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辉
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用以考查学生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阅读材料;又因其语言具有凝练、含蓄、丰富等特点,而令人难以深刻而准确地解读。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或仅一味强调朗读、背诵,或照搬照抄教辅的解读。学生听后或一片迷茫或收获甚微。在未得解读之法时,学生一旦面对陌生的诗词,就会无从下手,或随意解读。长此以往,则容易产生畏惧感。因此,笔者以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
一、品味语言,逐词解读
古代诗词的语言十分凝练,可以说,每一个字词都是不可或缺。我们在解读诗词时,不能遗漏字词,要逐字逐词,准确地去品味、解读诗句。
品味语言,首先要能翻译诗句的大致意思,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明确诗中所写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时就要注意词语的倒装,可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江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萋萋,碧绿而茂盛”。由于声律的要求,押韵、平仄和对仗的工稳,此句中“历历”“鹦鹉洲”就运用了倒装的方法,在翻译时就要调整位置。要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要让学生先知道古诗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尤其要注意词语的倒装与省略部分。
品味语言,其次要能进行充分联想和想象,揣摩其言外之意。古诗中,常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如音乐求弦外之音,又如绘画求象外之趣。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有其局限性,有时不能够完全表达人们心中所想,所以古诗语言含蓄、丰富。联想与想象的过程,其实就是丰富诗意,对诗意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单独去看每一个词,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意味,而联系起来看,其构筑的意境就有了一种十分浓重的凄凉悲苦的意味,表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思考“言外之意”,主要是要把词语本身与所在语境、相关鉴赏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其在描写形象、运用技巧、表达情感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品味语言,有时还要考虑其在诗歌结构、表达情感方面的意义。很多古诗,诗中都会有一个最能表现其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词或句,即所谓的“诗眼”“词眼”。如王安石《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围绕“乱”字展开叙写: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因此,“乱”可谓此诗之“诗眼”,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
二、辨明形象,由象而境
诗歌是文学的,它除了讲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之外,还大量借助生动的形象来展示意境并传达情感。因此,深入细致地辨明诗中的形象,由形象而意境而情感,也是解读古诗的重要步骤。形象因寄予了作者的情感而成为意象,这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在古诗中,一些意象由于被众多名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来表现某种相似的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了具有相对固定意味的传统意象。这里,一般分以下三类形象。
一是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的形象和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两类。辨析这类形象时,主要依据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及诗中的景物描写来把握。如张口《竹轩诗兴》:“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全诗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通过“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通过“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全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二是事物形象,此处指“咏物诗”中用以表现诗人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自然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这一类形象,要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思考,提炼事物特征,挖掘内在品质、精神。如杨万里《三花斛三首·右兰花》:“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干家。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江芳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诗中的右兰花在冰天雪地里竞相绽放,虽然鲜为人知,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表现出不畏严寒、高雅圣洁的品性。右兰花因为江蓠、圃蕙任凭文人骚客评价定而不屑与之为伍,诗人以此含蓄地表达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
三是景物形象,指写景抒情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景物形象既包括一个一个的形象即意象,也包括多个形象组成的画面、意境等。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中“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句,兰、蕙、菊引自屈原《离骚》,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当然,对于诗中出现的意象,我们必须认真辨析,因为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中传达的情感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柳”这一意象,可表示依依惜别的深情,与送别有关,但有时不表示此意。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表达的是对春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通过描写春柳的风姿可爱和无人可属,尽显凄凉之情。而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此诗则表现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慨,诗人以牵马临风立于老柳树之旁的凄清图景表达了这一情感。
三、分析技巧。熟能生巧
为了刻画形象,表达情感,诗歌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说,为了达到诗人的写作目的,诗人所运用的所有手段都可归入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章法结构等方面的技巧。能否准确辨析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评价考生能否深入解读一首古诗的重要标准。
表现手法,古诗中常见的有衬托、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如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在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以此来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具体而言,有描写方法,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如张炎《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词的上阕,作者借楼上笛芦、迷蒙山水、千里燕子、两中梨花等,采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从抒情方式说,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通感)、拟人、夸张、借代等。如韦应物《秋斋独宿》中的“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第一句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而招兵问《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中的“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第一句写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章法结构,指诗歌的结构技巧,如曲笔人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等。如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中的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读古诗,辨析古诗的表达技巧,不仅要能够准确地指出运用的技巧,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懂得一般分析的步骤。
四、体悟情感,综合揣摩
大多数古诗,其写作的目的是抒情,所谓“诗言志”,“不平则鸣”。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诗歌的终极目的。因为,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把握诗歌的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探寻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思想内涵。把握情感内涵,是解读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诗歌蕴含丰厚的情感内涵,就其所反映的情感类别而言,常见的大致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等。
在深人品味语言、辨析形象、分析技巧等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揣摩;同时,依据诗题、注释、作者背景等,我们才能较准确地读匿诗中的情感。如李纲《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全词描写的是渔家生活。上阕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下阕写渔家乐。“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钦慕之情。
解读古代诗歌,是一项综合工程,它需要学生大量的知识积累与阅读感悟的积累。但是,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教而得法,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并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那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定会有明显提高。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