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润川�オ�
[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探析中学语文教学四大法宝:实行模块(板块)教学,重在方法的传授;真正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爱学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26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五载,教学成绩在段期考或中高考里均排在学校同年级同层次的前列,多次获得学校或乡镇人民政府或县教研室的奖励。之所以取得这样优异的教学成绩,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大法宝:
第一法宝:实行模块(板块)教学,重在方法的传授。所谓模块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教学,如分为古代诗词类、文言文类、现代文小说类、散文类、议论文类、说明文类等几大类,每一类内容,不是把教材里编入的文章一篇不漏地上完,而是从众多的课文中精选一两篇文章来教学,通过这一两篇文章的学习,教会学生阅读这类文体的方法、技巧,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行阅读其他同类的文章,这样,教师的授课就不至于全部包办或蜻蜓点水。每篇课文逐一讲解,学生反而什么知识什么方法都学不到手,这样的授课效率很低。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都有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递进性,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所任教阶段的三个年级的教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懂得根据学生的实际及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取舍,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见一篇篇独立的课文而看不见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的所有课文。要想对教材进行正确的取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反复研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初中或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教学建议有清楚的认识,准确把握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等等。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有针对性,既精又重点突出,学生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就会达到教学大纲里规定的各种要求了。
第二法宝: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学满堂灌,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结构呆板。新课程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灵活,多采用启发式、探究讨论式等等,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上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这篇文言文时,第一课时就先让学生朗读(默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文义,把不懂翻译的句子标出来,接着请同学当小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难翻译的句子,最后,再抽查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的情况,提问一些重点字词或重点句的翻译。第二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这篇课文是否以写景为主?2.作者游褒禅山有哪些心得体会?3.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这种形式的授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再比如批改学生作文,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了解中考或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然后让学生交叉阅评作文,用字条写出该同学作文的优、缺点,并将其夹在作文本里,每个同学评完另一同学的作文后,学习小组再推荐本组内本次作文写得最好的一两篇文章出来参加全班联评。最后,教师按好、中、差抽查学生的作文,大致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讲评完作文后,再把作文发回给学生,让学生重新看自己的作文,看看人家的评语是否中肯。这样批改作文,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教师的工作解放出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法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语文科感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语文,语文成绩自然就会好。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具体做法是:1.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过去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只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提不起精神,对语文科不感兴趣。为了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在上语文课时,应该注意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将平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这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2.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结合学习内容举行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成语接龙、猜谜语比赛、辩论大赛、出墙报、办手抄报比赛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法宝:关爱学生。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是充满情感的行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好学生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更要爱,公正地善待每位学生,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处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体谅他们的疾苦,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对话,与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朋友间的新型师生关系。如此,教育教学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