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调控

2016-11-19 05:50罗琴
山东青年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青少年

罗琴

摘 要: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网络政治信息给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带来了双重影响。调控网络政治信息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需要建设主流网络文化阵地、加强网络阵地监管、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关键词:网络政治信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政治社会化程度直接关乎青少年“政治人”的实现程度。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网络政治信息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把握影响、科学调控,对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意义重大。

一、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正面影响

网络政治信息具有政治性、方向性、战略性的特征,通过广泛传播主流政治信息,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政治认知,塑造现代政治人格。

(一)传播主流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总和,每个阶级必然存在反映其阶级属性的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需要传播主流政治文化;而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接受并内化主流政治文化。虽然传播方式多样,但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必然是官方可控的大众媒介。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网络自然成为青少年接收社会政治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广泛接收网络政治信息,经过自身政治实践逐渐内化并认同主流政治文化。

(二)提升个体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2]。青少年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政治认知,才能通过政治实践转化为政治行为,最终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借助网络传播的信息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含大量政治信息,为青少年及时了解国情、世情带来了便利。青少年通过网络媒介,既能了解大量的政治现象,丰富政治知识,拓展政治视野;又能浏览、分析各种政治观点,并运用新媒体将这些政治信息进行传播和交流,深化政治认知、提升政治理性。

(三)塑造现代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是“行为主体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及其惯常行为模式”[3],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我国公民深受封建政治体制、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传统的政治人格——独立性缺乏,依附于权力生存;由于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政治环境下,传统政治人格也缺乏开放性。当前正处于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网络政治信息的丰富性、开放性前所未有,青少年广泛接收网络政治信息,获得了适应当代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培养起政治态度和情感,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现代政治人格。

二、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政治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减缓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

(一)消解主流政治价值观

主流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在一定政治背景下形成的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政治价值观念。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传播的政治信息与官方保持一致,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呈现出单向主导的特征,有助于形成主流政治价值观。网络传媒迅速发展,扩大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渠道,但对主流政治价值观也造成冲击。特别是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被动地、无甄别地接收网络政治信息,易被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利用,经由网络误导其政治认知和评价,最终逐步消解主流政治价值观。

(二)淡化个体政治责任感

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网络具有传播主体广泛、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任何个体都可借助微博、微信、邮件、论坛等传播政治信息,在监管尚未全覆盖的情况下个体行为往往缺乏约束力。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是虚拟的个体,隐匿的个人责任感会降低,特别是对于自身约束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同时,开放性的网络使政治生活更加透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阴暗面更多地暴露在青少年面前,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青少年产生政治认知矛盾,原有的政治认知逐渐模糊,甚至产生政治猜疑心,政治责任感也随之淡化。

(三)削弱个体政治实践力

青少年要实现政治社会化,必须经过政治实践环节。丰富的网络政治信息使青少年能及时了解社会政治生活状况,但这些信息并非青少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网络是一个虚拟化的空间,青少年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把自己与外界隔离,习惯于用虚拟的“人机交往”代替现实的“人际交往”,这样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青少年的政治实践力。同时,青少年借助网络与他人进行政治交往,由于政治认知能力较低,通过浏览网络政治信息而形成的政治意识也会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降低科学性,最终将不利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实现。

三、调控网络政治信息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路径

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客观存在,科学调控网络政治信息、因势利导,是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必然选择。

(一)建设主流网络文化阵地

借助网络传播主流政治信息,弘扬主流政治文化,加大青少年政治教育力度,是引导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通过网络进行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难度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调控网络政治信息推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难度。主流网络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理应承担起建设主流网络文化阵地、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任务,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传播主流政治信息,弘扬主流政治文化。当前,加强主流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网络思潮。调控网络政治信息,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网络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培育起主流政治价值观,必将加快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二)加强网络阵地监管

将监管延伸到网络空间,加强网络阵地监管,发挥“硬约束”对青少年网络政治行为的监督、管理、规范、调节作用,是推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方式。网络阵地辐射范围广,有效监管需动员各方力量。各级政府应结合青少年特点制定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制度、规定等,扫除法律盲区,并加大宣传力度,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网络政治行为。相应地,各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网络政治信息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守网络政治信息发布入口,规范网络政治信息发布审核。从技术层面看,应大力开发安全技术,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系统,以便进行有效地监控、过滤。对青少年这一群体而言,可建立专门机进行引导、监督,一旦传播不良政治信息时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提高抵御不良政治信息的能力,规范网络政治行为。

(三)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以德治网”就是要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运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政治信息。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首先要通过教育使网络伦理思想深入青少年内心,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提高网络伦理道德水平。同时,应注重培养青少年道德自律意识,提高自我约束力和辨别力,提高抵御各种不良网络政治信息的能力。此外,在青少年在获取网络政治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进行“内省”、“慎独”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能动性,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青少年的网络政治道德水平,自觉遵守网络伦理规范。通过网络伦理规范的构建,可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抵御不良网络政治信息的能力,引导其政治社会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周亚权.政治人格题解[J].探索,2007(4).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猜你喜欢
政治社会化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对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概论及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浅谈团组织在当前政治社会化中的挑战与转型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