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学习情感现状和培养策略探究

2016-11-19 08:41崔云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初中数学

崔云

[摘 要]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个维度.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学习情感存在着性别差异,初二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处于低谷等特点. 在分析了学生学习情感现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应着力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过程体验和思维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 学习情感;初中数学;过程体验;思维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教学目标的一个隐性目标,但是却是对学生的学习力具有长远影响的一个重要维度. 那么,我们初中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情感现状如何?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探究.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学习情感

现状分析

1. 男女生学习情感差异明显

笔者通过长时间实践后发现,男女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群体性差异.

(1)从学段上来看,在初一阶段,女生比男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好(平均来看),初一时女生有一种情感优势,但是到了初二、初三,男生的数学成绩开始反超,此时女生的情绪波动较大.

(2)从知识学习来看,女生在学习代数时,学习兴趣较为浓郁,但是几何课程,女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明显下降,而男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走强,而且在空间知觉和综合分析能力上明显优于女生.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男女生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异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特点决定的.

(1)女生往往有着较强的自尊心,意志力相比男生稍微弱一些,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受到外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情绪的波动.

(2)女生的思维与男生相比,前者更倾向于模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看到女生往往听讲和作业都比较认真,老师讲过的问题往往不容易出错;而男生则较喜欢独立思考,但是也较马虎,会出现“难的题目会做,简单题目会错”的现象.

2. 初二学习情感处于低谷期,不适应几何学习

初二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处于低谷,尤其是初一几何初步知识学习不扎实的学生,到了初二阶段情绪更为低落,不适应几何学习.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的学习情感受学习内容的难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成就动机是驱动学生积极情感的一把钥匙,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我们的数学教材本身涉及的知识内容难易程度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初一的时候内容简单,很多学生成绩不错,尤其是女生,在成就动机的驱动下,数学学习兴趣浓烈. 为什么主要还是代数?是因为在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上没有太大的障碍. 但是到了初二,几何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一下子就上来了,学生感觉内容偏难,心理上有了畏惧感.

(2)外部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未学习几何,耳边就有“几何难学”的声音传来. 初一涉及几何初步知识,步入初二后,又有了亲身体验,对学生的心理上的刺激是较大的,一种畏惧感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思维定式和障碍. 加上缺乏深入地思考,所以考试成绩不理想,“习得性无助现象”也随之而来,数学学习情感自然走低.

(3)初二阶段本身就是“危险期”. 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初二的学生大多14岁、15岁,开始进入青春萌动期,情绪变化尤为突出. 加上初二数学功课难度有所增加,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在初二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分化,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分化.

3. 初二、初三兴趣转移现象较为严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到了初二开始走低,到了初三更低,除了其本身难度在发生变化外,其他学科对学生兴趣的转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初二开设的物理,初三开设的化学,都有实验课,而且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也是导致数学学习情感变化的一个原因.

着力过程体验,培养积极的学

习情感

基于上述现状,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初中数学积极的学习情感呢?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笔者认为应该尽可能丰富学生的概念学习过程,给学生以充足的情感体验. 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做法进行介绍.

1. 强调学生的学习“亲历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构建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正情感.

(1)亲历性体现在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和知识建构之中,学生有体验,经历过困难而后获得成功,对于将来的数学学习有心理准备和自信心.

(2)学生的“经历”不仅仅是知识过程,还包括自己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暴露出来的问题大家一起商讨,可以看到不仅仅自己有困难,这个困难也具有共有性,心理不容易烦躁,而是形成合力,大家一起讨论、合作解决困难.

例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这节课,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体验.

环节1:自己实践发现定理. 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几何画板”亲自对线段的长度进行测量,将比例线段的长度比计算出来,接着验证“线段比”是否相等.

环节2:自己实践发现推论. 给学生提供如图1所示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平移线段的位置发现定理的两个重要推论,如图2、图3所示.

教学反思:让学生自己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做”中体会到数学的原汁原味,深化认知的同时,学科情感也得到升华.

2. 注重学生学习的“完整性”

本文说的完整性包含两层含义:(1)知识构建过程的完整性,切忌在学生没有充分体验概念形成过程就进行习题训练. (2)学习完整的数学知识,这里包括可以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像表征出来的系统性知识,也包括无法表征蕴含于数学探究过程中的“缄默知识”.

例如,“负数”的教学,传统教学有如下几个环节.

环节1:引例,如给学生提供“零下温度的表示”,“低于海平面海拔高度的表示”等.

环节2:对实例进行分析抽象出“负数”的意义.

环节3:提供现实问题,如“收支”“盈利”与“亏损”等,引导学生回到现实问题,分析“负数”.

点评:这节课以“理解负数的意义”为教学的重心,显然学生有认知过程,但是笔者认为这个过程仅仅是认知的附属品,学生的过程体验并不完整.

笔者认为,我们在这个概念的教学设计上还应有如下的思考,促进学生认识过程的完整体验.

思考1:负数是怎样形成的?

概念的形成背景应该提供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课前自主搜索和思考,课堂上再进行讨论.

问题1:人们在“负数”引入前遇到了怎样的困惑?

问题2:引进负数的过程中,人们有怎样的思考?

问题3:请你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负数”的实例.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概念的形成并不突兀,是生活的需要,是认知发展的需要.

思考2: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不够用,继而要引入负数”的欲望?

如果前面的一个思考是前人的情感,那么这个思考则是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思考3:提供怎样的实例和问题,能够启示学生在探索中顺其自然地表示出所谓的“负数”?

这是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的思考,引例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生长点,能发展到我们课堂的核心概念.

思考4:提供怎样的情境,学生能够用“负数”的语言就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合作和交流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有效发展的最佳模式,从思考2到思考4,笔者都是在思考引例的问题,即如何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学习. 比如,“扣分”与“加分”的例子就非常符合学生的经验. 通过这个实例,学生的思维也自然形成,即“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扣分?”而这个例子中,“负数”是自然呈现的,学生也是知道的,但是问题情境却又是通向未知的,学生会自然地联系到我们思考的问题,即“负数在哪里?”“何谓负数?”“我们需要负数吗?”

最后,笔者用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的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而数学的学术形态通常表现为冰冷的美丽,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则是一种火热的思考. ”没错,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形成和思维发展的全过程中,积极地思考才能催生出积极的学习情感.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