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云
作为一个久居他乡的外地人,火车成为我回还故乡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年春运的返乡人潮中,就有我“随波逐流”的身影。坐火车愈久、次数愈多,愈会对铁路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和好奇,那一个个列车呼啸而过的隧道似乎都幻化为心中的串串问号。
凑巧的是,偶然间,我寻得了作家莫伸撰写的报告文学《中国第一路》,开始了解惑之旅。在捧得这部作品时,在反复翻读它已微微泛黄的书页时,在闻得它不时飞溢飘出的时光滋味时,我问自己:于曾经,它的价值,是什么?于当下,它的价值,又是什么?于未来,它的价值,会是什么?
《中国第一路》是莫伸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全书共计30万字,布局18章。从1990年10月到1991年7月的素材搜集、着手写作,到1991年底的最终完稿,再到1992年底的正式出版,历时几近两年。而它的问世,更是同步于大秦铁路的全线通车。《中国第一路》以大秦铁路建设为主线条,以七万余名决策者、设計者和修筑者为联结点,以不同个体在这一时段内的命运起伏为展示面,立体多维、层层构架,客观真实地讲述了大秦铁路和普通建设者的平凡故事。这部报告文学的价值,早已于20多年前就被充分肯定,获得陕西省首届双五文学奖、最佳长篇纪实文学奖。作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国第一路》的新闻性、真实性、现实性和文学性于当时,不言而喻。
时光转瞬,24年后的今天,《中国第一路》依然还深深地吸引着我和其他读者,为什么?
“我不想简单地论述大秦铁路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也不想表明他们的事迹曾如何让我感动——正像辛苦不能说明成就一样,可歌可泣也不能说明正确。对大秦铁路的决策者、设计者以及修筑者们来说,最高的评判应当是它为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振兴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这是莫伸在后记中写入的。我想,这既是作者的疑问也是他的期望,更是他撰写作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十多年前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之风吹起之时。修筑大秦铁路项目,既有赞成,亦有反对。反对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修建铁路是为人民服务,为什么大秦线只运煤不设客运站?第二,为什么要把一部分资源卖给外国,这不是成了一条卖国线吗?这样的情境,莫伸并没有以狭隘去思索答案,而是行走和调查,去看问题全貌。如他所说:“看问题一定要客观,一定要站在两面。一面是站在最基层的角度,一面是站在最高层的角度;一面是站在乡间田头的位置,一面是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位置。这样才看得全面,才不会肤浅,不会偏激,也才不会被时起时伏的舆论所左右。”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告文学就是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作家就是穿行于大地的走路人。行走,要有开始,而出发之始的不失偏颇、既有热情又有冷静的初心,的确更为珍贵。两面都看到,才能了解全面、理解本真。
报告文学家杨黎光曾讲:“每一部报告文学的背后,都会有一本采访的‘苦经。”的确如此。从出发到完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莫伸跑遍了半个中国,采访、查阅、着笔、修改……循环交错。品读作品,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质朴之情流于文字,没有刻意溢美,没有狭隘贬斥,都是呈现,这很不容易。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热爱——对生活的挚爱。
对于真实生活、历史瞬间和人物群体地如实记录,是报告文学的特点,也是报告文学的灵魂。莫伸说:“时间将为大秦铁路做一个科学的论证。这个论证将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它对七万人的努力同样将是一个不留情面地肯定或否定。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觉得忠实地写好一部报告文学,将国家投资几十亿乃至几百亿元的建设项目写出来归案存档,应当是一种比写小说更有意义的工作。”毫无疑问,报告文学撰写方向的准确把握,只能来源于作者本人的脚踏实地、根植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报告,才可信,才有意义、有价值。
大秦铁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千米,是中国西煤东运的主要通道之一。大秦铁路是中国新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1992年底全线通车,2002年运量达到一亿吨设计能力。为最大限度发挥大秦铁路作用,有效缓解煤炭运输紧张状况,自2004年起,铁道部对大秦铁路实施持续扩能技术改造,大量开行一万吨和两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全线运量逐年大幅度提高,2008年运量突破3.4亿吨,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大的铁路线。2010年12月26日,大秦铁路提前完成年运量4亿吨的目标,为原设计能力的4倍。[1]
时间,已经给予这部报告文学最恰当的评语!
《中国第一路》,作为一部纪实作品,又何尝不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作者的初衷:写出来归案存档。它是大秦铁路和建设者的最好纪录,是曾经历史的最好见证,也是当下不可缺失的最好联结,更是未来持续发展的最好起点。历史不可复制,穿行于坚实大地的双足,以坚定和坚毅,以事实的力量,用责任和使命,为我们留下了最宝贵最真切的记忆!
24载,历久弥新。大秦轰鸣,思索延续。作为有幸能够从事写作的我,除却满腔的文学激情,还能做什么?还应做什么?又必须做什么?时代在前进,但是,对于文学的基本要求并未也不应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或消失。
“真正的历史,首先是对于实际发生过的事实的尊重。因之,要历史地认识报告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只有从报告文学自身开始才能完成。”[2]
我想,《中国第一路》不仅仅只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它于多年前对于今时今日之困惑,早已给予了最好的回答和解惑!
[参考文献]
[1]大秦铁路[OL]. http://baike.so.com/doc/2478039-2619025.html,2016-5-2.
[2]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6页.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