段目标,贯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过程,应具有普遍性、通用性。这一目标应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融合,与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其总目标应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2.阶段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和学业特点来划分。
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职业探索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目标职业的要求,对自我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初步探索。
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职业定位期。根据社会和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并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第三阶段(大学三年级):就业准备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为适应职场做好角色转变和就业创业准备,提升就业创业竞争能力。
(二)优化创新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共计38学时。以往分别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完成。但是,在教学运行中发现,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间安排较晚,时效性和针对性比较差;二是教学内容侧重于就业形势政策、求职方法与技巧等毕业前就业指导的内容,而在职业定位与岗位选择、就业能力培养及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着力较少,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创业精神的培育等深层次的内容涉及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因此,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上的改革和实践。一是调整教学时间。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分别安排在第一和第四学期完成,并增加了实训教学内容;二是针对学生层次,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采取了分阶段、分对象、分内容的形式组织教学,实施“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
1.入学专业教育阶段
通过入学教育、参观生命科学馆和校园实地参观等,帮助学生了解“我的大学”“我的学校”,经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了学生的角色意识,提高适应能力;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 “我的专业”“我的课程”和“我的职业”, 确立专业思想,明确职业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2.职业生涯规划阶段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职业和社会环境,确定目标方向,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3.就业能力培养阶段
通过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信息准备、材料准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观,培养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
4.维权意识建立阶段
通过就业形势政策、就业权益与劳动权益保护、创业意识和创业基础等内容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等,从而提高职场的适应性。同时,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创业指导。
(三)改革完善实施方法
1.以课堂为主导,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探索的关键阶段,在大学职业生涯建立的初期,学生就要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性格、动机、需求、能力、价值观等,探索与自我概念相匹配的职业环境,选择目标方向,进行合理职业定位,做出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我们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及各种通用技能等,为做好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2.以活动为辅助,提升就业创业的实践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大学二年级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模拟面试”“简历制作大赛”“礼仪大赛”等活动;大学三年级开展实习实训,转变角色,适应职场等教学活动。在其中穿插“职业生涯人物访谈”“义务自愿者”、企业家、毕业生进校园,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专业实训、实习等活动,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3.以网络为平台,提供就业创业的指导与服务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强化教学效果;课堂下利用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如北森软件测评系统、霍兰德兴趣测评、MBTI性格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职业能力测评等,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我,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通过建立就业指导网站,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指导与服务;通过建立师生QQ联络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个体咨询与辅导;利用社会资源网站,辅助教学等,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手段。
4.以文化为引领,培育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学校有多年沉淀下来的校园文化,如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等,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就能看得到、体会得到、熟记于心。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和渗透作用,引导学生爱校求知,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培育诚信、友爱、敬业、高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良好环境。
(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集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协同作战。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上实行“三级联动、分工负责制”。一是三级联动,校长、各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及辅导员各层级联动,促进教学与活动有效开展;二是分工负责,校长总负责,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就业创业组织管理、协调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工作,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工作,各系部、专业教师、辅导员负责专业知识、文化建设、活动组织、实施与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建立一系列教学、实习、实训、学生操行评定管理等制度,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实现了激励和制约的教育作用。
几年来,通过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全面发展。
一是学生通过科学合理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实习、就业创业提供了行动指南,实现了学生充分就业创业,使学生首次就业率和岗位满意度有了明显提升。
二是科学地构建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形成了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合力育人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局面。
三是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在参加吉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获得了二等奖和优秀奖,学校获得了优秀组织奖;《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优秀课程;学生参加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7个项目团队获得了铜奖。
今后,我们将按照国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战略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培养出适合国家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EB/OL].教育部网站.
[2]徐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3]杜晓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讨[J].中华医学伦理学,2010(6).
[4]刘珍杰.高职高专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5]夏爽,张凤.高职生“一体四化三联动”就业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