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伊敏�オ�
[摘要]英语背诵是通过对英语信息的“刺激——反应——强化”进行存储的过程,也就是对英语材料的记忆过程。背诵英语材料可以促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可以促进英语语感的形成。所以,英语背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背诵高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32
多年来,教育界普遍重视素质教育,在英语教育方面突出表现为对英语交际功能的强调。但也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即英语教育者在重视英语交际性的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针对这个现象,本文论述了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背诵的作用和如何指导学生背诵这两个方面论述背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引言
朗读、背诵是古代中国的经典教学方法,那么,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方面能不能借用这种方法呢?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春洞在一次会议上作了《漫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报告。他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中指出:“要让学生大量接触、大量阅读、大量地听,当然离不开朗读、背诵,把学习语文的精粹迁移到英语教学之中……”他指出外语教学的各种方法不应具有排他性,它与语文教学有相通之处。因此,大量背诵课文与多种练习的结合,乃是对一切各不相同条件下的英语教学的普遍有效方法。所以,有必要把这一点提高到原则意义上加以认识和贯彻(胡春洞,1991)。
包天仁教授多次在研讨会上指出了中国的外语教学与英美等国家对当地移民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与印度、南非、新加坡、尼日利亚等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即ESL)的英语教育也不一样。在我国,英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第二语言。英语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是升入高一级学校入学考试中的一个科目,英语只是一门外语(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即EFL)(何广铿,1996)。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环境远不如上述两类国家。学生除了在课堂里能接触到英语外,在其他场合接触英语的机会不多。为了弥补环境的不足,朗读和背诵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朗读和背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背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从语言生成学的角度看,语言的产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信息的输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计算机的发明同出此理,计算机的内存越大,运行速度就越快,功能就越优。英语朗读和背诵实际上相当于计算机内存的增容过程。背诵的英语内容越多,内存就越大,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应答速度就越快,言语产生的时间就越短。那些才思敏捷、反应灵敏、能言善辩的人就是博闻强记,大脑“内存”极丰富的人。心理语言学从信息处理角度揭示語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环境→接收器→感受记录器→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产生器→效应器→环境(桂诗春,2002)。语言的心理机制表明,外语的信息都必须使用一系列的心理结构来编码、存储和提取,其核心部分是记忆(桂诗春,2002)。英语背诵就是对英语信息进行记忆或存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记忆材料,才能根据一定的期望进行输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窘境。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灵活运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死记硬背的基础上的。”美国前总统林肯,虽然上学时间短,但他背诵的优秀文章和法典多。所以林肯以雄辩的口才著称于世,他的一些演讲词成为后来学习者的典范。这就体现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辩证统一。行为主义的理论是强调外部条件刺激的理论,它视语言为一种人类行为,并认为语言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通过习惯养成而获得,习惯养成有赖于外部输入对学习者的刺激。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总结为:刺激——反应——强化。没有语言输入,便不可能有反应,语言习得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何广铿等1996)。英语背诵正是运用“刺激——反应——强化”的输入模式来进行英语信息的记忆。
没有语言信息的输入和储备,人们就不可能听懂该语言,更不可能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因此,英语的听说能力是与所背诵英语的多少成正比的。
多读、多背同时也能促进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背得越多,所积累的英语信息就越大,在阅读提取时就越容易,所以阅读能力就越高。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书面表达形式,经过大量背诵后,就有充足的英语词汇、句子模式和文章板块模式供写作时提取。这样写英语作文时可以言以达意,信手拈来,如获神来之笔。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朗读和背诵要求的实施,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多读、多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因此,英语教师应重视英语背诵这个环节。
三、如何指导学生背诵英语
背诵典范是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迁移到英语朗读、背诵中。我们要重视英语的交际功能,英语背诵要为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服务。因此,背诵要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进行。
对于语音还不过关的学生,可以进行读听配合的训练。读听配合可以二者同时进行,也可以先读后听,先听后读,还可以听读交替、交错、轮流进行(胡春洞,1991)。对于英语初学者,强调其认真听,然后模仿、跟读、不断强化。当他们能把里面的内容背下来时,地道的英语口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于语音已过关的学生,听的目的是感受其速度、情感和文化特点。这样学生可以在读、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英语语感。
指导学生背诵英语,要注意由读到背这两个过程的过渡。朗读是背诵的基础,背诵是朗读的推进,这两个过程的转化必然要经过一定的磨合期,也就是从朗读到熟悉,最后到背诵。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背诵任务,句子还读不流利就开始背,往往是看着书读一句,掉过头来背一句,一句一句地硬读、硬记、硬背(王志龙,2003)这样做虽然背得快,但忘得也快。最后等于没有读、没有背,没有半点效果。因为它缺少了从读到背的过渡中“熟”的过程。这是学生背书过程中的一个误区,他们只把这些语音材料作为死物硬放进脑子,而忽略了语言的有声性,它以声音的形式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种声音的节奏性和语感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体味出来。只要朗读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记忆就会不费劲而且自然而然地完成,那么背诵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速度的控制,并不是说读得越快越好,当然也不是越慢越好。其速度应该有利于发音、吐字的清晰和准确,同时也要有利于联想、想象力的发挥。因为在诵读过程中,既要口动,又要脑想,要联想到背景状况、内容实质、具体情境和意境。英语信息的图景形象化可以使其更容易地找到恰当的内容寻址(content addressing),也可以加速记忆的提取。因此,在朗读、背诵中也要指导学生训练联想和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应变速度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极有效的手段。
四、结束语
朗读、背诵这种教学方法流传已久,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待传统的东西我们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全盘否定的态度。朗读、背诵对加强基础知识确实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同时,在新的形势下,朗读和背诵必须与听、说、读、写训练紧密结合,与学生的想象力培养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根据这个理论,创立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3]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4]王志龙.诵读——一种重要的外语学习方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