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生
【路径】
用好市场机制,注重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实行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围绕创新搞好公共服务,打造基础性、综合性、公益性的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的法治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新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买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立项前费尽心思编材料、立项后千方百计找发票”……对一线科研人员来说,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曾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
2015年,重庆开始对科研项目与科技经费管理实施重大改革,出台了新的《重庆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其核心内容被概括为“七条新政”。从今年开始,“七条新政”在所有新立项的市级科研项目中全面推行,这让不少一线科研人员为之一振。
而在以前,科研经费使用问题,曾让不少专家“挠破头”。
重庆市中医院风湿科主任吴斌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底,吴斌作为人才引进,来到重庆市中医院工作,在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
不久前,吴斌在做“基于‘肾为先天之本理论防治红斑狼疮及甲基化遗传机制研究”课题时,需要老鼠进行实验。
在申报项目时,吴斌按照市场上的一般价格申报了所需老鼠的价格,获得了批准。
这就意味着,吴斌需要按照这个申报价格,去购买老鼠。
本来,南京大学动物中心有售这种老鼠,大约250元/只。但是,等到吴斌签完字办完手续,对方已经没有这种老鼠了。
吴斌四处寻找这种老鼠,却没有找到。
后来,吴斌找到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委托他们帮忙联系,最后所有费用加起来,老鼠的价格竟高达3000元/只。
这大大超出了当初的申报价格。
“科研过程中,很多情况都是无法预见的,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报销经费时,如果过于刚性地执行项目申报时编制的预算,就会出问题。”吴斌期望,能够适度修正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
而吴斌的同事徐冲,也正为“报账”郁闷。
201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徐冲来到重庆中医院药剂科。
徐冲所在的科室,是医院科研的“主力部队”。
徐冲性格沉稳,科室许多科研项目的财务工作均由他处理。
“处理财务的事情,占了我50%的精力。”徐冲坦言,有些不符合规定的经费难于报销,多次让他陷入苦恼。
之前,徐冲负责重庆市科委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三峡民族民间‘还阳药凹叶景天抗肿瘤活性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这项研究需要药用植物凹叶景天,当时常规渠道无法买到。
后来,徐冲雇人去山里采集,花费的两三千元人工费先由他自己垫付。
“严格地说,这种采集草药的人工费用是不能报销的,可确实属于研究的客观需要。”徐冲说,他最后只能想其他办法。
如今,随着“七条新政”的出台,吴斌、徐冲这样的一线科研人员大大松了一口气。
“七条新政”包括取消项目申报经费预算、市场类科研项目采用“后补助”方式、 项目承担单位可自行确定和调整科技经费支出结构等内容,而这些,都是曾让科研人员头痛的问题。
“这下不用再为老鼠发愁了。”吴斌笑道。
而在市科委主任李殿勋眼中,中国接下来的发展太需要科技创新了,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动力和激情,“为此,对真正有才的专家学者,政府要‘给名、给利、给兴趣(允许其按照自己的科学兴趣自由探索创新)”。
在“七条新政”推动下,一个“科研人员可以凭才干和贡献获得收益”的政策环境正在重庆形成。