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及其结构お

2016-11-19 12:20张欣蒋雪莲
关键词:结构

张欣 蒋雪莲

摘 要:

传播学实验表明,传达者的可信度推动即时传播效果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是这一过程的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维度包含专业性、可依赖性及意图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结构。

关键词:霍夫兰说服实验;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4009304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传播性活动,“无论是其学科结构和研究对象,还是从其过程要素和教育目的,抑或是从两者实现过程的构成要素来看,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1]。因此,把传播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的说服理论揭示了传达者的“可信度”对即时传播效果的作用。目前已有学者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运用这一理论述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但查阅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可信度因素阐述较多,要素关联探究较少。本文从霍夫兰说服实验入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维度及其内部关系,并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结构模型,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参考与启示。

一、传播者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

二战期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说服与态度改变的实验研究,并于1959年提出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信源是一主导因素,而可信度是信源因素的重要变量。所谓信源的可信度是指“一个传播信源被接受者认为是值得相信和能够信任的程度。”[2]396传播者是传播过程中的一种信源形式,其可信度内涵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传播者在多大程度上被当做是有效信源;(2)传播者有多少信心来传递他认为有效的信息。”[3]22霍夫兰“可信度”实验选取了四个主题(A抗组胺药物,B核潜艇,C钢材短缺,D电影院的未来)进行对比研究,每个被试者收到一份关于四个主题的相关文章,文章结尾处注明信息来源。相关主题的高可信度来源分别为:《新英格兰生物学与医学杂志》;J·R·奥本海姆(著名的曼哈顿项目核科学家);《全国资源计划局期刊》;《财富》杂志。低可信度来源为:大众传播每月画报月刊;《真理报》(俄罗斯报纸);一个反公会、反新政的右派报纸专栏作家;一个电影闲谈专栏作家。传播结束时用问卷对受众观点进行调查。实验显示,除“电影院的未来”这个主题外,其他三项都明确显示出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优于低可信度信源传播效果。其中,81%~95%的被试者表示信任高可信度的信源,1%~21%的被试者信任低可信度的信源。与低可信度信源相比,高可信度信源更容易引导观点朝着传播者提倡的立场进行改变。

霍夫兰研究团队经过实验发现,信源的影响力在传播结束时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源影响力下降的速度超过内容影响力下降的速度,也即信源的可信度因素对即时传播效果影响较大。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间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信源的可信度对受众学习传播内容并无影响,而是作用于受众接受观点的动机。“由于观点的改变不仅仅学习新观点,还需要有动机接受它。”[3]38传播者的可信度通过作用于受众的接受动机而影响传播效果。具体而言,低可信度的信源因为受众的不支持态度导致他们没有动机去接受或相信传播者所推荐的观点,而高可信度信源则有较高的接受动机。在实验论证的基础上,霍夫兰团队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即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信源)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4]183

传播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播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者。用霍夫兰的传播者可信度理论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得出教育者的可信度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变量。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要素构成,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要素的内在逻辑,对于增强教育者可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因素

根据霍夫兰的传播者可信度实验及可信度的内在含义,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本质,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即为处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者被受教育者认为值得相信和能够信任的程度。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包涵专业性、可依赖性、意图性三个维度。

(一)可信度因素一:专业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专业性是指教育者具有提供有效的说服性信息的能力,即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被当做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者。专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内在“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基础性因素。具体而言,其包含专业角色、专业知识和专业权威。

1.专业角色

专业角色是社会及从业者对专业身份、地位的认知与定位,它内在包含社会定位和自我认知两个方面。前者为外在定位,后者为内在认知,二者共同作用于专业角色的塑造。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独特的专业角色。一方面,社会大众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者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倡导者、信仰者与践行者的统一体。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我认知是专业角色形成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事业,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角色认知应是“又红又专”。既不做“红而不专”的空头理论家,更不做“专而不红”的事务论者。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为了胜任某一岗位而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9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首先,基础性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这里的系统主要是指完整性、科学性,避免似是而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其次,专业与相关学科知识。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知识的集中体现。再次,常识性知识。常识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实”的内在要求,教育者只有具备较多的生活常识、学习常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践性育人活动的目标。

3.专业权威

权威性是传达者的知识与经验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主要侧重于传递的信息是否具有较高的正确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主要分为两方面,即“社会认定的制度性权威和由教育者个人因素而产生的非制度性权威。”[6]前者是权力性影响,后者为非权力性影响。这里所讲的专业权威主要是指教育者个人的非制度性权威。反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受教育者对所学理论缺乏认同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缺乏对其学科性、学术性的认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以研究者的姿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术权威。

(二)可信度因素二:可依赖性

可依赖性是指传播者能够如实提供精准说服信息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依赖性集中表现为受教育者的信任,这种信任感及其程度主要来源于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情感投入。

1.人格魅力

人格“是由人的思想品德、作风、情操、境界等因素构成。”[7]人格魅力主要源自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影响力,高尚道德修养的渗透力,良好职业品质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包括: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念、高度的敬业精神与奉献精神、良好的生活作风与行为习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同于普通的学校教育者、知识传输者、理论教导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是“正人”。因此,教育效果的取得仅仅靠传递真实信息远远不够,还需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的力量,以教育者自身的可依赖性实现真理的力量和人格力量的统一。

2.情感投入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的情感具有传染和回馈功能,即当个体感知到对方某种情感体验时,也倾向于以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回馈对方。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工作,“要使教育对象对道德教育者、教育活动产生积极情感并乐于参与道德教育,教育者在传递道德价值和规范的同时,必须用积极的情感感染他们。”[8]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投以积极情感,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备、开展及效果强化、评价阶段投入真心、真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对受教育者投以积极情感。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真正关心人、爱护人,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三)可信度因素三:意图性

传播学研究发现,受众倾向于拒绝自己认为传达者欲从中获利而带有操纵意图的传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图公允性的表征是提升教育者可信度及教育效果的内在要求。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公允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目的与手段正当、公正,使受教育者确信教育者所传输的是真理而非个人私利。这种公允性主要通过教育者的科学、人文精神及教育方法的两面论证来实现。

1.科学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意图公允性的重要表现载体。首先,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尊重事实,实现教育内容与现实信息的同向与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弘扬主旋律、发现真善美、进行道德与价值引导的功能,而现实实践是积极与消极、进步与堕落的双面体。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科学精神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敢于直面假丑恶现象,不回避、不遮掩。用科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从而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实现教育信息的全面性、客观性。其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与关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即是对受教育者发展的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主导意识形态的工作,注重社会价值,同时也是做人的工作,关注个人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共同要求,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旨归。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表征意图公正、公允的重要途径。

2.教育方法的双面论证

一般而言,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存在两种方法:一种是提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此为“两面提示”。霍夫兰实验研究证实,双面论证对反宣传的抵抗力明显大于单面论证,它对反面信息具有“免疫效果”。即双面论证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思想政治教育以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面对复杂化、多重性的现实环境,双面论证方法不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实效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实现意图公允性、提高可信度的客观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结构模型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构成因素包括可依赖性、专业性、意图性。这三方面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结构(见图1)。

图1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结构模型图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三个因素相互作用,不可偏废其一。在此结构模型中,可信度处于核心地位,专业性、可依赖性和意图性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为存在依据。三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

首先,可依赖性与意图公允性相互作用。意图的公允性是客观意图与主观认识的统一,可依赖性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自我情感体验,二者的主观属性决定了其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意图的公允性提升其可依赖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态度的引导不掺杂教育者个人私利,教育意图客观公正、公平公允。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及其活动较易产生积极的情感判断,从而增强对教育者个人的心理依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依赖性促进意图公允性的实现。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可依赖性,受教育者信任、依赖教育者将部分消解受教育者最初的防卫甚或抵制心理,促使受教育者采取更为理性、科学的态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意图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

其次,可依赖性与专业性相互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性增强其可依赖性。如前所言,教育者的专业性包含专业角色、专业知识和专业权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角色意识鲜明,言行一致,知识储备扎实、广博,将对受教育者信任心理的形成起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学术修养深厚、研究成果突出是受教育者产生认同心理的重要动力。认同与信任是可信度的两种衡量尺度,高可信度教育者必然为获得受教育者内心认同与信任的教育者。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依赖性促进其专业认可。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事物的认知寻求“平衡”状态(主体认知与情感的一致性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持有高度信任和依赖,即其对教育者的情感判断为积极倾向时,在“平衡”心理的作用下,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专业评价也倾向积极性。

再次,专业性促进意图公允性的实现。一方面,专业角色、专业知识促进意图的公允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做言行一致、身教示范者,用自身理论魅力和人格魅力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公正、客观。同时,专业权威促进意图公允性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注重学识修养,探讨真知识(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致力于学术研究,以研究者的姿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向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用教育者的学识魅力推动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科学认知。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及其结构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仅是概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专业性、意图、可依赖性三个维度及其结构的关系,对此所作的分析也是浅尝辄止、大而化之的初步探讨。严格说来还只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解决问题层次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路径在这里不作论述,以后另作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贤卿.论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93-103.

[2][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96.

[3][美]卡尔·霍夫兰等.传播与劝服:关于态度改变的心理学研究[M].张建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2-38.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7,(5):47-149.

[7]孙娟娟.思想政治教育者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及途径探析[J].传承,2011,(2):32-33.

[8]郭毅然.教育者的权威性与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J].学术交流,2010,(10):196-200.

The Credibility of the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ZHANG Xin,JIANG Xuelian

( Institute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Communic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ommunicator can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stant communication eff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 is the disseminator of this process. The credi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credibility dimension includes professional, dependability and intentionality , the three complements exist side by side and play a part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Key words: Scott hovland persuade experi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 credibility; structure

编辑:鲁彦琪

猜你喜欢
结构
Feuerbach定理中的伪圆结构及一般性推广
Feuerbach定理中的伪圆结构及一般性推广
2017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结构统计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盘点八大奇葩的心形结构
半包围结构
观察题目结构构造函数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