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消费观逼死品质和匠人?

2016-11-19 14:19李宇
新城乡 2016年4期
关键词:消费观低价供给

李宇

大多数穷惯了的中国人信奉廉价至上主义,也造就了一个长期的低价社会,这拉低了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的对面,是消费侧。

中国式的消费观让人捉摸不透:一双鞋子的标价由599元变为299元时,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它,同时对原价299元的鞋子视而不见。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购买商品不是思考“我现在需要吗”“这个东西适合我吗”,而是思考“在搞促销活动耶,多买多划算啊”“这个东西真便宜”。长此以往的结果便是:消费观念绑架了供给体系,走上了一条以低价为名的发展道路——“零团费”旅行团屡禁不止;快时尚风靡大街小巷,杀死了奢侈品牌;山寨货大行其道……而迅速崛起的中高收入阶层却并不买账,他们比较相信品质,不太相信物美价廉,更愿意为国外高性能产品买单。

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在消费这件事情上,中国人的购买力逐渐释放,消费观却因财富差距出现两极分化。不会花钱的国人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社会的消费内部已呈现出明显的“双规化”趋势:一边是精英消费者社会,另一边是大众生产者社会。精英消费者社会的消费能力强,在消费生活领域奉行消费主义原则;大众生产者社会的消费能力弱,在消费生活领域所奉行的是节俭主义原则。

然而,中国的消费走向仍然掌握在数量更大的大众生产者手中。中高收入阶层1.5万亿元的境外消费仅仅只是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万亿元的零头。社会学家焦若水认为,长期以来,中国采取高积累、低消费和低工资政策,造成了庞大的底层消费者群体,使得中国依然是一个生产型社会,还不是消费型社会。

实际上,在投资和外贸疲软的背景下,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开始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为主的重大转型。与之对应,中国社会正在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国家也从过去的“抑制消费”

“合理引导消费”变成今天的“刺激消费”“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但大多数中国人穷惯了,以前是没钱,现在是有钱,却不会花钱。不会花钱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是廉价至上主义,迷恋折扣季、偏爱山寨风,二是奢侈至上主义,以大为美,以贵为荣,出门恨不得把LOGO印在脑门上,好向所有人炫耀“我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

低价社会驱走了良币

廉价至上的消费观反过来影响了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近几年如火如荼的网购见证了“剁手党”的诞生,更印证了中国人对廉价至上的迷恋——在“全场半价”“满500减100”“满88包邮”等眼花缭乱的促销轰炸下刷爆了银行卡,为抢到微不足道的便宜而沾沾自喜。但很快,他们就苦恼买来的衣服尺码太大、鞋子脱胶磨脚、包包色差明显,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退货。即使这样也减弱不了他们购买的欲望,“买买买”是他们的格言,“打折季”是他们的战场。

日本杂物管理师山下英子在《断舍离》里描写了现代人的这种捡便宜心理:“我们往往根本顾不来那么多,完全看不见自己要花多少钱,眼里全都是打的折扣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会被折扣比例蒙蔽,看不清‘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冲动之下买回家去。”

而一时的图便宜,会形成一个长期的低价社会——而它所带来的后果让人不忍直视。

山寨货无疑是低价社会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山寨车大行其道。据网络调查,超过55%的网民表示会考虑购买一辆具有“高模仿度”的车,因为它的价格更低、配置更高,完全没有理由不购买。

消费观念绑架了供给体系,走上了一条以低价为名的发展道路——“零团费”旅行团屡禁不止;快时尚风靡大街小巷,杀死了奢侈品牌;山寨货大行其道……

羊毛毕竟出在羊身上。山寨车抄袭经典车型的设计姑且不说,其低质、偷工减料更可怕。同样的产品,过低的价格,你觉得是商家傻,还是自己傻?

“一个发动机+四个轮子+两排沙发”?汽车的基本构造不过尔尔,然而人类的技术文明早赋予其更多内涵: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科技……抛弃了这些特征的汽车毫不费劲地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并迅速在市场上转变为不计后果的“竞争优势”。在任何市场竞争中,脱掉“底裤”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商品质量的整体降低。

这就是经济学著名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在用途大致相同的前提下,铸造精良的“良币”会逐渐在长期的流通过程中被动退出,而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劣币”则会大行其道。

显然,低价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破坏了创新、抹杀了品质、远离了匠心。为了追求“物美价廉”,我们逼死了原创和匠人。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都走上了一条以低价为名的发展道路。何时国货变贵但仍有人买?

以低价为名的发展道路,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中国制造”至今摆脱不了“低端”(低价、低质)标签。小到感冒药、保温杯等日用品,大到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等耐用品,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愿意到国外购买。他们的理由是,“国外产品的价格略高于国内同类产品,但是质量确实比国内好,用着放心,不用担心是‘假货,我更看重生活的品质。”再加上我国提供的商品种类仅有二三十万种,与发达国家商品种类超过70万种相比差距明显,很难满足中高收入阶层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从日、韩等国的经验来看,国民收入达到1万美元之前,境外消费都是高增长的态势,大致为30%到40%的增速。我国现在人均GDP在8000美元的水平,正处在境外消费高增长的区间。“从过去五年看一直是高增长,未来还会延续高增长的态势。”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说。

如何引导消费回流?从“供给侧改革”可以找到答案。要想尽一切办法生产出好产品,供应给人民群众,你不能天天钢铁产量过剩,却生产不了圆珠笔的一颗“圆珠”来。

2015年5月,我国正式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将“中国加工”变成真正的“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让“中国制造”不再是设计山寨、假冒伪劣等的代名词。

事实上,德国制造、日本制造早期也给世人留下低端的负面印象,但他们最终摆脱了这个标签,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而今德国更率先提出“工业4.0”计划。德国人是怎么做到的?除了对技能、工艺的推崇和匠心,还有责任感。据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请教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默克尔的回答是:“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

“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有希望?就是当我们国家自己的国产货变贵但有人买的时候,我们就有希望了。当整个民族都买便宜货和打折货,死亡就快了,包括我自己。”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蔡洪平这样表示。

猜你喜欢
消费观低价供给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低价≠实惠 吃喝玩乐购,切记避开这些“坑”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为什么高价总能打败低价?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复合肥低价促销是否会成常态
合理低价法在公路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