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霞
摘 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加快推进 “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是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本文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完善相关机制,走融合发展、内涵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现代职业教育 融合发展 内涵发展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对加快推进 “中国制造2025”发展步伐、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今后工作的重点,而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素质技能劳动者的多样化需求,已经成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路上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一、适应产业需求,走融合发展之路
职业教育部门要将现代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造升级结合起来,树立办学品牌意识,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要充分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走出去,与区域经济相融合,与企业、行业相融合,及时掌握科技发展、技术进步的最新动向和信息。要从长远发展角度,进行专业设计和建设,多渠道办学,走与企业、国外大公司联合之路,逐步实现与国际化技工教育接轨;积极请进来,把校外的企业、专家、资源、技术、方法引进来,为学校所用。加强学生对生产一线的了解和认识,聘请一线企业老板作为学校顾问或者教授,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造就适合国际化大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的高端实用性人才。
二、抓好专业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
学校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实现专业动态规划,行业指导办学,坚持“三个瞄准”,即瞄准高起点规划、市场人才需求和专业空白,继续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专业建设应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思路,要着力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资源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开设复合型专业,注重信息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有效融合。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和完善依据社会职业人才需求调整、设置专业的机制。要在动态调节过程中,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逐步撤、并、转老专业,压缩或撤销市场无需求、就业无出路的专业,形成各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实现规模效益。
三、注重人才服务,强化动态调整机制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格局是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在各地市,要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信息资源库,定期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等信息,为各个职业院校优化专业布局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信息服务和宏观建议。就业方面要规划设立专业设置与社会岗位对接机制,把握当地重点项目落地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加大的趋势,提前做好与地域内及周边大型企业、高端产业的融合和对接工作。要进一步畅通和扩大人才出口,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工作要在实现学生就业高水平、上档次的同时,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掌握学生毕业后工作情况,对毕业分配后失业人员的动态变化及时掌控,进行再就业培训,及时调配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推动高质量就业,牢固建立对技能人才的终身服务体系。
四、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储备专家人才
职业院校要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学校要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以提高教师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技能培训,推动技能大师工作站、校企联合教师培养等方法,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特别注重和发挥青年教师在知识更新和技能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储备优秀专家人才。
五、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幸福感和职业认同感
多年以来,职业教育普遍影响力不高,社会认可度低。这种现象,有社会长期以来对技术从业者地位的界定因素,更多的则是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自身宣传、建设相对滞后。要使现代职业教育真正富有吸引力,就要积极培养和倡导学生正确的成才观,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未来发展,使其通过自身专业技术的成熟,打消起点低、学历低的自卑心理,清楚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职业期待,扎实练就专业基本功,培养浓厚的专业兴趣。让学生有志于通过未来岗位的实践,深入探寻专业理论知识,强化自身应用技能,实现自我价值,体验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泰安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