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自主学习”成为了教育热词,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呢?笔者和同事一起研究,提出“包节到人”的教育主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借助于包节到人提升初中物理自主学习的效果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一、包节到人的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模式
所谓包节到人,指的是将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各节内容都下放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当然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要充分地发挥主导性作用.具体的教学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后,学生课前预学对学习目标有所了解,接着课堂上再一次围绕学习目标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接着让学生自主展示,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更正,抽象为物理概念,然后教师提供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将习得物理概念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馈自己对物理知识和概念的理解,矫正原有的错误认知和经验,由于有了过程的体验和问题的训练,再次审视学习目标,发现不仅仅达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也有效达成.
二、学习浮力时实践案例分析
1.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浮力;(2)思考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并从教材中找到解释;(3)思考浮力的大小如何求,讨论和交流得到浮力的计算式;(4)联系生活,知道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阅读课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初步了解概念;(2)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浮力的产生机理;(3)回归生活,了解浮力利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生活经验到课本知识的情感升华;(2)初步建立科学地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
2.包节到人的课堂学习活动
(1)学生自主展示实验,生成问题
(2)学生自主讨论,形成实验方案
对于上述过程生成的问题,如何处理呢?包节到人的自主学习模式,笔者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猜想,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最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之间进行比较、交流,教师从旁点拨选择最佳的方案:“采用弹簧测力计称”,[HJ1.25mm]具体的实验有如下几个步骤:首先用弹簧测力计测空气中的石块重力,记录示数;然后将石块浸没水中(不与杯底接触)再读出示数;观察示数变化(变小);最后解释变小的原因:下沉的物体也受液体对其的浮力作用.
(3)阶段性总结:“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作用.”同时生成问题,浮力的方向向哪里呢?
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么办呢?学生讨论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此时应该通过演示实验(如图2所示)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物理现象,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在大脑中留下“浮力方向总竖直向上”的印记.
随后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抛出几个问题:
问题1:请分别指出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问题2:请作图画出浮力的方向?
问题3:浮力是怎么产生的?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问题1和问题2有了前面的活动,学生都不难回答,问题3的给出将学生的思维转向课本阅读,学生对教材的自主阅读可以找到答案.
在学生阅读教材找问题3的答案时,教师的巡视不能仅仅是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阅读的进程进行追问,如“物体在水中位置下降,浮力会不会改变?”这个问题再一次暴露学生的思维缺陷,并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思考中来.
(4)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解决核心问题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浮力到底跟什么有关,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为了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设计,演示几组具有明显对比度和思考度的实验.
这些都是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误区,有了上述结论,接着教师给学生讲“阿基米德故事”并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根据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最终通过数据分析得到阿基米德原理.
(5)规律应用
应用1:请你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解释“死海为什么不死?”
应用2:为什么我们将饮料瓶往水里按时,越往下越费力?
应用3:想一想,用测力计提着石块浸入水中时,这一过程中示数有怎样额的变化?
3.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活动设计,将学习过程全部交给学生,问题情景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学生自主学习生成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能有效保持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提高,强化自主学习的欲望与能力,从主观角度自觉地去完成下一个内容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