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凤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减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数学教学中预习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仅达不到预习的效果,更只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预习工作分两次进行,第一阶段以理解为主,第二阶段以练习为主,合理安排时间,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能真正的落实预习这一环节,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次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预习工作的开展,我发现班上中下水平学生的预习效果并不理想,预习摘记简单,字迹潦草,课后练习敷衍了事。究其原因少部分学生是因为还没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觉得没东西可摘,可想。而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觉得平时家庭作业量比较大,完成速度又比较慢,再加上预习这一块,还要真正理解新课的知识,并不是几分钟时间就能完成的,于是破罐破摔,写一点应付老师,或是干脆不做。
因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分次预习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使预习得到真正落实,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分次进行,减学习负担
近几年来,“减负”的呼声日益强烈,要求减负要做的不仅是减法,也要做加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仍然要有教学质量,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认为,在把握好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外,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并实施有效的课前预习,是达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为使预习有效,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们可以将它分次进行。
1.第一次预习——以理解为主
课前预习对学习的新知识和已有旧知识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要使预习做的好,首先就是要理解新课的知识,但理解一种新事物或新知识,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脑力劳动,所以在预习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四步来帮助理解。
①读
不管是哪个科目的课前预习,首先都应该阅读,只有真正“读进去”,对不懂的地方和想不透的地方提出疑点,找出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上课,才能取得最佳的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而由于数学科目的特殊性,它不像语文有大量的文字供学生阅读,我们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读书中的情景图、结论、公式、解题过程等,通过读来理解新知识。
②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读书,就要动笔,如果不动笔,还不如不读书。边读边画,画出不懂的地方,这样才能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听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可以要求学生运用一些标记方法,例如:用圆点( . )表示关键的词语;用问号( ? )表示对有关问题的质疑;用横线(__)表示重要的概念或定义等。
③摘
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虽然学生暂时记住了老师要求背诵的公式,但过段时间还是会忘记。所以,预习时就要求学生做些摘记,复习时,可以不必重新翻阅教材,方便记忆,积累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在摘抄过程中,可以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变无意识为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既加强学生的记忆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
④思
课前预习的过程也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看,用手抄,它们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关键还在于用脑思考。例如在预习过程中想:这道题为什么这样解?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在思考的过程中,尽量让新知识与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将新知识与现实相联系,这样除了便于理解新知识外,对于其运用和记忆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以绘制表格的形式,來帮助学生完成四个步骤,根据表格可以让学生列出新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第二次预习——以练习为主
如果进行课前预习时只是看书,很多问题并不能被发现,这样的预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预习还应包括做习题。每一课后面都有相对应的习题,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本中要点和重点的揭示,是帮助同学理解运用内容的具体指导,通过试解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新课的知识。
在预习时试着去解答某些习题,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
①习题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
课前预习时做习题,可以让学生轻松地了解到课文重点和难点。
②加深理解,并检验预习的效果
学是练的基础,只有学好才能练好,练是学的反馈,练好了说明也就学好了。预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新的知识,不及时的进行练习,学生的理解就只能停在表面。练习后知识得到应用,加深了领悟能力,同时还提高学生的解题信心和兴趣。而当学生解答不出来时,则可以提醒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才能把习题弄懂,使学生发现问题,听课更有针对性。
练,就是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题目中,练是检验“学”的方法。练习后的预习可以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二、合理安排,增学习实效
课前预习不等于提前学习,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安排预习时间,毕竟,一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安排预习时间呢?
1.最好在前一天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课
根据人体自身的记忆规律,在前一天预习第二天要讲的课,这样对新课的内容印象较深,第二天上课时还记忆犹新,可以起到预习的作用。如果提前好几天就把明天上的内容要求学生预习,那么经过几天的“搁浅”,很可能到上课时,对于预习的内容学生已经有点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样既没有起到预习的作用,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2.根据新课的难易程度适时增减时间
进行预习时,如果新课的难度大,那么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有所收获。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先看一遍,脑子里有个大致的印象,在下周讲解之前,再要求学生认真地预习,有的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了。
3.预习时不要苛求学生解决全部问题
预习是一种自学的体现,但并不是要求学生达到自学解决所有问题的目的,所有问题要想在预习中得到解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做法。那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作业压力,而且可能会有反效果。所以,预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学生留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不能用好学生的要求来给他们定目标。
总之,有效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中,可以节省一些简单问题的讲解时间,从而花更多的时间针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来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或操作,便于解决新课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但是,课前预习不能浅尝辄止,它是一项常规性的学习活动,贵在坚持,持之以恒。而且在做好预习的同时,也要兼顾好其他环节,学习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兴界图书出版社,2010.4
[3]《预习与复习——学习功夫在课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3
[4]《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