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光�オ�
[摘要]学校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在课堂中丰满审美教育,在生活中拓展审美教育,真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课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67
美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新编《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传统的农村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多以训练技法为主,而淡化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尤其对美术欣赏课重视不够。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课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农村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教育,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和其他艺术欣赏一样,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各式各样的建筑等,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美术欣赏就是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诠释人们对美的理解,对美的向往。美术欣赏一方面是通过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给观赏者美的享受,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另一方面,每个观赏者又用各自不同的情感经历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进而丰富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如:欣赏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作品时,油然而生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欣赏雕塑《艱苦岁月》、《血衣》、《南昌起义》等作品时,心中满满的是对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美好生活的珍惜!
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课堂中丰满审美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按教科书照本宣科,美术欣赏课就会味同嚼蜡,也就丧失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不同的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不同,教师应就不同的欣赏重点来引导学生欣赏。
1. 欣赏作品艺术风格
每幅作品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构图、色彩、表现手法。如凡·高的《向日葵》,他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色彩浓烈、鲜艳、明快,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家匠心独具,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利用明暗对比和阴影惟妙惟肖地表现出门徒们各自的心理变化。
2. 了解作品相关知识
通过教师讲解或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知识,会给欣赏课带来更多的乐趣。如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平、爱好、趣闻等。比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虾》时,可以讲讲他三十岁开始学画,一直用“不教一日闲过”来严格要求自己的故事。过90岁生日时,他忙到很晚没有完成当天画画的任务,第二天早早起床,认真地补上了五幅画。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家中养一些可爱的小玩意儿,以至于他画出的虾总是那样活蹦乱跳,富有情趣。
3.挖掘作品思想内容
欣赏一幅作品,不能只看它的外在,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深入体会它的内涵。法国画家莫奈作品《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的日出景象。一轮红日在冉冉升起,海水、天空、小船、远处的建筑、港口等都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整个画面生机勃勃,表现出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赞美。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面上展示的是:酷烈的阳光下,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满载货物大船,艰难地前进着的情境。作品把纤夫们的步履艰难与货船上红男绿女的豪华的场景做一对比,充分表现了在资本家的剥削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作品用纤夫苦难的生活代表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给沙皇政府以强烈的谴责。
三、生活中拓展审美教育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它们活泼新颖,贴近生活实际,且时代性强,是对农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之余,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引导学生搞一些小收藏,如收藏邮票、照片、糖纸、图片、书法作品、纸盒包装、广告设计、标志设计、脸谱、宣传画等,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简单易行。先收集,再装订成册,学期末在班级展示、交流。在展示活动中,多数学生会讲到自己的收藏经历,对作品的感悟。小小的收藏,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本身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一个过程,它真正引领学生把审美从单一的课本拓展到生活当中,从而真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总之,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应把欣赏课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为宗旨,重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以此奏响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