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 肖曼璐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筹措科研经费的渠道多元化,暴露出了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经费科目设置不合理、经费监督不力、缺乏科研经费效益评价指标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124-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日益增多,高校科研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获得科研项目、课题经费的渠道越来越多,科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但是,同时也在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在本文中,笔者针对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严格地进行编制经费预算。由于我国科研经费政出多门,既有纵向的,比如财政部、财政厅、财政局设立的科研项目;也有横向的,比如高校、企业、学会、科研院所等等设立的科研项目;项目繁多,内容复杂,申请过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于经费的支出和使用大都没有详细的规定。项目组成员既承担着教学任务,还要开展科研工作,大都缺乏财务方面的知识,也没有进行足够的调研和科学测算,随意估算课题成本需求,导致不能科学编制经费预算。高校都是要求科技部门先对经费预算编制一般项申报书进行初审后交给财务部门二审,然后再由学术委员会评审,最后上报校领导签字批准。在这几个环节中,往往是人情大于制度,大多是“点到为止”,并没有人关注这一笔经费开支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的核算是否科学?因此,就造成了只要是项目组自己要回来的经费,项目组负责人就能够说了算的局面。
2.经费科目设置不合理。
(1)不允许在项目中列支正式在编人员费用。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科研工作者在每一个科研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有的是无法计量的脑力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科研经费都回避了在职科研人员工资性支出问题。“从科研成本构成来看,科研成果50%以上的贡献来源于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工作”,但却不允许列支体现科研人员知识价值、劳动价值、创造价值的工资、奖金及福利等,其结果必然导致出现所称道的项目越多,经济上却不合算的“怪圈”。这样做最终自然会影响科研项目参加者的积极性,有的人甚至“出工不出力”,严重地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经费报销造假的状况。
(2)只计算科研经费的直接费用,没有计算间接费用。众所周知,科研经费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可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际上对科研项目只计算了直接费用,没有计算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单位为项目(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使用图书馆、网络中心等公共资源,有关管理性费用高校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等,以及承担单位用于科研人员激励的相关支出等。大多数高校实际上仅仅是通过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代替间接费用的,通常也都控制在5%以内,与实际工作中间接费用的投入不成正比,难以弥补由于科研而产生的间接费用。因此,高校教育事业经费实际上承担了科研活动的间接费用。
3.没有形成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监督。现行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是沿用传统的项目负责人负责机制,一方面,科研部门大都是只关注重大科研项目完成的进度、成果的数量,不负责监督具体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项目负责人只要在经费的预算内,按有关规定使用经费同时提供报销单据即可完成报销流程。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只是负责项目经费的预算及核算,并不关注报销单据的具体内容与科研项目是否有出入。因此就出现了科研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有“真空”的问题,从而发生贪污公款、营私舞弊的行为,甚至使一些人走上了不归之路。
4.没有一个能够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准确评价、考核的指标。长期以来,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评价上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一个项目、一个课题,开展了多年的研究,最后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多么大的成效?达到了何种目的?往往是有头无尾,不一而终。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效益、技术效益与社会效益。由于这三种效益的评价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比如经济效益评价需要一定的时间,技术效益评价需要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社会效益的评价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的使用还一直停留在“重收支管理,轻绩效考核”上。
二、改进措施
1.要进一步完善和出台能够将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科学、透明的法规与细则。国家教育、科研、财政、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要针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出台能够统一规范政出多门、纵横交错的各种各类的科研经费的法规,从而避免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乃至财务管理人员都无从下手、难以准确地执行与使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牵头协同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等相关部委,深入调查研究,接好“地气”,共同制定能够将科研参与方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标准等等都包括在内的相关法规,从而使广大科研工作都能够树立底线思维,避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2.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在分管校领导与财务、科研、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统一协调下,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主要包括:(1)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度。从经费申请、审批、支出、报账,到项目负责人与财务、科研部门负责人的权限、责任,都要逐一落实。环环相扣。明确各项经费的开支范围与使用标准,各个部门的职责、经费的转入转出、报销流程,都要有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规定。(2)外拨经费管理检查制度。合作单位的每一笔经费开支、使用情况、项目进度与技术完成等相关问题以及对违纪行为的处理都要有明确的规定,要做到跟踪审查,胸有成竹。(3)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定期抑或是不定期地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进行考核,尽可能提高全体参与科研项目人员的整体水平和资金使用的效益。(4)科研经费审批制度。确立对科研项目经费事前审批、事中管理与事后跟踪审查的全过程管理,不留死角,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参加人为校领导、财务、科研、审计与项目负责人
3.要进一步做好经费预算工作。其一,要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机制。参加人为校领导、财务、科研、审计部门与项目负责人,通过项目负责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手续。其二,要严格规定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哪些是可以支出的,哪些是不能支出的。课题经费包括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两部分内容。直接费用需要将具体项目在整个课题中所占的比重写清,如业务费、管理费、人员经费等等,都要逐一说明。对于根据科研工作量折算的人员经费,必须直接计入直接成本。
4.要进一步严格执行科研经费预算,不能随意变更与突破。首先,在课题开展与运行阶段,科研部门和课题负责人要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与了解课题与项目的进展状况,特别是要了解相关费用使用情况。及时了解项目的支出、经费的结余等明细,实现动态控制、实时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纠正。避免由于管理疏忽而造成的风险。其次,要与财务部门紧密配合,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并按照预算科目安排资金使用。项目负责人和相关单位要与财务人员保持通畅的联系,互通信息,从而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第三,严格禁止随意调整与变动科研经费预算的行为。无论是劳务费、差旅费、专家咨询费、设备费,抑或是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会议费等,一律不得调整项目;出版、文献、材料费、燃料动力费等其他特殊用途预算如果确实需要进行调整的,需要提出申请,经相关各方共同审核并全部,方可作出调整,而且调整幅度不能超过10%。
5.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全面树立绩效管理观念。首先,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高校内审部门要积极开展对各二级学院、各单位、各部门全部科研项目的审核,要做小、做细、做实,从项目立项,到签订合同,再到合同管理以及经费的日常支出,直至最后结题,每一个环节都要跟踪审计,不放过每一个节点。要对经费的支出情况进行严格审计,着重了解科研经费弄虚作假、截留资金、挤占科研经费等行为,发现问题严惩不贷;通过严肃查处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损公肥私、贪污挪用等案件,建立高效的防腐体系。其次,要重点开展对科研资金绩效考核审计,从而能够及时掌握资金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建立切实有效的、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达到不断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水平的目的。第三,要防患于未然,建立监管责任制度,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但是对已经发生了的案件,必须严肃查处,使那些敢于触碰底线的人付出相当高的代价,通过党纪政纪、行政处罚直至移送司法机关等多种措施,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违纪违法责任。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源头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其一是强化内部管理,其二是加强外部监管,二者缺一不可。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就一定能够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善庆.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策略.经济师,2014(11)
(作者单位:1.吉首大学财务处 湖南吉首 416000;2.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湖南湘潭 4111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