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オ�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领悟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感受诗人的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典诗歌音韵意象意境情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17
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把打开古典文学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让它更有味道,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培养中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审美取向?现就这一问题做如下探究:
一、欣赏古典诗歌的音韵美
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一般来说,五言诗三个音步,七言诗四个音步,构成行与行之间的节奏的匀称,同时读的过程中,停顿长短错落,轻重强弱配合,产生奇妙的音乐美感。所以朗诵诗歌尤其显得重要。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所以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朱自清先生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读诗歌要感受诗人的生活、体味诗人的心情、联想诗人的处境,去追寻诗人的思维轨迹,进入抒情主人公的角色,进而追求诗人的精神境界,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诗意,产生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例如:在讀孟浩然的《春晓》时首先划好语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是格律诗的代表,除了按语节朗读注音停顿外,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拖长,这样更能体会音韵美。另外要和诗人的情感相结合,第一句要读得舒缓,表现诗人清晨起来的慵懒,读到第二句时要读得轻快明朗,表达出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后两句,可重读“落”表达出作者对落花的惋惜之情。在朗诵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让学生感受到读诗带来的美感,从而使学生乐读,好读。
二、领悟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意象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于是将这种情感寄托在一个所选的特定的物象中,并且融入作者自己的情感,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诗歌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体悟意境就是要体悟作者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境界。古典诗歌中,往往是多种特定的意象,营造了一个特有的意境。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意象创设出雄浑壮丽的意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落霞、孤鹜、秋水这些意象创设出高远辽阔的意境。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发现,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领悟诗歌中这些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对读懂诗歌,品味诗歌的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感受诗人的情感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感受诗人感情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通过意象感受诗人情感,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病树这两个意象,比喻遭贬谪的诗人,千帆、万木比喻诗人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了作者激愤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二种,从创作背景感受诗人情感。例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写于公元七五七年春,当时杜甫被安禄山的叛军困于长安,看到国家的破败,触景生情,表达的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感。第三种,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感受诗人情感。古代诗词诗人名家辈出,流派繁多,每个诗人,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去体悟古诗的情感。例如,李白是豪放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将进酒》中那豪放的语言风格,恰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愤懑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总之,通过朗诵诗歌,体悟诗歌的意象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真正体悟到诗歌的味道,并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