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华
摘 要:儿童的认识来源于活动。本文通过体验德育——触摸体验教育活动,从梳理内容,找准“融”点;关注过程,捕捉“质”点;植入课堂,融化“疖”点三个方面展开叙述,旨在贯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触摸体验教育活动融入德育拓展性课程,探寻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拓宽品德课堂的“长”“宽”“高”,实现德育课程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型,使之成为实现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触摸德育;触摸体验活动;拓展性课程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拓展性课程”一词已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德育的主要学科,品德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从单纯地研究学科教材转向研究德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触摸体验活动”是指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辟实践基地展开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的综合活动。把触摸体验活动的元素融入拓展性德育课程,拓展品德课堂的“长”“宽”“高”,妙显课堂的生活性,这无疑为当下的拓展性课程开辟了一片沃土。那么,如何设计活动,如何获取资源,如何利用体验活动的元素,彰显品德教学的“长”“宽”“高”,有的放矢地创建德育拓展性课程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摸索和尝试。
一、梳理内容,找准“融”点
触摸体验教育活动,是孩子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参与的社会活动。把触摸体验活动的元素与品德学科的内容及拓展性课程的特点相融,进行整合,梳理内容,在安排触摸体验的项目时,找准相融点,是顺利实施拓展性课程的基础。
1.内容安排的统筹性
根据 “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教材内容的总体安排,使体验活动的目标与品德学段目标相一致,统筹安排触摸体验活动的内容。一、二年级为课堂体验,根据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容,结合中高年级的触摸体验项目的内容,自编校本教材《文明礼仪》和《初识社会》,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前的准备,为中高年级学生的外出实景体验打好基础;三年级为动手操作,联合青少年宫等单位,开拓了“开心厨房”“科学梦工坊”“跆拳道”等10个实践体验,在校内进行模拟触摸体验活动;四、五、六年级为校外基地体验,创建了如酒店、交警队、法院、银行、妇保院、摩托厂等20多个触摸体验基地,分组进行实地体验活动。
2.内容活动的针对性
确定了活动的内容,根据触摸体验基地的特色,梳理出触摸体验活动的目标和品德课程目标,根据目标,把触摸体验基地的活动项目和品德教材的内容做好对应,为采撷资料做准备。详见表1。
在体验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活动中生成的元素,有些元素可以预料,有些元素不可估计,但它们相辅相成,融汇交错,所以统筹和对应只是相对而言,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生成元素与课文主题的实际情况重新整合。
3.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根据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地设计线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内容开展体验活动。一、二年级由于年龄小,既要考虑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又要考虑为中高年级阶段的体验活动打下基础,所以重在进行体验前的准备,由老师们根据“品德与生活”的内容,结合中高年级体验活动的项目,创编校本教材,进行课堂知识体验。中高年级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所以三年级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利用流动青少年宫、各社团组织和学校各种设施等资源,开展“学本领,扬特长”活动,在学校内进行类似于情景模拟的动手操作触摸体验。四、五、六年级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分组进行基地触摸体验,使孩子们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到各基地参与体验活动,使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见表2)。
为了使德育拓展性课程能寻求到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突破教材的局限,寻找课程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打造真实的品德课堂,基于学生、教材、课程及活动的特点,统筹安排,关注体验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活动的多样性,使触摸体验活动成为德育拓展性课程美丽的“后花园”。
二、关注过程,捕捉“质”点
在“触摸体验活动”中,孩子们都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参与活动,他们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品德行为,在活动中能发现学生存在的知行脱节等现象。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处,找准课堂教学的资源,为品德养成教育服务。
1.留心观察,捕捉情景资源
在行动之前,教师先对触摸体验行动方案,触摸体验的场所、行业、机构等相关知识做个全面的了解,再根据触摸体验基地所涉及的相应课文,制订好观察的目标。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事例和学生的表现中,观察、捕捉到教学的切入点,采撷最真实的教学资源。
例1:触摸体验基地:开心厨房;对应主题:五上第三单元交往是堂必修课;对应课文:3 让我们同行。
镜头回放1:开心厨房。今天做南瓜饼,老师发现,南瓜饼熟后,A同学手里抓着好几个南瓜饼,B同学一个也没有。于是A同学在B同学面前炫耀自己拿到那么多的南瓜饼,旁边一个同学提醒A同学分享一下,他就是不肯。C同学看见了,把手中仅有的一个南瓜饼分给了B同学,B、C两位同学高兴地吃着。A同学不好意思地走了。
2.及时记录,采撷声像资源
在触摸过程中,学生对触摸对象有了初步感知,会产生许多的好奇和探求的欲望,我们应该珍惜和利用好这个时机,利用《触摸体验成长记录册》引导学生自己搜寻资料,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思,用不同形式做好记录(笔记、拍照、采访),从而获得感性印象,采撷资源。
“胸中有墨好作画,切磋琢磨始于本。”这些在体验活动中取得的一个个声像资源,都将是课堂上“生成之花”最真实、最生动、最宝贵的原材料。有了它,让品德教学回归本真自然是水到渠成。
3.整理体悟,汇编情感资源
在这些触摸体验活动中,无论是活动途中的所见所闻,还是触摸体验项目本身所引发的思考,都是最真实的、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融入课堂教学,就更显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例2:触摸基地:妇女儿童医院;对应主题:四上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对应课文:2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学生感悟摘录:“接着,叔叔就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从视频里,我明白了医生的尽职尽责;从视频里,我了解了母亲的艰辛;从视频里,我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从视频里,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看完了宝宝,我悄悄地走出房间,心里却像打翻了的五味瓶,难以言喻。是呀,刚才那位母亲不就证实了‘母爱比海深的道理吗?”
品德教学是触动孩子心灵的活动,通过体验活动体察他们的生活,用他们的视角去审视品德教学的切入点,这样所取得的教学资源,能让学生的思想与真实的生活对话,通过孩子自己的体验和自己的感悟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 使品德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历程。
三、植入课堂,融化“疖”点
在触摸体验活动中采撷到的来自孩子身边的事例较书本知识更加新颖和真实,把这些内容植入课堂,能有的放矢地融化孩子品德中的疖点,无痕地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1.重组教材,补足课堂宽度
品德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虽然也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毕竟只是范本,和现实生活比,教材有一定的制约和游离。有了以上体验活动中采撷的元素,在教学时,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如开心厨房中那个独占南瓜饼不懂分享的孩子;交警队触摸活动中马路上惊魂的一幕;参观妇女儿童医院后的感悟;法庭旁听后的认识……都是非常精彩的教学资源。这些携带着学生真情实感的范例,能解决学生身上真实的问题,捡起这些洒落的珍珠,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事例开展教学,不仅事半功倍,还能在品德回归生活时让孩子们有实质性的改变。
例1镜头回放2:老师问:“孩子们,南瓜饼好吃吗?”孩子都说好吃。老师再问:“在做饼和吃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什么故事和大家分享呢?”于是,B同学就说C同学与他分享的那个南瓜饼非常美味,虽然只吃到半个南瓜饼,但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关爱,交到了一个好朋友。老师再问C同学有何感受,C同学说,我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此时,老师观察A同学,发现他低下了头,一脸羞愧。
2.跟进评价,增加课堂厚度
评价是指人们对于某个事物或某种事物所做的价值判断,对在触摸活动中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积极、有效的评价,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积极的、主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根据在体验活动中采撷到的各种信息,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精心处理,放大亮点,尽力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用榜样教学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性,真实评价,鼓励不奉承,尊重不盲从,引导不回避。抓住孩子内心向上的积极因素,促成孩子自我的不断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将来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公民打好基础。
例1镜头回放3:师问:“同学们,在这次美食触摸活动中,你们觉得哪些同学能得到优秀触摸章呢?理由是什么?”孩子们一致推选C同学。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老师把优秀触摸章敲在了C同学的触摸手册中的荣誉台上,C同学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其他孩子都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老师又说:“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同学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于是大家开展讨论,最后认为:B同学会感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A同学如果能知错就改,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3.拓展时空,延伸课堂长度
“慧眼识珠巧布置,四两也能拨千斤。”根据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在教学时,一定要拓宽品德课堂教学的“长”“宽”“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要释放真自我。敢做真自我。基于品德养成教育的长久性,那么拓宽课堂的时空非常重要,如果课前撷取活动资料,并把体验中撷取的资源植入课堂教学是对品德课堂向前的延伸,那么,布置任务,制订目标,形成良好品质跟踪了解,就是品德课堂向后的延伸,既拓展课堂的时空,又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
例2镜头回放:触摸体验基地:妇女儿童医院;对应主题:四上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对应课文:2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刚才同学们都讲述了通过妇女儿童医院的触摸体验,真实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所付出的爱是无法言喻的,无以报答的!那么,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自己,感恩父母呢?请大家做一份《献给父母的计划书》,内容包括你有什么话要对父母说?有什么事要对父母探讨?有什么行为要改正的吗?有哪些行动要付诸实践……期末时,我们要举行一节触摸体验回归课,看看你这份计划书的实施情况如何。”
捕捉教育素材,抓住教育契机,拓展教学空间,科学使用撷取的资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保证德育拓展性课堂的针对性。把在体验活动中撷取的真实的内容植入课堂,是体现德育拓展性课堂有效性的立足之本。
品德课程标准里曾说: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触摸体验教育”以真实的生活事件唤醒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孩子们找到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它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孩子们在体验中检验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把生活融入了课堂,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点的消化和巩固,在德育拓展性课程的实施中,补偿了原先课堂上欠缺的真实性,使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最终实实在在地回归了生活。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我们要在在平常的生活中捕捉教育的契机,淡化刻意教育痕迹,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得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触摸体验活动中,感受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并内化为社会经验,从而真正实现德育目标。
小活动,大课堂,巧借活动催花开!品德教学承载着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任务,这种不是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的,而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建构获得的一个个触摸活动,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真正贯彻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拓宽了品德课堂的“长”“宽”“高”,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公民教育的起航,为德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鲁 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有魅力的课程[J].道德教育研究,2004,(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岩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