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涛
单手单眼,却有道不明的生动与圆满,这便是海宁皮影戏的魅力。作为目前江南仅存的国家级皮影戏艺术,海宁皮影戏声腔古老,风格独特,颇具南宋遗风。2011年11月,包括“海宁皮影戏”在内的“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影随行
皮影戏的起源,这一个传说最动人:汉武帝的李夫人,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美人,一病香消,皇帝相思成疾,就有聪明人“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这影戏成全的重逢,让皇帝心神恍惚:“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个深情的故事,贡献了“倾国倾城”“绝世佳人”“姗姗来迟”这些美丽的成语,更有“借灯取影”的皮影智慧,从此,影戏一唱两千年。
宋时,影戏如火如荼,宋室南迁后传入海宁,汴梁偶人的浓彩重饰,合着江南的丝竹管弦,成就了“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的狂欢。不止坊间,女艺人王闰卿更是凭那“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手艺,出入临安的皇宫,借银灯,演戏文。
如今的海宁皮影戏,依旧有南宋遗风,还是重彩绘,少雕镂,短下巴的圆润侧脸上,一只细长的凤眼,锣声里登场,鼓声里打斗,笛声里怀春,二胡里诉衷肠。锣鼓升起,高亢激越的弋阳腔,金戈铁马,醉里挑灯看剑;婉转幽雅的海盐腔,行云流水处,别有幽情暗恨生,隐约当年临安的繁华,那份恍惚,一如汉武帝再见李夫人。
皮囡囡
影戏初到海宁时,是用“素纸雕簇”的“纸头人”,后来改用羊皮彩绘,得名“羊皮戏”,再后来,牛皮取而代之,始称“皮囡囡”。
光洁弹润的母牛皮,要制得薄如素纸。这个薄,硬是薄出了一道道荤点心——灯影牛肉、鱼肉影戏、影戏算条,都借了皮影标榜手艺。制好的牛皮,经风干、剪形、绘稿、勾线、上色、过稿、镂刻、发汗熨平,一番细吹细打之后,出落成才子佳人,遍身华彩,侧着身,只一条胳膊,一只眼,照样眉目传神。灯光降临,好比女娲吹了口仙气,皮囡囡活了,人面般生动的皮肤、神情和体温,粉白黛黑,华服玉面,翎管连接的关节,一低头一转身,轻盈如弱柳扶风;若是那骁勇的好汉,再添一条胳膊一条腿,飞腾、翻转、打斗,动如狡兔。看艺人一双手上:赵子龙长枪一横,单挑曹营大将,小锣急急催,刀来剑往,枪脚如麻;大锣一声喝,长枪如电,敌将身首异处,枪头赫然一颗人头,是谓“挑头”绝技。
皮囡囡们住在樟木的影戏箱里,上千个身子、头茬,再加上“台面包”的亭台楼阁,“龙虎包”的飞禽走兽,“花包”的花草树木,“刀枪袋”的十八般兵器,端的是箱中乾坤大。熟于摆弄的艺人,喜滋滋地取出箱里的千军万马,唱遍肚里的百出大戏,上天入地,穿梭古今,幻化出整个世界,何尝不是开天辟地的气魄。
蚕花戏
“蚕熟半年粮”,清明前后,海宁村村开唱蚕花戏。用的幕布,正是江南的“桃花纸”,又白又薄又糯,皮囡囡贴着这纸起立坐卧、躺滚厮杀,着实不易,想那《红楼梦》里的尤三姐,指着贾琏说“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演蚕花戏,要的就是艺高人胆大。蚕花戏必演《马鸣王菩萨》,幕布上,蚕神是位美丽的女子,在马上奔驰,艺人高唱“马鸣王菩萨到府来,保佑你家年年看好蚕……旧年采了千斤茧,今年采到万斤蚕”。演毕,蚕农来讨那桃花纸,糊上蚕匾,心里便有了丰收的笃定。
除了蚕花戏,旧时的生活,哪一处少得了影戏呢?求神演还愿戏,做寿演祝寿戏,造屋演上梁戏,庙会演酬神戏,小孩生日演周岁戏,结婚还有暖房戏……当年海宁的陈阁老,干脆在家里养了一个皮影戏班子,以娱晚年。
然而“把酒话桑麻”的时代早已过去,影戏跟老艺人们一起,相继凋零。陈阁老的宰相府第,那昔日王谢门前,如今游人如织,只有海宁皮影戏馆的影窗上,依旧雕梁画栋,门口坐镇两只石狮子,檐间悬着花团锦簇的宫灯,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豪门。
上古天真
儿童永远是皮影戏最真挚的拥趸,而影戏的灯光是成人世界的满天星斗:美的好人,丑的坏人,石头精一张山石脸,孙悟空浑身挂仙桃,凤凰的羽翼簇拥贵妇的长发,坠珠亭亭垂过鼻尖,蟒袍下波涛翻滚,波涛上又开出红的绿的繁花;那青面獠牙的怪,云里雾里的龙,各种想象中的动物,自由行走在天堂地狱、高山大海,它们飞快地转身、变化、翻筋斗,短兵相接的声音,是一个小钹发出金属的尖叫。
在绚烂又质朴、古老又天真的影戏前,大剌剌地,与赤子之心不期而遇。于是,相信《八美图》里的青年,掰玉米似的一连娶到八个美人,然后大家一起千里觅封侯,人生就是一次兴高采烈的春游;无论是《鸾凤箫》还是《玛瑙杯》,宝物总会引来祸事,义气是理直气壮地劫法场,成功是弹无虚发地中状元,蒙冤的将二代特别能打,贪心的官二代特别该杀……
灯影下,精湛繁复的技艺,缠绕扑朔的剧情,高亢低回的唱腔,都凭那直抵人心的天真,轻杖胜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