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国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战略的实施,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各产业集群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对产业集群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也是本文的重点。文章还研究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概念、特征、形成路径和分析模型。最后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理论总结和评述,并提出一些问题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 动力机制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103-03
一、引言
技术创新一直都是国际竞争的核心话题。在知识信息化的今天,掌握核心技术对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经济水平尤为重要。然而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却存在很多问题,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进行产业聚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附加值低。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了重要的创新联盟战略,从当前国际竞争和国内的企业现状来说,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认识和理解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掌握其运行规律,并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优化。
(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概述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界定,国内外专业学者的看法和见解不一。
国内学者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其他企业形成优势互补,技术资源共享,实现集聚效应,让高精尖的科技和知识资源在产业集群内部扩散。国外专家则表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集群参与者之间发生有效的知识共享和互补,从而产生整体上的创新行为,也是一种集群通过实施激进式创新和改变技术路径来突破路径依赖的能力。
综上,本文将给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如下定义,它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协同供应商、顾客、政府、科研院所或其他机构等集群中的各行为主体,由于地域临近而产生创新聚集效应,集群企业之间在竞争的压力下,通过合作、学习等机制,推动创新产生、溢出和扩散的协同创新过程。
(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形成路径
1.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倡导者——政府宏观调控。为了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政府必须充当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降低成本的制度环境。
2.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有力保证——科研机构技术支撑。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由报酬递增模式进入了报酬递减模式,而激活的突破点在于加强产权保护,只有加强产权保护,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需求。
3.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加快技术扩散。技术创新本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有限,真正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技术创新扩散。
(三)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模型分析
1.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认为,企业集群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在于: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使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能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其产生与发展。
2.帕德莫尔的“GEM模型”。帕特卯和吉博森分析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构成三要素六因素。三要素分别是环境、产业和市场,并称之为GEM模型。该模型在是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诊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3.库克的“二系统模型”。库克等对欧洲11个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从聚集经济、制度学习、联合治理、相近性资本和互动性创新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以及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
4.拉多塞维克的“四要素模型”。拉托塞维克从决定性要素、组织者和联盟三个维度对中东欧的区域创新进行了分析,给出区域创新系统四个决定性要素模型。分别是国家层次、行业层次、区域层面和微观层面要素。该模型指出不同层次要素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影响,并认识到培育企业网络组织者是提高集群创新力的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政府调控的宏观政策方面
Gnyawali(2013)提出,政府对企业创新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往往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在短期内可迅速崛起,这是由于通过政府强大的财政优势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Per Levén (2014)认为,通过以往的研究,政府支持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大的资金支持,使得企业创新投入更大,因此创新的周期会缩短。Bruno S,Silvestre(2014)认为产业的类型不同,所具有的性质也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高端的和低端的产业上面。一般来说,由于高端产业的创新的风险更加大,因此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更努力扮演一个引导者身份。
(二)企业合作的互动交流方面
Michel Ferrary(2011)认为,由于企业地理位置的接近,企业对于彼此都更为熟知,因此这也为企业间的科技信息交流创造了一个的良好的氛围。Ladislav Mura(2012)认为,企业产业集群内部,大中小企业也可以实现很好的互动。此外,中小企业群体内部降低了创新的风险,提高了企业间的关系和信任程度。Babkin Alexander(2013),基于实地考察研究,欧洲著名的高新产业区就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由于企业之间更加注重合作和信息科技资源的交流,在短短的时间内Sophia-Antipolis就从不具备科技创新因素的区域发展为高新区,这也说明了产业集群内部相互的交流和互动对于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
(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方面
Natália Barbosa(2011)认为,高效和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将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这就催生了大批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从事新技术研发{1}。Jan Fagerberg(2012)认为,科研机构提供的知识和科技资源,为企业寻找到了创新点,同时也减少很多在基础知识方面的不必要的研究,这主要是由高校及其科研机构提供,企业只需对基础知识进行市场化的在加工{2}。Stéphane Robin(2013)认为,科研机构拥有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可通过创办独资子公司或者在咨询公司中技术入股的形式满足企业和政府在技术、管理领域旺盛的咨询需求{3}。
(四)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方面
Blandine Laperche(2011)认为,产业集群企业间的科技资源的交流机制,使得已不再先进的科技资源得以更新升级,从而促成新的创新点。Arash Azadegan(2011)认为,在企业的创新绩效方面,产业集群具有更加高效的优势,因为集群内部各企业间技术人才的跨学科交流以及人员合理流动,使集群内部技术人才的创造积极性高于其他非集群内部的企业。Sverre(2014)探讨了集群与创新的关系:第一,竞争促进了创新,这是企业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结果。第二,市场需求促使企业和顾客的交流更多。第三,集群内部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集群所在区域一般来说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政府调控的宏观政策方面
王春晖(2012)认为,为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政府可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制度为其提供灵感和方向;为了给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应加大对市场行为的规范。李瑞茜(2013)认为,政府补贴的研发经费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更能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刘同山(2014)认为,政府应着力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税后减免和抵消政策,有利于使企业成为市场创新的主体。
(二)企业合作的互动交流方面
杜靖(2012)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犹如一个三环模型:内环,主要包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中环是企业自身的预期收益,最外部是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三环紧紧相连,它们的综合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立体空间。赵烨(2013)认为,技术创新能降低企业生产某种物品的成本,并提高质量,可以扩大其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益。蔡新蕾(2014)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旨在通过企业自主创新使其成为创新的主体。
(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方面
蒋天颖(2012)认为,作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主体,科研机构在经济创新活动中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它是企业最基础知识的源泉,也是企业进行市场拓展的基石{4}。郝凤军(2013)认为,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并且在日益重视创新的时代,更应该加快产学研的一体化进程{5}。陈恒(2014)认为,企业应该和科研机构之间实现有效的沟通,从而实现自身有限的资源信息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扩展。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良好有利的知识环境,真正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技术收益率{6}。
(四)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方面
刘芹(2012)认为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间日渐加剧的竞争为企业提供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氛围,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内部间加强了合作,从而实现了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获取知识的所需经费的节省,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利于各方的。姚一倩(2013)认为,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交流,使企业在一些重要的信息和科技资源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创新等。企业间可以发挥各自企业的技术优势,从而实现了技术互享和技术交流。康秀梅(2014)认为,产业集群,具体表现在企业所需的资源共享,市场效率的提高,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成本的减少,以及合理的优惠的政策支持。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展望
(一)国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目前,国外形成的产业集群在整个世界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著名的高新技术区也因此发展起来,在世界高级技术产品的板块,这些集群所占有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还是比较可观的。但随着产业集群的深入研究,新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使得目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竞争的加剧是否会促使专门化公司占有上风还是综合公司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可能存在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问题。总之,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还是较为深入和广泛的,我国因研究较晚,目前市场化还在进一步的改革之中,因此很多实践还是借鉴国外理论。此外,国外的研究更着重结合本国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其研究的结论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以及每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方面,可给予国内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很好的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的评述
综上,国内学者们对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进行了不少探讨。主要设计到产业集群的形成、扩散与溢出机制、创新模式以及能力评价等。大部分研究都对产业集群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予以了高度肯定。然而所有这些研究,更多地是从不同视角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理论与时间问题以及产业集群创新的各种影响因素,很少涉及到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系统本身的研究。但是目前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给本文的研究写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研究展望
国内对于产业集群的创新的研究比较迟,至此也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化概念,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基本归纳如下:
1.以研究的内容入手,这是研究的本质。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的概念组成,以及企业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对于产业集群的路径研究涉及较少,对于动力机制的演化进程也极少涉猎,这也就造成了研究的不彻底,因此所得结论当然不太全面,因此扩大研究范畴,全面分析是今后研究所需要的。
2.研究切入点方面,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的动态化的研究过程,因此每一次对于问题的深入研究仅仅是一部分。但是由于学者受自身学术背景的限制,在本专业研究较深而其他的领域则较少触及。这也是目前结论尚不准确的一个关键原因。因此有必要从全盘考虑,统筹全局进行更加整体化的分析。
3.在研究的方法上,以社会学和管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居多,有的借鉴了工科的研究方法。这些归纳起来,其中前者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归纳总结,而后者则倾向于性质方面,因此有必要从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使得问题的结论更明朗。
五、结论
对国内外的经典的评书和研究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得到了如下结论: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宏观调控是最基本的力量,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而科研机构的支持是最好的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融合。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突破,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源头作用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辐射作用。
3.从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来看,我国技术创新研究基本上有三个角度,即经济学的、管理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前两(下转第106页)(上接第104页)者构成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主流。此外,学者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应该从更广阔的方面进行考虑,不能局限于自己学术背景,从而得到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立体化的结论。
注释:
{1}Natália Barbosa, Ana Paula Faria.Innovation across Europe: How important ar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J].Research Policy, 2011, 40(9): 1157-1169.
{2}Jan Fagerberg, Morten Fosaas, Koson Sapprasert.Innovation: Exploring the knowledge base[J] .Research Policy, 2012, 41(7):1132-1153.
{3}Stéphane Robin, Torben Schubert,Cooperation with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success i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France and Germany[J].Research Policy,2013, 42(1):149-166.
{4}蒋天颖,孙伟.网络位置、技术学习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基于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实证考察[J].经济地理,2012,32(7):87-92.
{5}郝凤军.基于持续性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12-25.
{6}陈恒,徐瑞姝,付振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研究[J].经济师,2014,31(1):101-106.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作者简介:李虹(1992—),女,汉族,湖南常德人,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管理]
(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