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1975~2015

2016-11-19 14:00曾雪云
金融理论探索 2016年4期
关键词:金融工具公允金融资产

曾雪云

摘 要:本文梳理了自197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SFAS 12至2015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ED)以来,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准则制定的完整历程。讨论了公允价值准则体系的初始建构过程,阐述了IASB和FASB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紧急应对措施与联合工作,讨论了近年来IASB对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以及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持续修订,其中包括IFRS 9、IFRS 13以及ED等前沿内容。最后提出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应密切关注公允价值的波动性、操控性和顺周期效应,辩证对待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决策有用性边界以及局限性。

关 键 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16)04-0008-08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development on fair value since FASB released SFAS 12 in 1975 till IASB release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Exposure Draft) in 2015. The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and 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released by FASB and discussed the initial process of building fair value criteria system. Secondly the paper illustrated the emergency response measures and cooperation efforts of IASB and FASB during financial crisis. Then the paper discussed IASBs continual efforts in revis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fair value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frontier contents like IFRS9, IFRS13 and ED. Lastly, the paper proposed suggestions how to improve the fair value accounting. The fluctuation, manipulation and effect of pro-cyclical of fair value should be closely monitored. Fair value informations effectiveness in decision-making, boundary of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s should be dialectically recognized.

Key words: fair value; accounting standards; financial crisis

一、引言

公允价值是金融领域一个相当重要而极具争议的理论问题。 伴随金融工具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公允价值会计在资本市场的有用性得到了持续拓展。 各国政府以及国际机构对此都非常重视。我国也在2007年颁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简称CAS),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实现趋同。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① 。由于上市公司持有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以及并购现象日益普遍,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公允价值计量对经营业绩以及金融市场已经产生重要影响, 并且目前亟需梳理与公允价值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紧急应对措施和金融危机之后的持续改进工程, 以加深对经济背景、准则含义和制度后果的理解,深化对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

考虑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在金融危机之前已经建立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②以及理论体系的完善主要是在金融危机之后③, 所以本文首先阐述FASB在金融危机之前的准则建构历程, 然后阐述IASB和FASB在金融危机期间的紧急应对与联合工作, 之后阐述IASB在金融危机之后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持续改进与修订,最后提出分析建议。

本文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此前一直缺乏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完整梳理,因此本文的系统性回顾有助于提供一个清晰、简明而连贯的历史脉络;二是对会计准则的讨论往往包含大量术语,比较晦涩、繁杂,难以理解,本文提供了简洁、流畅且易于理解的表述;三是有助于理解近年来IASB发布的概念框架与相关准则的动态。

二、FASB在金融危机前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体系的建构

过去40年来,FASB一直致力于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准则的制定,截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一共发布了168个会计准则和7个概念公告。其中, 大部分会计准则都包含了对公允价值的解释和规定。 本文选取了12个与公允价值密切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概念公告, 见表1。 这12个会计准则集中体现了公允价值会计在美国的运用和发展历程④。

1975年12月,FASB发布第12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 12)《某些可交易证券的会计处理》,首次采用现行市价对证券投资做会计处理。根据SFAS 12,证券投资组合可划分为流动和非流动两类。其中,流动性投资组合的价值减少作为收益表的未实现损失确认,价值回升作为收益表的未实现利得确认,并且对未实现利得的确认金额不得超过原始成本;同时,非流动性投资组合的公允价值减少不需要记录在收益表⑤,而是直接记录在股东权益之中。

1977年6月,FASB发布第15号会计准则《债权债务人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声明债权人不一定要冲销重组债权。该准则被认为是延迟和加剧了金融机构在20世纪80年代所面临的储贷危机,因此是最糟糕的会计准则[1]。此前,FASB在1976年5月备忘录中,建议债权人在债务人面临财务困境而修改支付条款时对应收款做出重新估值。但由于这个提议可能导致银行业收益下降和自营资本减少,因此银行业递交给FASB数百封反对信, 迫使FASB在第15号准则中对债权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做出了折衷的选择。

1979年9月,FASB发布第33号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和物价变动》。 鉴于当时的美国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 第33号会计准则要求按照物价指数对资产的账面价格进行重新估值,并在年度报告中补充披露非金融资产的现行成本。这被视为采用公允价值对非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的首次尝试。

1984年12月,FASB发布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5)《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五种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 分别是:(1)历史成本,即资产或负债的初始成本;(2)重置成本;(3)现行市价,也称脱手价值;(4)可变现净值,近似于销售价格减去交易成本;(5)现值。这五种计量属性在我国依然使用①,但对计量属性的排序与用词略有差异。

1990年3月,FASB发布第105号会计准则《具有表外风险的金融工具和信用风险集中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 首次就公允价值的披露提出详细要求,包括: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面值、协议价值、名义价值、信息风险、市场风险、现金要求、会计政策、担保情况以及担保未能兑现时的预期损失。

1991年,FASB发布第107号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披露》。该准则的作用在于将SFAS 105的披露要求推广到非金融企业。在SFAS 107下, 适用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简称GAAP)的企业,有义务公开披露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估值方法和重要假设。

1993年,FASB发布第115号会计准则《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首次要求在收益表中确认全部的公允价值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 与SFAS 12不同,SFAS 115要求将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也作为收益表项目加以确认,这是FASB遵循价值相关性原则而偏离稳健主义的重要迈进[2]。

1995年,FASB发布第121号会计准则《长期资产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详细规定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条件、 估值技术和披露要求。这是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在非金融资产项目中的再次推广应用。

1998年,FASB发布第135号准则《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以取代SFAS 105。根据SFAS 135,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自此从表外披露改为在收益表内确认。SFAS第135号会计准则还规定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惟一的计量属性,并且是金融工具最为相关的计量属性。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通常难以估计并且价格波动比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更大,所以SFAS 135是继SFAS 115之后FASB对价值相关性原则的再度迈进以及对稳健主义的再度偏离。

2000年,FASB发布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通过这一概念公告,FASB正式将对未来的估计引入到财务报表中。这项制度规定进一步拓展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和提升了公允价值在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性。

2006年,FASB发布第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至此,FASB已经基本建立了完备的公允价值准则体系。SFAS 157主要是对分散在各个具体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进行统一,并没有提出新的概念与方法,但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依然倍受质疑。其基本内容包括:(1)对公允价值进行重新定义。(2)定义了公允价值的三个估值技术: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市场法,以活跃市场为前提,有两个获取方法,一是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价格,二是以相同或相似市场的资产或负债交易信息估计公允价值,例如限售股份就可用流通股份的市价作为估值基础。 收益法,以合理估计未来现金流量为前提,包括净现值法和期权定价模型。成本法,是指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成本法的特点是需要合理考虑各种价值减损,以将历史成本修正为现行成本, 并且现行成本就应该是公允价值。(3) 按照优先次序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活跃市场中的同一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第二层次是当该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可获得时,可以以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为参考依据,经过适当调整确定公允价值,或者以非活跃市场中的同一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作为公允价值;第三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难以获得估值信息的情况下,需要将估值信息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以可获得的最佳估计和分析模型相结合,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价[3]。

2007年,FASB发布第159号会计准则《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 允许企业存在以公允价值计量列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选择权,并且要求提供附加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财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在历经数年的发展完整之后,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和SFAS 159《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的发布,标志着FASB已经基本完成对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准则体系的建构。

三、IASB与FASB在金融危机期间的紧急应对与联合工作

在2001~2006年,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市场利率水平较低,低收入人群向银行抵押贷款的意愿强烈,次级贷款市场(简称“次贷”)相当活跃,于是债务抵押债券CDO、CDS等风险产品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自由泛滥。到2006年春季,大量贷款人相继不能偿付银行债务,此时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到2007年8月,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际金融市场,贝尔斯登、美林证券、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相继对外宣布数以百亿美元的次贷产品损失。2008年7月, 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这两家抵押贷款巨头的亏损达到700亿美元,申请破产保护①。至此,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市场流动性紧缺,并且迅速恶化了全球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稳定。 汇丰银行、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银行等欧亚地区的主要商业银行,由于持有大量美国CDO金融工具而出现巨额亏损,导致英国、瑞士、德国、荷兰、冰岛、比利时、日本、中国等国家的金融稳定受到影响,次贷危机衍变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始大量抱怨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质疑SFAS 157和SFAS 159以及IAS 39在金融危机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美国银行业协会主席、首席执行官Edward Yingling认为“若不是公允价值会计,房地美和房利美就不至于出现巨额账面亏损”,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已经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SFAS 157犯了方向性错误”① 。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创始人苏世明(Stephen A.Schwarzman) 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SFAS 157的目的是使市场更加透明和有效,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却很有问题……SFAS 157夸大了银行业的损失数额,恶化了次级信贷危机”[4] 。 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前任主席威廉·艾萨克(William Isaac)接受访谈时表明,“按照SEC和FASB的制度要求,在即便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银行业也仍然需要对房产抵押证券采用现行市价法, 这导致了大约5000亿美元的账面亏损”[5]。

美国国会也开始质疑公允价值会计在导致和加重金融危机方面是否负有重要责任。2008年10月,美国总统小布什签署了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简称EESA),被称为“救市计划”。“救市计划” 第132部分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the U.S.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在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如果认为从公众利益来说是必要的或恰当的,可以通过法规、监管或命令等方式暂停、延缓SFAS 157在任何类别、任何交易中的使用。“救市计划” 的第133部分责成SEC对公允价值会计展开调查,以求证SFAS 157的合理性, 主要内容包括:(1)SFAS 157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可能的影响;(2)SFAS 157对2008年银行业大量倒闭的影响;(3)SFAS 157对投资者可获取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4)FASB制定会计准则的程序和过程;(5)FASB应当对公允价值提出合理可行的修订建议;(6)商议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的替代准则。

针对美国国会的要求,SEC在组织取证和充分调研后,递交了《应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第133部分的工作报告与建议:对盯市会计的研究》,就市值会计②(Mark-to-Market Accounting)的发展背景、对财务报告重要项目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 开发和制定程序等多项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 该调研报告在基本肯定公允价值的前提下,对公允价值的未来发展和准则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面对银行业和政府的质疑,FASB在金融危机期间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紧急修订。2008年10月,FASB发布SFAS 157-3《不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2009年4月,FASB发布SFAS 157-4《当资产或负债的活跃水平显著下降和处于非有序交易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确定》,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的采用做了特别规定。

为了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20国集团(G20)峰会的内设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提出倡议,希望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希望成员国致力于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6]。FSB的呼吁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FSB的积极关注下,IASB与FASB联合设立全球咨询小组, 以确保在全球范围内按协调一致的方式解决因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财务报告问题。2008年10月,IASB宣布有必要对IAS 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和IFRS 7《金融工具:披露》做出修订③。2009年5月,IASB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这个紧急修订方案主要针对金融危机影响下非理性市场和非活跃市场的特殊情况,基本内容包括:允许某些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重新分类,重分类资产以重分类当天的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基础。这项新的制度规定准许金融机构将非衍生金融工具以外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贷款、应收款或者持有至到期投资,允许按成本入账和持有到期。这项修订对金融机构的当期损益产生了两个直接影响:一是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可以不反映在收益表之中,二是重分类为应收款项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之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可以不反映在财务报表之中。受益于此项会计政策变更,欧洲以及其他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业绩报告显著好于市场预期。例如,德意志银行2008年第三季度净收益,在金融资产重分类之后由亏损4.31亿欧元变为盈利4.41亿欧元。对于以上紧急修改,IASB理事会主席Sir David Tweedie的解释是, 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这类极少数情况时,IASB应当确保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恢复。

四、IASB在金融危机之后对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的持续修订

2009年11月,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2009年版的IFRS 9有两项新内容:(1) 将金融资产由此前的四分类法变成以摊余成本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两类。以摊余成本计量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为取得合同现金流量而持有,二是合同条款的支付额仅限于本金和利息的金融资产; 没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金融资产, 应当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2) 要求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算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允许在未来五年内摊销。IFRS 9的新规定对收益波动的影响很可能小于FAS 159和IAS 9。业内普遍认为,IFRS 9对金融资产的两分类建议,是一种允许选择按市价计量或按成本计量的混合计量模式[7]。

与IASB相反,FASB在2010年5月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改革建议,要求对贷款和应收款项也参照市价估值。 由于FASB的改革建议朝着与IASB相反的方向,因此很可能全面扩大美国银行业与非美国银行业在计量和报告上的差别。 围绕IASB与FASB对金融工具准则的分歧,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全球62位投资者和分析师展开调查, 多数受访者表示混合计量模式更有利于反映报告主体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持有一项金融工具的内在经济动因。该项调查显示实务界的态度是:公允价值信息对于金融工具的核算至关重要,但对某一实体而言并不是关键因素[8]。根据分析师和投资者的意见,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采用应当根据报告主体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和企业价值等多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2010年5月11日,IASB发布《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是IFRS 9第三阶段目标《套期会计准则》的项目内容,也是《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的替代项目。该意见稿提议将公允价值做一个两分类: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全部计入收益表;与信用风险有关的部分转入到其他综合收益,并且在终止确认时不允许转回收益表。 这份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背景是IASB在对《负债计量中的信用风险》讨论阶段所收到的反馈意见:(1) 报告主体自身信用风险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有一定可用性;(2) 自身信用风险导致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后容易导致歧义,有可能形成期间错配;(3)建议不要彻底推翻目前的金融负债计量方法[9]。

2010年6月24日,IASB和FASB这两大准则制定机构联合发布《关于承诺会计准则趋同和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进展报告》, 修改了双方重要项目议程, 以减少IFRS与GAAP的差异和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并且,IASB与FASB就信贷损失会计达成共识,规定了不良贷款在摊余成本计量法下的减值确认原则,表示最新减值损失模型将以预期损失为基础[10]。此前,对贷款减值损失的确认前提是已发生原则,只有在发生了准则规定或特定的减值迹象才能确认资产减值。IASB与FASB认为这项改变将保护实体免受金融危机等条件下市场风险的打击。

2011年1月,FASB决定取消此前倍受争议的计划,暂且允许以摊余成本计量那些不附带任何特殊条件的和最基本的标准型金融工具。FASB新任主席莱斯丽·赛德曼(Leslie Seidman)表示,可以适用成本计量的标准型资产是指那些用以证明主体与借款人之间存在借贷关系并且持有目的是还本付息的金融工具。 根据FASB委员会会议简报,对金融资产的计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摊余成本。如果可以确定金融机构对借贷资产承担管理责任,未来的现金流量在合约中已有限定,那么这些金融资产应以摊余成本计量。(2) 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如果金融机构有意图在近期出售这部分金融资产,并且这部分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实现方式不受合约义务的约束,那么应该将持有期间的价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3) 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如果金融机构的意图是在未来某个时刻获得投资收益总额的最大化,并且目前不确定会在将来什么时间去实现现金流量,那么这是一项与管理风险敞口有关的经营活动,应该归入到所有者权益项目下的其他综合收益类别。FASB的这项建议与IFRS 9提议的混合计量模式是接近的,此举受到了银行业的欢迎。根据FASB的新提议,美国银行业将可以继续采用历史成本对贷款进行估值,而不是必须根据市场变动进行估值。 美国银行家协会(The 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 简称ABA) 主席弗兰克·基廷(Frank Keating)对这个转变持支持态度。他表示:“此前FASB要求在包括贷款在内的所有金融工具中推广市值会计, 将会带来毁灭性后果,现在FASB终于回到正确的道路上,能够一致同意推翻先前确定的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工具的提议,意识到了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即企业的商业模式应当是计量金融工具的关键因素”[11]。

2011年5月,IASB正式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 13的目的在于定义何为公允价值、规定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以及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提出要求。IFRS 13第六条提出,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计量和披露要求不适用于资产减值以及可回收金额等类似于公允价值但不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12]。IFRS 13第三十八条提出,如果计量对象的可观察价格不存在,可以使用收益法和市场法作为估价技术[12]。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收益法,需要考虑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技术。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市场法,需要使用某种复杂方法估算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报价①。

2014年7月,IASB发布经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计划于2018年1月1日生效, 允许提前采用。 新IFRS 9阐明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买卖某些非金融项目的合同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完全取代之前的IAS 39《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 确认和计量》[13]。新IFRS 9在IAS 39基础上的主要议程和完善内容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和计量、 减值方法与套期会计。根据新IFRS 9的规定,未来的金融资产分类依据是主体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这应该是一项事实,而非认定,通常可以通过观察主体的业务活动进行辨别,主体的业务模式将决定现金流量是源自收取合同现金流量、 出售金融资产或是两者兼有。新IFRS 9还规定,金融资产减值的目标旨在确认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显著增加的所有金融工具在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相关评估应考虑所有合理及可支持的信息,包括前瞻性信息;并且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应当反映通过评价一系列可能的结果而确定的无偏概率加权金额; 货币的时间价值;在无须付出不当成本或努力的情况下可获得的有关过去事项、当前状况及未来经济状况预测的合理及可支持的信息(IASB,2014)[13]。

在金融危机之后,IASB还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进行了持续修订。 在2010年,IASB发布了只有IASB参加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其中,计量部分始终是概念框架的重点内容。 在2010年版的概念框架中,IASB直接定义了4个计量基础, 分别是:历史成本(historic cost)、现行成本(current cost)、可变现价值(realizable value)、现值(present value)[14]。在2013年7月,IASB发布《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评论(讨论稿)》(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简写为DP), 其中定义了3个计量类别,分别是:基于成本的计量;基于现行市价的计量;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15]。其中,基于现行市价的计量主要是指公允价值。 在2015年5月,IASB发布《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义稿)》(Exposure Draft of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简写为ED), 拟于2016年完成对概念框架的最终修订并发布正式稿。 在ED中,IASB再次将之前的分类合并为两个计量基础。这两个新的计量基础分别是:历史成本和现行价值。其中,现行价值还包括:公允价值;资产的在用价值和负债的履约价值[16]。那么,依据ED的划分,一项资产的计量基础,不是历史成本,就是现行价值。并且,现行价值的两个来源公允价值与在用价值是有区别的,公允价值是从市场参与者视角的定价,在用价值是管理者依据未来现金流量做出的估计。市场参与者视角是公允价值不同于使用价值的特殊之处。 所以,摊余成本、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资产减值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厂房设备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等类似于公允价值的方法不能称为公允价值计量。IASB在发布ED时还声明, 概念框架不会凌驾在任何现有准则或解释之上,当修订后的概念框架与具体的IFRS不一致时, 遵照具体的IFRS执行。

五、分析与建议

综合来看,公允价值会计是一种将未实现损益与已实现损益并列的计量方式,它强调的是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而非资产公允价值的实现。它的经济后果来自于将各种与持有损益变动有关的风险包括资产价格泡沫、价格风险和交易风险不加区分地计入了财务报表这样一个制度安排,从而使财务业绩同步映射出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基于对公允价值内在涵义的解释,笔者认为,未来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改进,应注重协调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会计信息在反映金融市场风险的同时,也应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要充分认识公允价值决策有用性的边界及其局限性。

为了改进公允价值的计量缺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允价值计量存在有利有弊的两面性,虽然反映金融风险动态有助于向投资者报告信息风险和具有决策参考作用,但它的波动性、操控性与顺周期问题降低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并且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以反映未来现金流的可实现性为目标,而不是局限于如实反映这个可靠性的替代特征,或者以反映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为目标;三是公允价值信息对金融风险的传递作用应当谨慎适度,而非充分反映。

参考文献:

[1]Zeff, S A. The Evolution of U.S. GAAP: the Political Forces behi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J]. The CPA Journal,2005.

[2]Schneider,D K,and M G,McCarthy. Fair Value Accounting Broadened with FAS-159[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7,7:28-35.

[3]FASB. SFAS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 2006.www.fasb.org.

[4]Andrew,R Sorkin. Did an Accounting Rule Fuel a Financial Crisis?[N]. New York Times,july 1,2008.

[5]Chris Isidore. The Accounting Rule You Should Care about[EB/OL].http://money.cnn.com,Oct.1,2008.

[6]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通知[EB/OL]. http://kjs.mof.gov.cn,2010-04-01.

[7]IASB. 2009.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9. www.ifrs.org.

[8]戴正宗. 混合计量模式或将好于公允价值[N].中国会计报,2010-06-25.

[9]IASB. Fair Value Optionfor Financial Liabilities(Exposure Draft). 2010.www. ifrs.org.

[10]戴正宗. IASB与FASB就信贷损失会计新规制定达成共识[N].中国会计报,2011-01-24.

[11]张晓泉. FASB放缓实施公允价值新规[N]. 中国会计视野,2011-02-11.

[12]IASB. IFRS 13: Fair ValueMeasurement. 2011.www.ifrs.org.

[13]IASB. 2014. IFRS 9: Financial Instruments. www.ifrs.org.

[14]IASB.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2010. www.ifrs.org.

[15]IASB. 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Discussion Paper). 2013. www.ifrs.org.

[16]IASB.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Exposure Draft). 2015.www. ifrs.org.

(责任编辑、校对:卢艳茹)

猜你喜欢
金融工具公允金融资产
金融工具在企业的发展及应用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和风险分析
金融资产的分类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
浅谈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探究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认识误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