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生物经济研究文献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2016-11-19 08:41李雪
经济师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物经济发展

李雪

编者按: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推动下,国家越来越关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这为我们研究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始研究生物经济,并著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认真梳理和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对我们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久前,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趋势理论研究会”上,本刊记者有幸听取了上海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周肇光教授所作的专题报告,记者以访谈的形式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记者:周教授,您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推动下,国家越来越关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客观上促使学术界重视对生物经济发展的研究,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请问,从生物经济文献来看,近年来我国学者主要对生物经济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

周肇光:好的。从近年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学者主要对生物经济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

第一,关于生物经济内涵与特点的研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看,生物经济时代逐步成为人类社会演变和发展中的新时代,因此正确认识其形成的内涵与特点,对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对生物经济内涵的研究。首先,从时间起点上阐述生物经济的内涵。如刘彦蕊学者赞同1999年美国提出的观点,认为生物经济是“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和生物基产品为开端逐步形成的经济”。2005年,欧盟将生物经济概括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生物经济”,即它能够描述在能源和工业原料面不再完全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未来社会。200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生物经济定义为:“生物经济是经济运行的聚合体,通过生物产品和生物制造的潜在价值使命来为公民和国家赢得新的增长和福利效益。”{2}刘长秋学者认为,生物经济概念最初由博德加·汉德(Cadet Hand)于1956年在《所有的珊瑚都是食草动物么》一文中提出,之后被斯坦·戴维斯和克里斯托·迈耶等学者于2000年正式使用。{3}他们认为生物经济(bioeconomy)是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业之上的经济。{4}2005年9月14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上提出,要把发展生物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5}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时代性。

其次,从生物技术上阐述生物经济的内涵。如袁媛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就是以生物资源为依据,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在遵守自然规律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经过生产和加工,最终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提供生物产品的一系列相关活动的经济。{6}刘清峰学者认为,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7}王宏广学者认为,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8}此外,刘国涛学者以马克思主义自然力理论为指导来研究生物经济,认为生物经济是21世纪最具革命性、发展性的经济发展方式。{9}这些学者从技术层面上分析生物经济的内生性,对我们认识生物经济内涵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从经济形态上阐述生物经济的内涵。如徐晓勇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形态,是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10}邓心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11}杨波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开发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继狩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之后的人类第五个经济形态。{12}张伟力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是用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转化生物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物质生产方式,是以生物资源和产品、生物企业和产业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为主导更新替代传统经济性质和内容的经济形态。{13}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生物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是对生物经济特点的研究。首先,生物经济具有三个特点。如王宏广学者认为,生物经济具有资源依赖性强、产品多样性强、技术通用性强等特点。{14}齐振宏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技术依赖性强、关联性强、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等方面。{15}楚宗岭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共同特点:一是生物经济发展领域涵盖广,多方位促进经济向绿色转型;二是生物经济以可持续为指向,形成可持续发展综合平台;三是生物经济以生物质为基础资源,加强创新技术的研发,提高可持续生物质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率。{16}这种概括,基本上把握了生物经济内在的本质特性。

其次,生物经济具有四个特点。如杨波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不是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经济形式;生物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生物经济将使许多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部门实现飞跃性发展;生物经济的发展将推动产业革命和结构调整,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发生深刻变化,也会影响世界经济活动规则。{17}赵曙明学者把生物经济特点概括为:生物经济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生物经济以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为目标;生物经济以高技术的知识性员工为核心资源;生物经济时代的社会责任问题较突出。{18}封展旗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具有知识是生物经济的生产要素、知识产权是生物经济的基础、21世纪的高新技术是生物技术、生物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等特点。{19}这种概括,从更深层次上把握住了生物经济的本质特性。

最后,生物经济具有五个特点。如刘清峰学者认为,生物经济具有资源依赖性强、产品多样性强、垄断性差、技术通用性强、高投资风险收益产业等特点。{20}刘岩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依赖性强、产品与产业多元化、市场容量大、商业价值高、生物经济的消费更具“人本化”等特点。此外,生物经济也会带来生命伦理与基因污染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21}杨国军等学者认为,生物经济具有高度资源依赖性、不竭的创新性、强大的渗透性、广泛的适用性以及代际间的可持续性等特点。{22}李后卿学者把生物经济的特点概括为资源依赖性强、创新性强、渗透性强、通用性强、可持续性强等。{23}这种概括,是对前3-4层次特点的扩展,显得更加完善,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生物经济演变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

第二,关于生物经济国内外影响力的研究。从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现状看,生物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内外广大学者所认可。

一是从国外看生物经济的影响力。从战略上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生物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力是空前巨大的,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抢占这一战略制高点。正如程艳敏等学者指出,美国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前沿,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2年,美国决定把每年的4月21日至28日定为“生物科技周”,并确定主攻“人类基因组计划”、“国家植物基因组计划”、“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等方向。{24}杨波学者也指出,英国政府发表了《生物技术制胜2005年预案和发展展望》报告。法国政府制定了《2002年生物技术发展计划》。印度政府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技术部”。新加坡提出把本国建成“生命科学中心”的目标。日本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的目标,实施了以“新世纪染色体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新纪元工程”。{25}德国政府将2001年命名为“生命科学年”。韩国把2001年确定为“生物产业元年”。马来西亚建立了“生物技术与产业联合会”,其目标是把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变为生物产业优势。泰国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委员会。{26}还有些国家政府也有类似做法。

从规模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以2004年为例,全球有4416家生物技术公司,上市公司有641家。其中,美国有1444家,上市公司有330家;欧洲有1815家,上市公司有98家;亚太地区有685家,上市公司131家。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雇员人数为183820人,比2003年增长了5%。仅美国2004年雇员数量就有137400人,占总雇员数的74.7%。美国生物技术产业总收入为427亿美元,占全球总收入的78.26%。欧洲生物技术产业总收入为77亿美元,占全球总收入的14%。{27}2012年以来,生物经济发展规模在扩大,美国依然是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重心。

从效益上看,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市场以美国为主,欧盟和日本排在其后。2003年,美生物科技投资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12.5%。生物技术产品每年以12%的速度扩展。1998年美国生物技术领域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970亿美元,2000年达4000亿美元,2003年接近9000亿美元。{28}欧盟在《2030年生物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以生物经济应对能源、环境和社会挑战,推动向生物经济转型的蓝图。目前,欧盟将超过45%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到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生物经济就业人数超过52万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欧元,生物经济涉及农业、林业、牧业、渔业、食品、造纸、化工和能源等行业。{29}日本政府于2002年开始逐步加强了对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投入,并计划今后五年内将科研预算增加1倍,达到8800亿日元。{30}还有印度、巴西、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政府都非常重视对生物经济的研发投入,并不断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生物经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在发展生物经济方面各有特色。如美国提高生物经济战略地位,英国重视合成生物学技术,德国以基础研究为创新重点,法国在生物技术产业上后劲十足,巴西以生物产业领衔经济,日本以生物技术产业立国,韩国倡导政府主导生物产业。{31}其他一些国家政府也建立了研发组织并开展有益活动。

二是从国内看生物经济的影响力。从战略上看,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生物经济的研发工作,2005年就正式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国务委员陈至立任组长,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中科院等14部门为成员单位。2006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制定了“生物技术发展纲要”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方案等。2010年,国务院把生物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生物产业的重点应在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质能,建立医药、重要动植物、工业微生物菌种等基因资源信息库,建设生物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建设生物育种研发、试验、检测及良种繁育基地,搭建生物制造应用示范平台。{32}正如刘清峰学者指出,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已登上了一个战略制高点,如我国是参与人类基因计划6个国家(美英法德日中)中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1%的DNA序列的测定任务。同时,我国科学家首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10%以上的测序任务,这使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33}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是高科技领域的重要战略,要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生物产业大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推进新的科技革命,使我国生物技术研发水平位居世界先进行列。发展重点是: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生物能源开发与生物多样化保护、中医药、生物安全等10个重点领域,重点支持转基因技术、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等35类关键技术。{34}这些措施,有利于我们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从规模上看,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全国现有生物技术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其中,从事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有300多家,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企业有200多家,每年新增公司近100家,上市公司约100家左右。同时,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大幅度上涨,仅863计划中的现代生物产业,2003年产值达540亿元,2005年达到900亿。863计划是于1986年3月实施的7项国家高技术计划之一。经过20年发展,生物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生物经济成为企业界投资的重点。为协调其产业发展,国家成立了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还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并出台了一批优惠政策,在税收、金融、人才引进、进出口等方面,给予生物技术企业大力支持,{35}这些举措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效益上看,我国在医药工业方面已批准建立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据MS公司预测,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将仅次于美国。到2020年,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将突破2万亿元,生物产业将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农业生物方面,我国已建立了基本的生物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36}目前,生物产业已成为增长最快最好的经济领域。如2008年,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2011年接近2万亿元,按照平均25%的年增速,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3.6万亿元,人民群众将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生物产品。{37}由此看出,我国也注意到了生物经济发展规模与效益的统一性,为促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关于生物经济发展对策的研究。从生物经济发展进程可以看出,生物经济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中将成为主导产业。为此,政府层面和学者层面都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发展对策。

一是政府层面提出的发展对策。在政府层面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5年北京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上,就提出了要把发展生物经济放在突出位置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了制定专门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规划,出台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建立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基地,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等对策。{38}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暨展览会开幕式上进一步提出:我国具有丰富生物资源、较好研究基础、巨大市场需求和良好政策环境。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府将在医药、农业、工业、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要采取五项发展对策:即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开放和共享,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生物科技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和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凝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基地发展,推动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培育壮大一批生物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监管,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生物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39}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05年北京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上,提出了五项发展对策:即以政策与规划为基础,营造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国家重大专项为龙头,加速生物技术产业化,解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建设一流的研究基地为突破口,切实提高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加速体制创新,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幅度增加投入,切实改善生物技术的投融资环境。为实现这些发展对策,科技部还提出十大具体行动:即生命探索科技行动、生物医药科技行动、生物农业科技行动、生物工业科技行动、生物能源科技行动、生物环境科技行动、生物资源科技行动、生物安全科技行动、生物技术产业化科技行动、生物科技国际合作行动。{40}万钢在2013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开幕式讲话中,又一进步提出四项措施:即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国家科技计划对生物技术的支持;加强政策激励,进一步改善生物技术的发展环境,对于国家重点支持研发的新药,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审机制,加速推动新药的产业化;加强医疗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生物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高素质、多层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41}这些发展对策,对我们准确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学者层面提出的发展对策。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了我国发展生物经济的对策问题。如唐雯等学者针对我国生物经济发展中存在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从宏观上提出了四条发展对策: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对生物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坚实的生物学研究基地;构建健康合理的生物产业结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物经济。{42}徐晓勇等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条发展对策:即确立生物经济的战略地位,将其列入未来重要发展规划;设立高规格全局性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加大对生物经济的资金支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保护和鼓励生物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培养生物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生物技术成果的产业化。{43}刘长秋学者针对我国生物安全立法中的缺陷,从完善生物安全法方面提出了三项发展对策:即加快我国生物安全的立法步伐,使其适应规范和保障生物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重视和强化对生物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保障我国生物经济健康发展;强化有关生物安全问题的刑事立法,以便于更有效地防范生物技术风险。{44}综合运用这些发展对策,对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实际意义。

记者:从上述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经济界不少学者以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对生物经济的内涵、特点、影响力以及发展对策均作出了有益探索,有利于我们把生物经济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明确区分哪些关系?

周肇光: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明确区分三大关系。

第一,正确区分生物经济时代与其他经济时代的关系。在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时,要从宏观上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性问题。因为,人类利用自然获得自身发展,但人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在与自然和平共处中得到可持续发展,{45}这就需要正确区分生物经济时代与其他经济时代的关系。

人类共经历了五种经济时代,分别是:狩采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生物经济时代。这五种经济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狩采经济时代的特点是生产力低下,人类活动极大地受自然制约,活动范围小,对自然的作用与影响甚微,具有自然依附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原始依附状态,人类敬畏自然。农业经济时代的特点是生产力有所提高,人类对自然的适应性和控制力有所增强,农业由攫取过渡到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未超过其容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融洽、依附和共生的关系,以自然为本。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是科技进步加快,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并出现“人定胜天”的开发观和“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造成一系列灾难性后果。人与自然关系被异化,以技术为本。信息经济时代的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使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信息社会的到来使组织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崇尚“非人类中心论”与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生物经济时代的特点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将使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人类开始从“改造客体”时代进入“改造主体”时代,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中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关系,逐步形成人本社会。

通过五种经济时代的比较,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首先是技术革命,然后引发产业革命,最后把人类带入到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如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转变。20世纪初电子管、晶体管的出现,引发了信息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经济时代。1953年脱氧核糖核酸(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催生了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后来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遗传图谱的绘制完成以及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重大突破,引发了新的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生物经济时代更能关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和谐发展、健康发展。这就是我们把生物经济纳入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战略的主要动因。

第二,正确区分生物经济初期产业生成与发展态势的关系。在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时,要从中观上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规律性问题。因为,产业发展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这就需要正确区分生物经济初期产业生成与发展态势的关系。正确区分这种关系,是科学认识产业未来发展规律的前提。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生物经济尚处在初期产业生成阶段,基于这种初期状态,往往会导致人们不以为然地对待生物经济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地方政府部门中也只是少数领导人在关注生物经济发展态势,生物经济的整体发展思路还没有形成,与国外相比较,这方面差距还很大。因此,要深刻认识生物经济发展态势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影响力。生物经济的发展态势主要包括:一是基因技术,包括克隆技术、基因组研究、转基因研究、病毒基因研究等,它将使人类寿命大幅度提高。二是生物医药技术,包括新型抗生素、新型生物疫苗、中药新药、基因工程物等,它将有效地提高药品功效,改变传统医疗技术。三是农业技术,包括转基因食品、基因工程与动植物育种、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绿色食品等。四是生物能源,如安全、洁净的生物能源将广泛用于汽车、火车和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五是生物材料,包括有生物活性的人造关节、皮肤、骨骼等医用生物材料,以及用秸秆、玉米等生物材料制成塑料、建筑材料等。六是生物神经系统、生物记忆系统、生物传感系统的改善,有机的生物技术将与无机的硅、复合材料和纳米技术并存,数字、文字、声音和图像四种信息将与嗅觉、味觉、触觉和直觉等重合,生物技术通过与信息技术融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46}为此,在我国生物经济初期产业生成阶段,就要未雨绸缪,出台相关政策,尤其要出台生物产业技术保护政策。正如程恩富学者指出,只有大力发展“控技术、控品牌、控股份”的“三控”型民族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及其产业链,才能使我国掌握核心技术的主动权。{47}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正确区分生物经济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土化培养的关系。在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时,要从微观上突出高端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性问题。因为,人才培养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正确区分生物经济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土化培养的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推进经济时代的演变与发展,主要靠科技的作用力和影响力,而这一切如果没有高端人才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建设与生物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端人才队伍。从目前全国人才培养情况看,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从国外引进国际化人才,这是当今社会最时尚的做法,但这种做法也存在高端人才引进后水土不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另一条是国内自主培养,目前全国已有部分高校设有生物经济专业,已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生物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高校相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重视还不够,由于存在急功近利倾向,地方政府往往把眼光瞄准到国外找人才,自觉或不自觉地得了国外人才引进依赖症,这一点如果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会从深层次上危及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从现在起,中国就要在新常态下制定中国未来人才培养战略。具体要求:一是政府部门要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顶层设计,要把培养生物技术人才作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战略,并把生物经济发展方向纳入本地发展规划,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二是要根据生物经济发展的特点,适度引进具有高尚职业道德、遵守行业规范的国外高端人才,并给予优惠条件,稳定这支队伍。三是高等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优势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新增设生物经济专业,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合作基地,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四是重视人才引进与本土培养方面的法制建设,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与生物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国家、企业、中介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以及生物安全,为培养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高端人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样,才能从更广阔的视野上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记者:周教授,您的谈话为我们展示了国际生物经济发展的大势,勾勒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在党中央和国家的生物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一定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取得辉煌成果。

非常感谢周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

注释:

{1}参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3:5

{2}刘彦蕊.美国生物经济的发展近况[J].创新交流,2000(18):59

{3}刘长秋.生物经济发展及其法律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0(11):1629-1630

{4}{15}齐振宏.生物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9):26、26

{5}转引自胡杨.把发展生物经济放在突出位置[J].中国科技成果,2005(20):7

{6}袁媛等.生态文明视域下以发展生物经济为抓手,推动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1):47

{7}刘清峰.生物经济——未来国际竞争的主战场[J].经营与管理,2005(1):31

{8}{14}{26}王宏广.试论“生物经济”[J].生命科学仪器,2004(3):41、41、40

{9}刘国涛.“生物自然力”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及其环境法学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5):103

{10}{30}{43}徐晓勇等.国际生物经济发展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5):113、114、114-115

{11}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与新疆农业体系[J].中国科技论坛,2002(2):16-21

{12}{17}{46}{25}{28}杨波等.迎接生物经济的世纪挑战[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3):92、93、92、、93、93

{13}张伟力等.生物经济引领中国经济现代化[J].生产力研究,2008(20):4

{16}楚宗岭等.国际生物经济战略透视.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2):114

{18}赵曙明.生物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对策[J].改革,2009(1):27

{19}封展旗等.第四次浪潮:生物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403-408

{20}{33}刘清峰.生物经济及我国的对策[J].创新科技,2004(7):31、27

{21}刘岩等.生物经济的兴起与生物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7):4-5

{22}{29}{32}{37}杨国军.生物经济热的冷思考[J].社科纵横,2013(10):39、39、40、40

{23}李后卿.论生物经济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契合[J].农村经济,2012(3):38

{24}{27}{35}程艳敏等.世界生物经济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学与管理,2007(1):22、22、22

{31}聂翠蓉.“生物经济”浪潮再涌.中国科技财富,2013(1-2):43-45

{34}{39}万钢.努力开拓生物经济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技产业,2007(7):10-11、11-12

{36}{42}唐雯等.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江苏科技信息,2012(2):15、16

{38}刘延东.在2009年国际生物经济大会暨展览会开幕式强调促进生物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科技成果,2009(13):1

{40}万钢.生命科学呈现多点突破态势、四大举措引领生物技术产业崛起.中国科技产业,2013(7):9

{40}陈至立.把发展生物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中国科技成果,2005(20):8

{44}刘长秋.生物经济发展视野下的生物经济安全问题及其立法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156

{45}李繁荣.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思想述评.海派经济学,2014(2):112

{47}程恩富.习近平的十大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分析.海派经济学,2013(4)

(责编:郑钊)

猜你喜欢
生物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第12话 完美生物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