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军
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命题,常常由写作引导语、题目、写作要求等几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或对写作提出要求、或限定写作范围或对写作进行提示。抓住这些内容里的关键信息,弄清它们的真正含义,是做好审题的环节,也是写出符合题意作文的基本要求。
2015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
_____里的微感动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河南中考半命题作文“_____里的微感动”,做到了常规话题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既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足够的开放性,有利于考生写出符合写作要求的作文来。写好这个文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审清题意,合理补题。“感动”本是常见写作话题,但一个“微”的出现,立刻给这个作文题目增添了时尚元素,紧扣了时代脉搏。什么是“微感动”?有人阐释说,不经意间的小事件所触发的感动。这种阐释不无道理,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件,甚至是身边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有时会让人心头一热,这就是“微感动”。其实,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引导考生写身边人、身边事。
审清题意后,要合理地补充题目。没有备选词语,更增强了半命题作文命题的开放性。根据这个命题的情况,横线上可以填写“社区”“教室”“公交车”“春天”“书页”等很多表示地点、时间、事物的词语。补充题目首先要做到顺畅,不能牵强,而且宜具体不宜笼统,如“成长里的微感动”“生活里的微感动”,这类较为笼统的题目是不利于写作的。
2.精当选材,深刻立意。哪些小事件能表达“微感动”这一主题呢?如,公交车里,白发老人主动为抱孩子的农妇让座;酷暑天,妈妈手里的一个雪糕;寒冬里,老师一个温暖的拥抱;公园里,小男孩小心地扶正一棵被人踩倒的小花……这些寻常小事,有时不免会让我们心头一颤,眼眶一热,这些都可以表达“微感动”的主题。写作时选材要着眼于“小”,不必刻意追求事件的“重大”,只要是能让我们温暖和感动的事均可。同时,越是“小”的材料,越要追求立意的深刻。比如一篇题为“角落里的微感动”的习作,写的是身体瘦小的爸爸参加“我”班的家长会,“我”竟然没有发现坐在角落里的他,事后还是别的同学提醒,“我”才知道爸爸没有缺席这次家长会,这让“我”微微感动。文章结尾写道:“后来,我会偶尔凝望教室的角落处,似乎那里仍有爸爸的存在,有股淡淡的暖意流进我的心里。”一个平凡甚至有些渺小的父亲能参加女儿班级的家长会,其实就是父爱的具体体现,这怎不让女儿感动呢?文章也正是用这样的小事件,表达了“父爱”这一深刻的主题。
3.巧妙表达,呈现亮点。不可否认,“微”是“_____里的微感动”这个题目中需要着重表现的关键词。但“微”不是作文的全部,就主题或立意而言,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常中见新,朴中见色是此类作文中的上品。一篇成功的作文,总会在表达上呈现出几个亮点来,以此来吸引读者。
面对一个命题或半命题的作文命题,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步骤进行审题,进而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作文。
一、全面审读,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所谓全面审读,就是审读写作引导语、写作题目、写作要求等内容,从中筛选出有利于写作的信息,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确定写作的方向及文体,为进一步构思、选材做准备。比如,河南这个半命题作文,只给出了题目和具体写作要求,但我们还是很容易就知道,“感动”是一个很常见的写作话题,而“微”字又不乏时尚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常见话题要写出新意;没有写作引导语,没有补充题目的备选词,无疑是说这个题目的写作范围很宽泛。再比如,2015年福州中考作文题目是“让”,题目之前给出了这样的写作引导语:“生活中时常可见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等情景。让,是待人接物的素养;让,是宽宏大量的胸襟;让,是聪明睿智的取舍。”这里一方面对“让”的含义做出了阐释,也提醒考生要从积极的方面进行立意,彰显社会正能量。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我们的写作会有所帮助。
二、聚焦靶心,领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就像打靶要瞄准靶心,在一个命题或半命题的作文题目里,往往会有关键词语的存在,领会关键词语的含义,才能真正避免审题失误、立意偏差。如,2015年成都中考作文命题“挥手自兹去”,写作引导语告诉考生,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这里“去”成了一个需要重点理解的关键词。我们还从写作引导语里看,“《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去”不是寻寻常常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是要带着深厚的情感去告别,没有情感的融入,“挥手自兹去”则显得毫无意义。再来说河南省的这个半命题作文,需在一个“微”字上认真琢磨。随着社会、科技和现代传媒的发展,“微”字成为近年来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词。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公益、微感动、微创手术等等,无不说明“微”正在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题目中“微感动”的“微”不仅是指受感动的轻重程度,更是指事件之“微”。也就是说选材要具体、典型,要从身边的常人和小事中寻找“感动”。
三、逐句扫描,注意命题的特别要求。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都有相对的开放性和限制性,有些命题还有一些特别要求,千万不能忽视。一般都会要求不透露考生信息,还会有字数要求,文体限制,半命题备选词的限制等。比如前面福州卷“让”的命题作文,要求只能“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安徽省2015年的半命题作文题目“难忘_____的眼神”,要求从“期盼”“慈爱”“坚毅”“失望”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如果另选词语,则不符合写作要求。
总之,正确审题是写出符合题意作文的基础,命题者给出的相关内容既是对写作的限制和要求,也是对考生写作的指导和点拨。抓住关键信息,并进行正确解读,才能顺利通过审题关。
每个周日下午,他总是爱坐三点那班5路车去学校,虽然时间有些早,但是这个时候出门的人少,车内不挤。今天仍然是这样。走了两站路,有上车的,有下车的,车内总有空位。
他是一个十五岁的男生,背着书包,鼻子上还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的。
“你也是去一中上学吗?”他主动问身边另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孩。
“是啊,我们同校!你也去这么早啊!”那个男孩回答说。
突然,车停住了,是急刹车。怎么回事?我向车外望去,只见马路中间站着一位老奶奶,看上去有七十多岁的样子,朝着车一个劲儿地挥手。
“别管她,半道上不能上车的。”车内有人不满地说道。
“老人家,出门不容易,让她上来吧。”司机大声说。
车门开了,售票员走下去,搀着老人慢慢上车,找一个座位坐下来。
“大娘,你到哪里啊?”售票员问道。
“我到县医院,我老姐住院了,我去看看她。我打听好几个人了,人家都说得坐车,可是我拦了两次车,人家都不停……”老人开始絮叨起来。
“可是这个车不到县医院呐,大娘!要不一会儿你转3路车吧。”售票员大声跟老人说。
“还得转车啊,我不知道哪儿是哪儿呀。”老人又面露难色。
“有谁去县医院吗?帮这位老大娘认个路。”售票员提高了嗓门问车内的乘客。
公交车上一片安静,十几个乘客有的把脸朝向车窗外,有的低头看手机。那么大岁数了,还一个人出来。
“县医院啊,我……我去那里好了。”他高高地举起手来,朝售票员示意。他身边那个男孩疑惑地看着他,他冲男孩笑了笑,小声说道:“反正时间还早。”
到了3路车站牌,他搀着老人慢慢走下车,5路车继续前行。车上也开始议论起来,大家纷纷猜测着,车上的男孩终于说出:“他是县一中的学生,看老人不方便,是特意送老人去县医院的。”
“啊,这样啊,真是个好孩子!”在大家的一片赞扬声里,我心里微微地感动着。
选材精当,符合题意。本文选取了生活中能见到的一件小事——中学生帮助老人,事虽小,但却能给人一些小感动。这样的选材来自身边的人、寻常的事,正符合题意的要求。
巧妙照应,叙事完整。文中多处看似闲笔,实则对故事的完整性、主题的揭示非常有用,如开头说“他”去学校“时间有些早”,呼应下文的“反正时间还早”,使他帮助老人的行为合情合理。“他”在车上巧遇同校同学,呼应后文借同学之口揭示事情的真相。这些铺垫使故事更完整,情节发展水到渠成。
(指导教师: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