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芬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情况来确定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即“以学定教”。本文作者就教授《说书人》为例,来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以学定教 《说书人》 教学
《说书人》是现代作家师陀于1942年创作的一篇小说,叙述了旧社会一个说书人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技艺高超的赞美和对其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底层民众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城市民众生活状态的无奈和伤感。为了使学生能深刻体悟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采用了以学定教的方法来教授这篇文章,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确定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自读质疑——依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课堂开始之初,我问学生:读了文章题目《说书人》,你有什么疑问?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稍作思索便议论开来,“什么是说书人?”“他长什么样?怎么说书的?技艺怎么样?”“作者怎么写说书人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说书人?”继而,我引导学生抓住说书人的形象这一主要问题,通过自读课文解决生发的疑问,课文便也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把握了。
继而,我就抛出一个问题:课文开头一句是“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你读过之后,有什么疑问?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学生1:“我”和“说书人”是什么关系?学生2:“我”眼中的“说书人”是什么样的?
我非常兴奋,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和重要性。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了,同时也就理解了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通过学生自读文本,依据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疑问,最后,师生共同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1.在“我”眼中,说书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我”是如何对待说书人的?3.作者通过“我”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二.合作探究——依据学生情况把握课堂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讨研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边读边思考。我在这一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1、画出小说中描写说书人的句子或段落,2、标出我如何对待说书人的词语或句子,3、画出流露出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带着任务,仔细品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第二环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方式,品读语言,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我建议学生围绕课前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中的三个方面,让学生诵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或段落,再谈一谈所划出来的句子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说者认真说,听者仔细听,详细记。然后小组交流意见,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把握文章的真谛。最后小组形成统一意见,付诸文字,由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组的学习成果。
第三环节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学习成果,形成统一的意见。这一环节中是在上一环节各小组代表交流本小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思想进行碰撞,从而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拓展训练——依据学生情况选择练习题目
学生通过自读质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在学生读懂文本,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课程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关于《说书人》这篇文章的学习也就算是完成了。然而,学生是不是掌握的这种文本阅读的方法,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可不可以在写作中使用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来描写人物,这些问题就摆在了面前。于是,我从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了如下练习题目:1.摘抄并背诵文章中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或段落;2.阅读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选择其中一篇写读后感;3.用本课学到的方法,完成课后阅读题《邮差先生》相关练习;4.用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一个人。
关于这些习题,习题3是必做题,其他是选做题,可以让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喜好,选择练习的题目,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锻炼了学生的朗诵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的设定、教学流程的展开、拓展训练的选择等都应以学生为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提升,“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棠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